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译泽
就业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有一份稳定、待遇优厚的工作是绝大多数人的期盼。疫情时期,硕士研究生这一群体面临的就业压力很大,本研究通过调研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硕士研究生就业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为后疫情时期硕士研究生就业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1]。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许多面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对找工作产生焦虑。本课题研究小组通过发放问卷337份,回收有效问卷337份,调查了相关问题。其中学术型硕士156人、专业型硕士181人。覆盖教育、教育学、翻译、管理、文学、国际商务等众多领域的硕士研究生。调查时间为2021年3月10日,距离2021届硕士研究生毕业还有三个月。
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就业意向、就业目的、疫情期间找工作的影响因素等内容[2]。
其中,与本研究相关性最大的问题“疫情期间影响就业的最主要因素”,显示出以下结果(见表1、表2)。
表1 疫情期间硕士研究生就业主要影响因素
表2 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所占比重最大的是竞争压力,其次是岗位需求变少、疫情导致交通不便、对就业政策欠缺了解,数值分布差异较为明显。“竞争压力大”是诸多毕业生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这是疫情阶段之前就显示出的一大影响因素。“岗位减少”比重占据中等,由于疫情居家隔离的影响,许多实体岗位减少,相对应招的员工也减少。“就业政策欠缺了解”相对于“疫情导致交通不便”差距不大,但交通影响因素仍是就业中的一大难题。
高校就业工作在疫情的影响下非常严峻,虽然就业问题与高校一系列举措息息相关,但更重要的是为高校学生谋得一份好的工作。硕士研究生在学历和经历上都占有一定的优势,本应可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受多种错综复杂的原因影响,后疫情时代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和计划,影响到自身的正常生活。因此,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来看,都应给予硕士毕业生一定的帮助和宽容,及时应对就业中的突发情况,尽可能为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保驾护航[3]。
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影响,多数地区的经济处于停滞状态,我国一些小微企业也濒临倒闭。就业人数不断增加,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范围变窄,许多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风险。
疫情导致经济衰退,同时也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第三产业所遭受的影响远大于第一、二产业。这种相对应的变化,更影响就业岗位的供求变化,失业人口增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意愿与想法,与招聘单位的福利待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完全匹配。还有部分单位本来就有裁员计划,对毕业生来说,无疑是另一重大打击。虽然后疫情时代的经济也在不断复苏,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可能就业岗位数量也会有所回升,开始增加一部分线上岗位。如果学生本身的求职意向没有达标却匆忙入职,也会给后期的正式工作造成不小的压力。在目前视域下,很难短时间内改变这种状态[4]。
求职心态关乎求职的选择,诸多因素也影响着求职者的计划。许多硕士研究生在面临即将毕业的阶段,找工作成为大部分人的必经之路。在本科毕业阶段,很多人本就抱有逃避工作的心理而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到了研究生毕业时才发现更高的学历有时并不能成为好工作的“敲门砖”。受疫情的影响,许多研究生失去了本该在此阶段实习或春招的机会,接触行业领域的时间更短,无法为就业做好准备。还有部分毕业生选择出国继续深造,但国外疫情现状不甚乐观,致使求学计划也被打乱。在多方面受阻的情况下,毕业生可能会产生焦虑、迷茫的心态,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这是非常不可取的行为。
由于各地本身的地理位置、经济条件、优惠政策及所受疫情影响的程度各不相同,所以硕士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地区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竞争关系。在地理位置上,东南部沿海地区的选择往往多于内陆区域,以上海和深圳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而经济水平同样也显示出这样的就业选择趋势,发展较快的城市确实能提供不一样的机遇和福利,且一、二线的城市招聘的就业岗位,也与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和学历水平更加匹配。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较高的地区还会给高学历水平的毕业生发放补贴金,不管是就业还是创业,都为毕业生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受疫情影响,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人员招聘计划落差不是很大,且仍然能保持原有的福利待遇,这在中西部地区很难达到。因此,就业分布不均,导致硕士毕业生就业竞争的压力更大,比原先更多的人员去竞争同一岗位,甚至给企业创造不良竞争的条件[5]。
