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吴航中心小学 张丽琴
学会读题,理解题意是准确解答问题的先决条件。很多学生不会解题,并不是能力不足,而是不会读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会读题、认真审题的习惯,做到边读题边思考,并用不同符号划出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和问题,对的关键词句进行标记。如,解读倍比问题的关键句“爸爸的体重是小明体重的3倍”,可以引导学生把关键句中的“是”这个字圈出来,再把“是”后面的“小明体重”用双线画出来,表示它是一倍数,那么爸爸的体重就是几倍数,这样在学生明确了一倍数和几倍数后,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再比如,对分数问题,一定要画出关键句,并对单位“1”的量进行标注;遇到关于圆锥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旁边注明乘三分之一;解决实际问题中如有“无盖”“一对”等这样的字眼都是要自主地圈一圈,做到联系实际,活用公式。学生一旦养成了这种习惯,积累了这些读题经验,就学会了真正的读题。
每一道解决问题题目中都有关键句的存在,有的显现,有的隐藏,这些都要学生将它们提取出来。特别是分数问题,只有把握关键句,对关键句理解透彻了,那题目怎么变,都万变不离其宗。因此,在教学分数问题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专门训练学生对关键句的分析,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当一个数学问题展示在学生面前时,思维的触角是发散形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去其“形”而取其“神”,逐步从有形的外在走向无形的解题思路。比如,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一棵小树高1.5米,影长2.4米,如果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得座教学楼的影长是14米,这座教学楼有多高?如果一座教学楼高18米,那么它的影长又是多少米?解题时学生往往会混淆实际高度和影长的对应关系,出现这样不对应的错误,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将对应的数量进行整理成简单的表格,即:
?
这样学生就能清晰地看出对应的数量,将未知数分别设为X米、Y米,根据实际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关系,相对应的数比值一定,只要找准对应量,就不会出错。这样,通过列表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视觉感受,降低解题难度,同时也是让学生积累整理信息的活动经验。只有学生具备了有序整理信息的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通常,教师给学生都是提供一道道完整的题目,无形中关闭了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窗口,从而失去了形成数学问题的机会和思考的空间。学生只是在按部就班地做题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教学呈现形式单调,以至思路狭窄、单一,缺乏发散思维能力。由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补充题目条件的方法,在过程中来完善对知识的整体认识。如,学完分数乘法,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果园里有桃树120棵,_______,苹果树有多少棵?这样设计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补充“苹果树的棵数是桃树的形成一步就能解决的分数乘法的问题,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补充“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多(或少)就是两步解决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问题。对知识点理解不清的学生可能会补充“桃树的棵数比苹果树多,如有这种情况,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应适时有效地针对这一资源,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这时单位“1”是苹果,而苹果是未知量,根据现有的知识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但同时也要说明,学生补充的这个条件是正确的。只是暂时还不能解决,等学了分数除法的知识,就可以解决。通过这道题的辨析,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理解解决分数乘法问题,单位“1”必须是已知的量。
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说理、解答的过程更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也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出挑战。如,教完分数乘法问题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所给的条件,提出能解决的问题。“工程队修一条长120米的隧道,第一天修了全程的,第二天修了全程的”这样的问题设置更具有开放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不同问题:(1)第一天修了多少米?(2)第二天修了多少米?(3)第一天和第二天共修了几米?(4)第一天比第二天少修几米?(5)还剩下几米没修?通过这样的问题训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课堂上学生总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样的课堂受学生欢迎。当学生掌握这方面的学习能力,那么他们的数学素养同样也会得到提升。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习惯模仿教师和例题的解答方法,如果新授课教学除法,学生会把所有的题目都用除法来解决,这就是机械地模仿,没有思维含量。因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推理能力,明确解题思路至关重要。特别是要三步以上解决的问题,常常要借助分析法或综合法来分析审题。如,纺织厂运来一批布料,每套用布3米,这批布料可以做300套服装,改进生产技术后,每套节约0.05米,现在这批布料可以做多少套服装?
分析法:要求现在可以做多少套,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总米数和现在每套米数)要求总米数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原来每套米数和套数)要求现在每套用多少米,必须知道什么?(原来每套米数和节约的米数)当所有的条件都具备时,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综合法:利用原来每套用布和做的套数能求什么?(总米数)利用原来每套米数和现在每套节约的米数能求什么?(现在每套米数)利用总米数和现在每套用的米数能求什么?(现在能做多少套)。不论是用分析法还是用综合法,都要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结合起来考虑。已知条件是解题依据,所求问题是思考方向。只有盘活解题思路、丰富解题方法,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他们的学习才是灵动的,思维才不至于僵化。当学生积累了这种推理分析的思维经验,不仅解决问题能力有所提升,也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思维导向。
总之,在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要提倡方法的多样性、策略的多样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尝试,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不断发展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