李欣蔚,刘 凯,张 颖
东北地区的极寒天气和复杂多变的山区地形为野营拉练增加了难度,如何在极寒条件下做好卫勤保障工作,是摆在卫勤官兵面前的一道难题。我院药学人员深入研究探讨如何完成极寒天气条件下的药学保障任务。
1.1 心脑血管系统 冬季野营拉练地点日均最低温度-21 ℃,夜间山区气温接近-30 ℃。寒冷是心脑血管发病的重要诱发因素,北方寒区心脑血管发病率显著增高,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受寒冷刺激易复发。有试验表明,-20 ℃下实验动物心脏有一定的损伤,心肌细胞肥大、纤维化改变,并伴有炎性细胞产生[1]。脑梗死冬季发病率亦高于夏季[2]。
1.2 免疫系统 寒冷应激也是致病的常见因素,有研究表明,寒冷会对免疫功能产生抑制,并且随着低温时间的延长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越大,过强冷应激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严重抑制,致使机体免疫机能下降[3]。免疫能力下降将导致上呼吸道感染等呼吸道疾病与冻疮等发病率上升。
1.3 皮肤 寒冷可能引起冻伤、冻疮。冻疮属物理性皮肤病,是暴露在低温和高湿环境综合作用所致的一种局限性炎性损害。是由于皮肤局部小动脉痉挛性收缩,血流受阻,组织缺氧, 导致组织细胞受损,皮肤表面形成紫红色水肿性红斑。重者出现水泡、溃疡[4]。寒冷环境还能引发寒冷性荨麻疹等其他皮肤疾病。
1.4 骨骼肌 恒温动物在寒冷环境中通过减少能量消耗和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 骨骼肌的寒颤产热是寒冷暴露中主要的产热途径[5]。成人长时间暴露于冷空气或冷水中会导致骨骼肌发生寒颤,其代谢强度能够达到最大耗氧量的40%[6]。大量热能的流失将造成体能下降。
1.5 呼吸系统 极寒条件下野营拉练,室(车)内外温差可达30 ℃以上,极易引发感冒症状,并进一步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流感病毒活动具有区域性和季节性, 每年活动高峰均在北方冬季,北方地区冬季气候干燥寒冷,尤其在气候骤变寒流袭来之时, 或机体抵御外邪能力下降时, 寒邪乘虚而入, 遂致流感发病[7]。
此外,有报道称极寒条件对生殖系统如精子质量等产生影响,为迟发的远期影响[8]。
野营拉练多在人迹罕至的山区实施,驻地药品供应短缺,补给困难,必须在拉练前将保障药品备多、备全,除正常野营拉练备药外,针对上述极寒条件下对官兵机体的影响,应额外配备以下药品。
(1)心脑血管系统预防与治疗药物。刺五加制剂、红景天制剂[9]、银杏叶提取物制剂能够降低血压,对心肌有保护作用,同时对血管具有调控作用。(2)提高免疫力药物。维生素C能够提高严寒状态下应激能力,预防感冒,维生素E不仅对提高免疫系统有作用,还能够治疗冻疮,并对寒冷具有保护作用[10]。(3)预防和治疗冻疮药物。凡士林、护肤霜、润唇膏为预防冻疮药品,未破溃冻疮治疗药物包括冻疮膏、云南白药、云南白药酊、辣椒颠茄贴膏、湿润烧伤膏、多磺酸基黏多糖乳膏等;冻疮破溃可用硼酸软膏,合并感染者可外用红霉素软膏或莫匹罗星软膏。(4)提高骨骼肌产能药物。由军队科研机构研制的复合营养素(含有人参、淫羊藿、红景天等14味中药和物质)主要成分为补益类中药,对寒冷暴露骨骼肌功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能提高参训官兵的适应强度和耐力[11]。
此外,治疗对冷空气及野外物种过敏的抗组胺药,也可以缓解因冻疮导致的瘙痒,苯磺贝他斯汀等新一代抗过敏药对寒冷性荨麻疹也有很好的疗效[12],还应多配备冻疮破溃后的止痛药,并根据参训部队既往发病情况调查贮备其他药品。
极寒条件下,液体制剂包括大输液和水针剂,不符合药品储藏条件易发生冻结,影响药品质量疗效,我们在制定保障药品目录时,倾向于采用低温耐存的粉针剂,尽量不选用需要皮试的药品,如抗菌药物选用注射用磷霉素、注射用阿奇霉素,弃用需要试敏的破伤风抗毒素而采用便携式药品冷藏箱贮存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等方法。常规药品储藏温度的常温为0~30 ℃,阴凉为0~20 ℃,极寒条件下(-30 ℃左右)1~3 h箱内温度即降至零度以下,继而失去药品储藏条件,肝素、胰岛素等药品一旦冰冻则药品结构破坏,解冻后也不可使用[13]。部队为解决寒区冬季药品野外储运过程中的防冻问题,已研制出适用于严寒地区条件下的野战药品防冻箱,箱内液体温度由30 ℃降至5 ℃需50 h,保温效果良好,降温曲线平缓[14]。
药品使用过程中,针剂注射时应选择在避风处或采取背风操作,针头、注射器应保持干燥,以延缓抽吸时间。注射时应做到“三保暖”和“一粗一快”,即药品、针头、注射器保暖,针头粗、操作快。在野外寒冷条件下或机动中,采用输液保温加压器,对伤员进行快速扩充血容量,提高伤病员的救治率[15]。没有条件的基层连队,可以用热水袋或将输液瓶放置在60~70 ℃的电饭煲中加热,用毛巾包裹放置输液部位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