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莉,王宪沛,,高传玉,晏娟娟
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具有调节脂质代谢、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稳定脂质斑块、抗氧化、抑制炎症等作用,已成为目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药物之一。近年随着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如肝脏损伤、肌病〔如肌痛、肌炎、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等〕、血糖异常、记忆和认知障碍等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1],其中RM是他汀类药物相关性肌病(statin-associated muscle disease,SAMS)的罕见类型,但其可进展为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致死率极高。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系统疾病,而联合多种药物又易增加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本文报道1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期间出现RM并ARF,并通过复习相关文献总结了RM的诊断、他汀类药物致RM的相关机制和易感因素及治疗、RM并发ARF的相关机制等,旨在提醒临床医师注意他汀类药物的罕见不良反应,尤其对危险因素较多的老年患者应慎重联合用药,不能忽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1.1 入院情况 患者,女,73岁,以“发作性胸痛10年,再发加重1周”为主诉于2019-02-11入住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10年前患者多于活动时出现心前区疼痛,呈阵发性刺痛,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半小时不等,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冠心病,间断口服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等(具体用法用量不详)。1周前患者于情绪激动时再次发生胸痛,持续2 h余,在当地医院诊断为AMI,药物保守治疗效果较差,遂转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未规律用药;有2型糖尿病病史3年,口服瑞格列奈、二甲双胍治疗,血糖控制不佳。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入院查体:体温36.8 ℃,脉搏95次/min,呼吸频率18次/min,血压113/71 mm Hg(1 mm Hg=0.133 kPa),意识清,精神差,口唇无发绀,无颈静脉怒张,无颈部血管杂音;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底可闻及少量湿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左锁骨中线内侧0.5 cm处,未触及震颤,心脏浊音界正常,心律齐,心率95次/min,无心包摩擦音,未闻及心脏杂音;双下肢无明显水肿;腹部和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入院当日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提示轻度贫血,余指标正常;血清肌酐(Cr)为44 μmol/L(参考范围为45~84 μmol/L),血K+为3.42 mmol/L(参考范围为3.5~5.5 mmol/L),肌酸激酶(CK)为64 U/L(参考范围为26~192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为17 U/L(参考范围为0~25 U/L),乳酸脱氢酶(LDH)为204 U/L(参考范围为135~225 U/L),超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为580.4 ng/L(参考范围为0~14 ng/L);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为7 443 ng/L〔参考范围:0~450 ng/L(<50岁)、0~900 ng/L(50~75岁)、0~1 800 ng/L(>75岁)〕。心电图检查提示心肌梗死,见图1;床旁超声检查结果: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为49 mm,射血分数(EF)为45%,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该患者主要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继续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钙片(商品名:立普妥,辉瑞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171063)20 mg/d,并给予强心、利尿、补钾、控制血压、控制血糖等治疗。
图1 入院第1天患者心电图检查结果Figure 1 The results of ECG examination results of the patient on the 1st day
1.2 诊疗过程 患者于入院第2天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手术,术中发现左主干(LM)无明显狭窄,左前降支(LAD)近中段弥漫性病变,最严重部位狭窄90%~95%并钙化,左回旋支(LCX)近段狭窄70%~80%,右冠状动脉(RCA)近段狭窄60%~70%、中远段狭窄99%。患者在RCA植入支架;LAD钙化,因患者体弱无法耐受长时间手术,仅暂行球囊扩张狭窄部位,手术顺利,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见图2。入院第3天,患者主诉尿痛,查体肾区无叩击痛,尿常规显示:尿白细胞2+,尿沉渣白细胞115.5/μl;考虑为下尿路感染,应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1441)100 ml静脉滴注,2次/d,连续治疗4 d排尿疼痛症状逐渐缓解。入院第4天患者出现恶心、胸闷不适,复查NT-proBNP为18 129 ng/L,给予硝普钠静脉泵注+呋塞米静脉滴注等治疗以改善患者心功能。