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沙门氏杆菌病

2021-03-05 09:56冯莉莉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1年3期
关键词:副伤寒沙门氏杆菌

冯莉莉

(山东省诸城市畜牧业发展中心,山东 诸城 262200)

仔猪副伤寒主要由沙门氏杆菌属中的猪霍乱沙门氏杆菌和猪伤寒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仔猪多发的一种传染病。仔猪副伤寒的病理特征为大肠坏死性炎症,有的在肺部出现卡他性或干酪性炎症。

1 病 原

病原主要是猪霍乱沙门氏杆菌和猪伤寒沙门氏杆菌。沙门氏杆菌是肠杆菌属的一种,革兰氏染色阴性,有鞭毛、能运动、两端钝圆的杆菌。菌体抗原存在于菌体的表面,具有毒性,沙门氏杆菌的菌型很多,危害人畜的菌型有几十种。沙门氏杆菌对干燥、阳光、盐腌等因素抵抗力强,在这种环境下存活数周或数月之久,在水中能存活21d,在土壤和粪便中能存活10 个月左右,但对湿热、消毒剂敏感,抵抗力弱,60℃20min 内就能将其杀死,一般的消毒药就能将其迅速杀死。

2 流行病学

仔猪副伤寒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猪和带菌猪。病原菌存在于病猪的内脏、淋巴结、消化道和带菌猪的胆囊内,病菌随粪便排到外部环境,经消化道散布、传染。带菌传染源包括其他动物和人的粪便等。猪采食了被病原菌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不表现症状的可能成为隐性和带菌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生,但主要侵害1~4 月龄的小猪。仔猪副伤寒常以继发的形式发生,常继发于猪瘟,小猪的饲养管理、卫生条件对本病的发生与流行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小猪断乳过早、突然换料、饲料营养成分配制不合理、调运时长途运输、气候异常都是本病发生的诱导因素,尤其阴雨冷湿的季节多发。

3 临床症状

患病小猪的体温正常或稍微升高,下痢持久,排粪便呈灰白色或黄绿色,粪便恶臭,有时带有血液、肠道坏死组织和纤维状物质。病程14~21d 或更长些,最后因机体衰竭而死亡,致死率达成25%~50%,耐过的小猪多数成为僵猪。急性型在小猪断乳前后突然发病迅速死亡,有的表现出腹痛,排淡黄恶臭稀粪,并见结膜炎,精神不振或厌食,体温达41℃,有的耳和胸腹部皮肤变蓝紫色或有出血斑,病程4d 内。最常见的慢性型病猪,初期症状表现不明显,后逐渐消瘦、怕冷、贫血、生长停滞、体温升高,眼有结膜炎或脓性分泌物,精神萎靡,周期性下痢,粪便呈淡黄色或黄褐色恶臭,有时混有血液和假膜,有的皮肤有痂状湿疹,有的慢性肺炎伴有咳嗽,死前皮肤有紫斑,病程长达数周。

4 病理变化

急性型脾脏明显肿大,呈紫色,肝、肾有不同程度的肿大,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全身脏器有广泛的小坏死灶,胃肠粘膜呈卡他性炎。慢性病者特征主要是坏死性肠炎,表现为盲肠、结肠和回肠形成溃疡的坏死性肠炎,溃疡周边隆起,中央稍凹陷,表面附有灰黄色或淡绿色糠麸样物质,剖开见底部红色,边缘不规则的溃疡面,脾脏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成索状,切面有针尖大小的灰黄色坏死灶或灰白色结节,肝脏有干酪性坏死区,有的出现小型皮疹或肺部有炎症和坏死现象。

5 诊 断

仔猪副伤寒主要发生在1~4 月龄的猪,一般是散发,当饲养管理不善、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才呈现地方性流行。临床多为慢性型,表现周期性下痢,大肠有典型的溃疡或弥漫性坏死,肝及肠系膜淋巴结有干酪样坏死。慢性型病猪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结合流行病学情况,即可作出初步诊断,对急性病例应充分考虑仔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的等进行综合性诊断,症状易于猪瘟相混淆,应注意区别,必要时可采心血、肝、脾、肠系膜淋巴结作细菌学检查,或细菌的分离培养。

6 防 治

用冻干仔猪副伤寒弱毒菌苗,给1 月龄以上的仔猪进行免疫接种;发现的病猪及时隔离治疗,并对同群紧急免疫接种,做好病猪的处理和消毒工作。发现患病猪要及时应用氧氟沙星、硫酸新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及呋喃类、磺胺类药物治疗,因沙门氏杆菌易产生耐药性,故发现某种药物无效时,应更换另一种药物治疗。

猜你喜欢
副伤寒沙门氏杆菌
一株鸡白痢沙门菌噬菌体的发酵及后处理工艺研究
瑞安市腹泻患者沙门菌耐药性和分子分型研究
仔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断和防控措施
一例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诊断
猪副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
鸡副伤寒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和防控措施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饮食和服务行业健康人群携带沙门菌调查
2013-2017年北京市顺义区腹泻病例中沙门菌流行特征
麋鹿巴氏杆菌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