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熊婉婷 孙科莉
摘要:新課改以来,对话教学越来越备受关注.要想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对话,可从以下几点尝试:一、坚持学生在对话中的主体地位。二、发挥教师在对话中的引导作用。三、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四、课外不断丰富学生的理解。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对话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独白占据主要地位,同时辅之以问答式的教学。实行课改以来,出现了“对话”这一新名词。所谓对话,其实就是交往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等符号为中介而进行的精神上的双向交流、沟通与理解。它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已成为新的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我在语文教学中也尝试着注重进行对话教学,其中亦有酸甜苦辣,后经不断琢磨研究,也逐渐摸出一些规律。现以自己体会与同仁相互探讨,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坚持学生在对话中的主体地
1、关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
文本是话本,是对话之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体验的一种对话。说到底,阅读文本是一种心灵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之间产生交流、碰撞、共鸣的过程。由于小学生年纪尚小,受生活阅历、阅读能力、审美意识、鉴赏水平的影响,对文本的解读还处于较低的水。.教师想要让学生有效地去探究文本,首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我曾见过不少老师在上课时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学生从快速浏览课文到在教师循循善诱下发表见解,往往不过是十几分钟乃至几分钟的事.认真调查,细细研究,才知在这种学生阅读大跃进繁荣现象背后,文本应有的障碍被消除了,应有的深度被搁浅了,应有的感悟时间被缩短了,应有的鲜活真切被风干了,应有的审美愉悦被稀释得索然寡味,最终,营养丰富的文本便成了方便省时的快餐.可想而知,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如何能培养起来呢?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重视直觉解读。如今的学生几乎都有配套的参考资料,一学习新课文,相应的资料总紧随其后,久而久之,这势必让学生已养成依赖资料的习惯,丧失阅读时自我的理解与体验。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最好开始不要依靠教参等解读资料,让学生与文本有本真接触,这样的感悟更为真切,更精彩,更个性化,以后再逐步做到知人论世。
再次,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经历,阅历与心境去细心体验与感知文本内容,使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感受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必要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从而让学生更好地领略文本意境,感受文本精神,提升审美意趣.有位老师教学《四季之美》时,在让学生品析文中四季的美景后,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美。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引入了汶川地震、北京奥运、抗击疫情中的感人故事,学生交流着、震撼着,这难道不是一次最好的精神洗礼吗?这样的对话,使学生对文本就有了尽可能充分的理解,使语文走进生活,为课堂教学注入时代活水。
2、组织生生之间的对话,力求提高对话效率.
学生与学生对话是生生之间思维的相撞和激活,知识的相融与吸收,能力的相提与共升,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因对话的环境、条件及地位的原因,这种对话被称为水平性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用伙伴语言对答,容易沟通,也易激起思辩的浪花,因而常常激发起自由而热烈的讨论。作为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对话环境,恰当组织学生有效对话.这里说的有效对话,不是追求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形式讨论、小组合作、综合活动,而是要根据文本内容、学生实际,适时引出对话契机,采取灵活对话形式,照顾每位对话学生。使人人有话说,个个有所得。
二、发挥教师在对话中的引导作用
对话教学使得学生从传统的听众状态进入对话交流状态,这无疑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恢复和尊重。同时,教师从言说角色逐渐转为倾听角色。可是这并不等于教师在课堂中失去了作用,一味倾听,一味赞许,放任自流,模棱两可。教师要发挥其引导作用,力求做到:
1、善于组织好对话教学.
作为教师,要先和学生共同协商并确立对话规则,学生才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倾诉自己的心声,并在碰撞出思想火花的过程中学会专心地、尊重地聆听别人的发言,从而逐渐成为教学民主的热情参与者与建设者,成为善于用对话策略并具有平等意识的主动学习者。我曾见过有些语文课堂,走过场的合作学习、放羊式的自主学习、标榜动中学的活动学习,这些都是放任自流、喧嚣热闹的开放式伪对话教学,这种教学,使学生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
2、适时做出恰当的对话评价.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言说丧失,出现倾听乃至失语,这实际上是淡化甚至取消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事实上,对话教学并不是让教师们放弃判断学生行为价值、思维结论的责任.对话教学是指教师努力去创造条件,在这些条件下,所有人都可以发言,而所有的声音都会被人聆听。只有这样,对话交谈才是开放的,教学过程才是真实的。作为教师,因其生活阅历、阅读能力、鉴赏水平及审美情趣远远高于学生,对学生的见解有一定的判断、辨析能力.而学生因主客观原因往往限制其解读视野和解读深度甚至歪解文本。如教学《多一些宽容》时,就有学生提出:对任何人都要宽容吗、一错再错是否要宽容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作出中肯的评价,切不可抱着平等、开放的思想对学生的观点一概赞许。同时,对学生辞不达意、词序混乱等毛病也要加以指正,逐渐教会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表情达意,特别是农村学生,因各方面的原因,表达能力较弱,教师要积极给予指正,让学生的语言不知不觉美起来。总之,教师要把对话中的肯定性评价与否定性评价结合起来,这是由长善救失这一教育的根本属性所决定的。
3、巧妙抓准对话契机
教师在学生的对话过程中,切不可袖手旁观、无所事事,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的思维,抓准点拨契机,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例如在教学《陶罐与铁罐》一文中,我让学生读陶罐和铁罐的精彩对话描写,然后再启发引导学生铁罐的傲慢态度,为下文中铁罐生锈做铺垫,学生在体会交流,满脸兴奋的表情,你还能说学生这不是一种心灵的对话吗?
三、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
对话是一种情境,是交往双方全身心地创造平等和谐、积极健康的交往氛围。因此,教师必须将民主、平等意识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每一环节。.首先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学习伙伴.只有教师把学生看作是与自己同等的生命体时,才会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与他人对话,才能细心聆听学生的发言,并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而学生也只有把教师作为一个地位平等的交流伙伴时,才能畅所欲言,充分发挥思维潜。.教师在课堂上的智慧应该体现在为了激发、引导、鼓励、帮助学生与文本对话上。同时,教师可以以读者的身份参与对话,与学生交流、碰撞,但不可以居高临下地发布标准答案,也不可以指手画脚、横加指责与批评。其次,要竭力通过课堂教学、班会、日常交谈等契机,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优差生的关系,让平等、宽容、真诚的理念灌输在每一位同学的心中,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让每一位同学都善于倾听对方的发言。
四、课外不断丰富学生的前理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使课堂中能高效地实现对话,这与学生的前理解有极大关系。前理解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学生与文本对话时都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前提去解读文本的,学生的前理解越丰富,对于文本理解的视野越宽,深度越大。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话,更应引导学生参与课外的对话阅读,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拓宽视野,积淀情感。这样,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他们的前理解必然变得丰富起来,在课堂中对文本的解读也更深刻、全面。农村学生也许缺乏现代信息资源,但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川湖海、风雨雷电、日月星辰、人情世故、风俗人情、社会热点,这是一部宏大、深邃的无字书,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奥妙无穷的自然,认识奇妙精彩的世界,了解广阔复杂的社会,体味丰富多彩的生活。
1435501705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