入院第6天,患者精神差,血压低、心率快,血K+为3.15 mmol/L、NT-proBNP为15 451 ng/L、脑钠肽(BNP)为2 570 ng/L,给予补钾并转入心脏重症监护室(CCU)继续治疗。在CCU,患者仍有恶心、胸闷不适,患者继续口服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等,积极改善心功能、纠正低血压及电解质紊乱;治疗期间患者地高辛血药浓度正常,监测血K+维持在参考范围,血肌红蛋白(MYO)、肌钙蛋白I(TnI)、BNP持续高于参考范围(MYO参考范围为 0~107 μg/L,TnI参考范围为 0~0.4 μg/L,BNP参考范围0~100 U/L);治疗3 d后患者转回普通病房。入院第10天,患者主诉乏力、大腿内侧肌肉疼痛,精神差,血清CK为1 734 U/L,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分数稍升高,考虑为肌肉损伤,立即停用阿托伐他汀,适当补液,继续使用其余抗血小板、改善心功能药物,并密切观察患者。患者肌肉疼痛未缓解,尿量逐渐减少,尿管中见少量絮状物,膀胱冲洗出淡褐色尿液。入院第12天患者出现腹痛、恶心,乏力及大腿肌肉疼痛加重,下肢肌肉压痛明显、上中腹部压痛阳性、四肢肌力减退,CK为42 487 U/L,血K+为7.01 mmol/L,考虑为RM,立即转入CCU进行持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入院第13日凌晨,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心率46次/min,血压68/40 mm Hg,心电图检查显示高钾性心律失常,见图3,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之后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积极抢救后自主心律未恢复。患者住院期间实验室检查指标变化见表1。
图2 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Figure 2 Coronary angiography results of the patient
图3 入院第13天胸前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Figure 3 The results of precordial lead ECG examination of the patient on the 13th day
表1 患者住院期间实验室检查指标变化Table 1 Changes of laboratory examination indexes of the patient during hospitalization
2.1 RM的诊断 RM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横纹肌细胞破坏和溶解,细胞内物质如MYO、CK、电解质等大量释放入血、漏至细胞外液,导致严重内环境紊乱、急性肾功能损伤等组织器官功能损伤的临床综合征。RM的主要临床特征为急性肌痛、肌无力、肌肉“注水感”、恶心、酱油色尿,血清CK水平明显升高、血液和尿液中MYO阳性、LDH及转氨酶水平升高[2-3]。目前,RM的诊断依据主要如下:(1)临床症状(三联征):肌痛、肌无力、尿色异常;(2)血清CK水平超过参考范围上限值10倍;(3)肌电图显示肌源性损伤;(4)肌肉活检提示非特异性炎症表现;(5)血液和尿液中MYO明显升高;符合(1)(2)项即可诊断为RM[4]。RM的常见病因有直接创伤、药物过量及大量饮酒、剧烈运动、外科手术、急性心肌损伤、重症感染(如病毒性肌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高热等[3,5]。本例患者入院前后规律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晚),住院期间患者使用左氧氟沙星治疗4 d,入院第10天出现下肢肌肉酸痛、乏力,第12天左右出现少尿,CK持续升高至42 487 U/L,且伴CK-MB、MYO持续升高及血K+、血清Cr水平明显升高,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脏血管狭窄程度较前明显减轻,心电图无新发AMI或心肌损伤加重的证据,排除其他病因,考虑为阿托伐他汀致RM并ARF,而左氧氟沙星加速了该进程。
2.2 他汀类药物致RM的相关机制 SAMS是他汀类药物使用过程中较常见的不良反应,其中RM是罕见、严重的SAMS类型。目前,他汀类药物致肌肉损伤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主要认为他汀类药物使辅酶Q10缺乏,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抑制细胞代谢并诱导糖酵解和氧化骨骼肌凋亡[6-7];再者,他汀类药物发挥调脂作用的同时还可影响细胞膜胆固醇的合成,影响肌细胞膜的稳定性;另外,他汀类药物还可引起细胞内钙超载[8]。以上作用导致肌细胞泵功能障碍(钠-钾-ATP酶泵、钙-ATP酶泵),Na+、Ca2+大量内流,细胞内高钠可促使水分进入肌细胞,破坏细胞结构;细胞内Ca2+水平升高可导致Ca2+依赖性蛋白酶和磷脂酶活性增加,进而导致细胞膜溶解[3,8]。若骨骼肌细胞结构完整性被严重破坏或细胞内能量供应持续不足,则最终进展成横纹肌坏死、溶解,导致细胞内一系列物质释放、漏入循环,进而引起电解质紊乱、急性肾功能损伤、代谢性酸中毒、休克等致命性并发症。
2.3 他汀类药物致RM的易感因素 临床上,虽然他汀类药物致RM的发生率较低,但致死风险很高,尤其是RM并发ARF患者,因此早期识别RM的潜在易感因素并及时干预至关重要。他汀类药物致RM的易感因素较多,如高龄、体型瘦弱;多系统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损伤、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他汀类药物用量过大;联合应用抑制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的药物,如环孢素、克拉霉素、红霉素、酮康唑、维拉帕米、胺碘酮等[9-11];长期大剂量应用贝特类药物等调脂药物[12];某些特殊状态,如严重感染、围术期、大量饮酒、剧烈运动[13-16]。另有研究发现,遗传因素也在SAMS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如SLCO1B1和ABCB1基因突变与SAMS发生有关[17]。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体型瘦弱,合并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糖尿病,且治疗期间因发生下尿路感染而应用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上述因素均会增加患者RM发生风险,尤其是左氧氟沙星,无疑是RM发生、发展的关键“诱导剂”。
