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 媚,邓秀蝶,廖嫦雯,黄 傲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儿童时期的饮食习惯、体格影响成年后的健康状况。在幼儿园开展食育,不仅能通过饮食环境的改善和合理膳食搭配确保幼儿的生理健康与生长发展,而且能通过各种食育活动让幼儿认识和了解食物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在开展食育过程中可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5大领域的幼教目标相结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2005年,日本政府出台了《食育基本法》来促进推广食育。并且为了将食育融合贯彻到学校教育中,日本陆续出台了《文部科学省关于饮食的指导手册》《学校供餐法》等法规政策,强调食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国内的食品和营养学家也较早地认识到食育对促进国民健康的重要性,学者们普遍认为食育关系着国民健康,强调食育是未成年人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1-4]。广西疾控中心的研究人员也提出广西可制定《广西学校营养促进管理办法》,在广西学校率先实施营养促进管理策略[5]。
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幼儿的健康教育,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6]中提到“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从小抓起,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7]中也指出“幼儿园不仅要将保护幼儿生命放在第一位,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同样重要”。
日本是食育政策制度最完善、实施最早的国家,对食育的研究多元化且细分化。中国的食育研究文献数量也逐年上涨,大多数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对日本食育内涵的剖析、食育的价值、食育基本法的推进对我国的启示等方面。
日本在《幼稚园教育要领》[8]中强调“通过食育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和健康身心”,在《保育所保育指针》[9]中明确“培养快乐饮食的孩子”的教育目标。他们认为幼儿期的食育以培养“饮食经营基础能力”为目标,提倡通过各种与发育相适应的饮食体验来培养孩子对食物的兴趣,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10]。我国的学者也赞同食育要从幼儿开始。周念丽[11]认为幼儿园普遍存在偏食和挑食的原因是缺失食育;纪巍等[12]提出应从幼儿期开始对幼儿进行食育及价值观的培养。由此可见,中日都非常肯定幼儿食育的价值。日本还明确了幼儿食育的具体目标,强调了幼儿对食物喜欢的情绪在食育和营养教育中的重要性。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大多建立在日本食育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状来阐述食育的重要性和价值,目前还没有学者明确指出我国幼儿食育的具体目标内容。
日本对幼儿食育的内容和实施途径的研究深入、明确且具有教育延伸性。他们认为心灵、身体、社会、环境和文化等方面都与食育息息相关,要重视“乐趣”“活用五感”,让孩子获得自主的、积极的食育相关体验[13-14]。食育内容主要包括饮食环境、饮食礼仪、食物知识、饮食文化和农事体验5大板块,每一个板块都能再细分到二级甚至三级子项目。如关于饮食环境的研究,可以细分到饮食习惯、饮食规律、共食、早餐和进食方式等;进食方式又能细分到挑食、食物喜恶、进食量、进食速度、游戏进食、零食、蛀牙和刷牙等[15],食育由具有营养师专业资格及教育资格的营养教师来策划和设计,并且与幼儿园领导、教师、厨师或食品采购供应人员通力合作共同实施的。
而我国大多数食育内容研究仍然停留在介绍和借鉴日本经验层面,提出的诸多实施途径都是日本已经证实有效的方法途径,如李里特提出的食农教育[16]、马冠生建议的食育与学科课程融合[17]、胡小琪提倡的家庭烹调食育[18]及陆意玲指出的游戏食育和色彩食育[19]等。且并未根据国内实际情况设计出详细的幼儿食育活动,相关课程设置中缺乏细节性内容。
日本关于食育效果的影响因素和评价研究全面且深入。如金田直子等[20]的研究明确了幼儿园教师的年龄和经验会对幼儿园食育的实施状况产生不同的影响;石見百江[21]、高尾優[22]的研究则明确了对家长进行食育能有效改善幼儿食育效果;安武健一郎等[23]还用KH Corder的方法对幼儿减盐食育活动的效果以及可视化效果评价展开了研究;甚至关于亲子烹调体验的食育研究,也极为详细地划分为父亲、母亲对食育效果的影响[24-25]。
我国众多学者提出的食育方式在理念层面居多,缺乏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也没有具体的评价指标来评价食育实施的效果。尽管有较多幼儿园一线教师也积极参与研究、发表了相关论文,但总体看来大多数仍停留在个例幼儿园的食育活动和膳食管理的经验介绍层次,难以产生适应性较广的指导意义。
日本在饮食文化传承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较多。向坂幸雄等[26]调查了传统饮食在家庭实践的状况,认为传承传统饮食文化要依靠幼儿园与当地社区的合作。融入传统饮食文化的食育课程不仅能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构建健康的饮食理念,还能帮助幼儿了解祖国和家乡的饮食文化,感受和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激发幼儿对家乡、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以民俗饮食作为教学素材开展实践教育和研究在国内也较为流行,但多以文化教育为目的,未与食育课程相结合,且尚未展开较为深入、系统的教育探索,鲜有研究者意识到将地方特色饮食文化融入幼儿食育课程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
食育在我国缺乏完整的法规政策体系,在幼儿教育指导中也没有具体的食育施行指南,虽然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强调了要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等营养健康工作的指导,但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民族生活习惯不同等因素,部分公布的政策条例并没有落实普及。
目前国内的食育研究和实践或聚焦于幼儿健康营养教育,或是幼儿园食育活动个案的介绍,内容较为同质化,并未突出地方特色和园本特色,对于食育的延伸教育较少,如结合饮食文化或结合当地特色的食育实践和研究较少。
幼儿食育具有跨学科性,需运用交叉科学的思维方式开展系统、综合的理论模式研究。但目前从事食育研究的学者集中在营养学和教育学2大领域,营养学专家仅从幼儿的营养需求、饮食结构、疾病预防等角度切入,缺乏教育学知识,而教育学专家又缺乏营养学、食品学等专业知识,食育研究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不强,导致国内幼儿食育的研究缺乏较为系统的跨学科研究成果,幼儿食育缺乏理论依据而带有片面性。因此,幼儿食育研究需多学科人才参与,根据实际需求,依时就势,取长补短,在系统论的整体观指导下将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有机融合,为有效地开展幼儿食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