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倩*
(周口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河南 周口 46600)
重症患者往往处于蛋白质大量消耗和能量摄入不足等状态,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因此营养支持是重症患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常用营养支持方式包括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两种方式。肠外营养是最常见的营养支持手段,通过静脉途径连续供给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1]。但单一的肠外营养无法通过重症患者胃肠屏障,且并发症较多[2]。而肠内营养不仅更加符合生理及给药方便, 还具有维持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的完整性的优点。
基于此,本研究通单一肠外营养与肠外场内营养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对于重症患者治疗后的营养状态和并发症的影响,以期为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提供指导,报道如下。
选择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入院的急危重症患者9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7例)和实验组(n=48例)。
对照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35~76岁,平均 60.74±6.12 岁;疾病构成:心脑血管病13例,颅脑损伤11例,胃肠术后8例,重症胰腺炎8例,心肺复苏术后7例。实验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37~78岁,平均 61.42±5.88 岁;疾病构成:心脑血管病12例,颅脑损伤11例,胃肠术后7例,重症胰腺炎9例,心肺复苏术后9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年龄≥18岁;有机体活动无耐力表现,均出现进食或吞咽困难;自愿配合治疗;入院后经评估后可耐受经鼻胃管行肠内营养;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消化系统或胃肠功能不全以及甲亢等代谢性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接受放化疗;严重营养不良;全身恶性肿瘤。
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对症支持治疗,建立静脉通道,第一天开始实施营养支持,各种必须营养元素通过静脉注入。
实验组待入院48小时生命体征平稳后,评估后经胃镜下插入鼻胃管,在肠外营养的基础上通过Flocare800型输液泵滴定式,由米汤清水等逐渐丰富营养液,输液速度由快到慢,溶液性质由低浓度到高浓度[3],观察,待无返流、腹胀等应激反应发生后,营养素由少量到足量逐步添加至需要量,以确保患者逐渐适应肠内营养后由可减少肠外营养的量,逐步完全过渡到肠内营养,后期待病情恢复后可由鼻饲转为经口进食。两组患者观察周期均为14 d。
1.3.1 营养指标
两组分别于入院营养支持首日及14 d后抽取空腹静脉血液,测量并记录患者营养指标分析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ALB)和总蛋白(TP)水平。
1.3.2 体脂情况
采集并留取住院首日及14 d后的体脂量、肱三头肌皮肌褶皱厚度(Triceps skinfold,TSF)、上臂肌围(Mid-arm muscle circumference,MAMC))。TSF以皮褶厚度计测定上肢肩峰至尺骨鹰嘴中线前侧上端约2 cm处,皮褶与手臂长轴平行,拇指与食指捏起该处皮肤与皮下脂肪,相距3 cm所形成皮褶厚度,重复测定3次取均值。
1.3.3 并发症
并记录两组营养支持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
统计学软件:SPSS 20.0,计量数据均数±标准差(X±SD)表示,组间t检验,计算数据率(%)表示,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实验组ALB、TP、体脂量、TSF、MAMC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指标比较(±SD)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指标比较(±SD)
注:与入院时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
实验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6例,肺部感染1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4.58%(7/48);死亡5例,占比10.42%;对照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10例,肺部感染2例,营养不良4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4.04%(16/47);死亡6例,占比12.77%,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两组数据接近。
早期的肠外营养支持,可以基本补充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避免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等问题[4]。而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联合支持方案较单纯肠外营养支持更具优势,待入院患者基本病情稳定后,通过鼻胃管给予少量肠内营养剂,机体适应后给予足量肠内营养剂,以确保满足机体消耗所需能量,能在较短时间内解决机体消耗过快而导致的营养不足或抵抗力下降等问题。
在本研究中,通过肠内营养以及肠外营养联合治疗的实验组和单一肠外营养的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体脂量、TSF、MAMC、ALB、TP都有所改善,但实验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与前期王惠云等学者研究结果相符[5],说明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更利于改善重症患者营养状态。其原因在于通过肠内肠外联合治疗能将机体所需营养由无法通过静脉输入的营养液转为鼻胃管输入,保证满足患者所需营养。
本研究还发现,实验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相比于对照组更低,说明早期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能够减少腹泻、感染、营养性问题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肠道功能恢复,避免感染,对于增强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患者疾病恢复能力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