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存在药物-药物相互作用(drugdrug interactions,DDI),即联合应用其他药物可能会促进他汀类药物相关肌肉毒性的发生。目前,多数研究认为DDI与细胞色素P450酶和P-糖蛋白有关[18-19]。众所周知,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是通过细胞色素P450酶进行代谢,因此应用他汀类药物的同时增加抑制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的药物会增加肝肾功能不全患者RM发生风险[11]。有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和大环内酯类药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其机制是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对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和OAT1B转运蛋白具有抑制作用,进而导致他汀类药物暴露增加,当患者存在其他危险因素(如高龄、心血管疾病、肾脏损伤)时可能导致他汀类药物相关肌肉毒性进展[10]。目前,替格瑞洛是广泛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一种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其在细胞色素P450 3A4代谢时与他汀类药物竞争可导致他汀类药物滞留,进而导致RM和ARF[20]。目前,国内外有极少数左氧氟沙星单独或联合应用他汀类药物致RM的病例报道[21-23],左氧氟沙星致RM的机制尚不清楚,推测可能与血管渗透性增加和局部水肿有关。阿托伐他汀与左氧氟沙星联用会增加肌肉毒性风险,根据药代动力学研究,左氧氟沙星可能阻断阿托伐他汀的正常代谢,其机制类似于DDI:两者均是P-糖蛋白的底物药物,左氧氟沙星通过细胞色素P450 1A2代谢,可抑制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减慢阿托伐他汀代谢,使他汀类药物暴露增加,进而增加RM风险[19,22]。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致RM的风险不同,如辛伐他汀和西立伐他汀致RM的风险较高,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汀和氟伐他汀致RM的风险较低[3]。因此,临床上针对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应谨慎联合应用经细胞色素P450酶系代谢的抗生素,尤其是合并RM其他危险因素的老年患者,不能忽视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并注意调整用药剂量。
2.4 他汀类药物致RM的治疗 临床上针对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如患者开始出现乏力、肌痛等轻微肌肉不适症状时应注意辨别是否为SAMA的征兆,可更换调脂药物或减少他汀类药物用量;但若患者已经有肌病进展趋势,则应及时停用他汀类药物,同时避免其他危险因素,如剧烈运动、联用抑制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的药物或肾毒性药物等。密切观察肌肉症状有无进展、监测血清CK、Cr、MYO水平,适当予以补液、利尿以预防RM发生。如怀疑患者发生RM,则最重要的治疗目标是避免并发急性肾损伤(AKI)。一旦确诊为药源性RM,则应立即停药去除诱因及危险因素,给予充分液体复苏、碱化尿液、增加尿量,应用辅酶Q10及保肝治疗[3,24];如出现持续性少尿、Cr持续升高,或并发心功能不全、严重电解质紊乱(难治性高钾血症)、酸中毒,则应及时进行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甚至进行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13,25]。本例患者发现RM并发AKI时出现少尿、严重高钾血症,血清CK、MYO水平明显升高,且患者还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肝功能异常,因此立即行血液净化治疗是必要选择。但本例患者病情进展迅速,持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也未能避免其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AMI本身就会导致CK等指标升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RM的及时诊断。
2.5 RM并发ARF的相关机制 ARF是RM最严重并可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据估计10%~40%的RM患者可并发ARF,而超过15%的ARF患者病因为RM[3]。分析RM并发ARF的机制可能如下:RM促使肌细胞内CK、MYO、LDH、K+等内容物漏入血液循环及细胞外液,而MYO可对肾小管产生直接毒性作用;MYO管型堵塞肾小管并引起肾血管收缩、肾血流灌注不足,进而引起AKI[25-26];此外,MYO分解产物亚铁血红素可诱发氧自由基生成,导致肾小管上皮过氧化损伤,肌肉损伤、坏死使有效血容量减少,进而加重肾功能损伤[25]。本例患者未检测尿液MYO水平,但血清MYO水平持续高于参考范围,且其升高较CK升高发生更早,可能对RM早期发现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在他汀类药物治疗过程中,如患者出现肌肉酸痛、乏力、尿色异常等症状,应警惕他汀类药物诱发肌病的可能,特别是伴有多种易感因素的老年患者,应密切观察并及早发现轻型肌病,密切监测患者肝肾功能及血清CK、电解质水平;此外,还应尽量避免联合应用左氧氟沙星(口服或静脉滴注)等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注意调整用药剂量。一旦发生RM应立即停药,监测CK、MYO、血K+等指标,早期给予补液、碱化尿液、保肝、补充辅酶Q10等治疗以预防AKI发生,必要时进行透析治疗。再者,他汀类药物与其他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时应注意DDI,临床医生应做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及时停药、综合治疗,以避免他汀类药物致RM并ARF的发生。
作者贡献:赵丹莉进行文章的构思与设计,文献及资料收集、整理,撰写论文;王宪沛进行论文的可行性分析及英文的修订,并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高传玉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晏娟娟进行病例资料收集、图表制作。
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