受疫情影响,国企与私企是受创最严重的两大就业市场。由于疫情传染性强,初期未能采取有效防护,近2/3的区域需要居民在家隔离。大部分线下岗位停工,国内的交通运输情况一度进程缓慢,各大服务行业几乎陷入了停滞的状态。全球的经济更是受到巨大的波及,世界出现一些不确定的改变因素,在大国竞争加剧、合作困难的形势下,国际就业市场也不能像往日般显示出自身的优势。股市和原油市场也受到重创,同时波及金融市场的稳定。不仅是国内外的经济发生变化,卫生安全、自然环境、粮食生产等诸多要素也因经济一度下降而引发危机。国民经济受到冲击,第三产业的正常运转暂时受到中断。除国企和私企之外,公务人员的一系列考试相对延后,导致求职毕业生无法快速入职,更加焦虑。
许多高校对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业安排中,最后一学期是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答辩时间靠后,影响学生的考试及应聘。在精力有限的即将毕业阶段,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本就相对较弱,校方未提供相应的就业渠道,导致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意向选择与本身条件不相符。线下招聘会暂停后,许多高校开展了线上招聘会,虽然性质大致相同,但线上招聘仍存在一定的漏洞,许多硕士毕业生无法与招聘者直接沟通,用人单位也无法对应聘者进行综合考察。另外,高校的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研究生人数不断扩招,学校管理的人数日益增多,可能无法顾及每一位学生。其中,包括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很少有高校重新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在本科期间,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就业课程,但随着学历的提升,就业选择的目标和方向都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如果此时在就业选择方面得不到一定的指导,就会影响到硕士毕业生和高校两方面的人才培养质量。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成为一大难题。对于学生个人而言,也会有个别因素影响其就业进度。在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许多硕士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岗位非常热门。虽然拥有高目标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但毕业生未达到自己理想岗位时,也会出现低落的情绪,最终导致就业不理想。还有部分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选择与自身专业或能力不相匹配的岗位,盲目跟风选择不适合自己的职业。在这种求职意向的影响下,如果今后发现工作不是自己满意的,就很难体现出自身的人生价值。
在就业选择多元化的今天,进入劳动力市场是硕士研究生的最主要选择。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改变了研究生找工作的方式,也增加了他们找工作的难度。降低疫情带给硕士研究生的负面影响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以及毕业生共同努力。
首先,从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设置上来看,教育部门更应开设一些具有时代性的专业。例如,疫情期间,许多学校改上网课,但很多教师对网络教学操作还不熟练,导致不能胜任该工作。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在课程规划及专业开设上做一些深入的研究,组织高校进行联合培养。在学术型硕士的培养上更侧重其学术内涵,在专业硕士的培养上更注重实践水平,有效结合当前需求不断调整培养方案。
其次,政府要给予硕士毕业生多方面、多层次的就业渠道和优惠政策,鼓励硕士毕业生自主创业、参军、升学等,直接增加就业机会。在经济变化起伏较大时,应大力扶持自主企业,适当减免税收,缓解企业的生存环境,使之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在经济发展较薄弱的区域,在提供人才引进计划的同时,能保障好籍贯所在地的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福利,让他们享有与外来人员同等的就业保障,避免人才流失。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质量的就业才能让更多的硕士毕业生拥有稳定的生活。高校作为硕士研究生的直接培养单位,更应制定好详细的就业指导计划,在短时间内提高就业质量和效率。一是要建立合理且有规模的就业管理机制。安排专门的教师负责管理毕业生的就业方案,确保毕业生在找工作过程中有负责人进行指导;在疫情期间也应多次摸排研究生的就业意向,帮助毕业生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在特殊时期,校方也应考虑到近两年的往届毕业生,及时回访学生的就业情况,帮助还未就业成功的毕业生顺利就业。二是引导学生在突发事件后的良好就业心理。在就业管理机制下应对接心理咨询室,帮助毕业生缓解就业难的心理压力;辅导员也应频繁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近期择业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三是拓宽特困生的就业通道。在疫情期间,要确保家庭困难的学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对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学校方面要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推荐政策,让学生顺利通过毕业与就业的过渡期。四是开展多种就业渠道。疫情期间存在交通不便、线下禁止聚集等因素,学校应联合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咨询会、招聘会等,给学生提供直接有效的就业机会,鼓励硕士毕业生利用自己的专业进行创业、带动就业。
受疫情影响,居家隔离成为每个人应尽的义务。硕士毕业生在居家隔离期间,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及时与父母沟通就业的相关意向,在听取父母意见的同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和自身条件;在就业招聘事宜未确定时,要先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技能,从多种角度发掘自己的潜力,尝试线上实习,积累经验,寻找适合的岗位;树立正确健康的就业观,适当降低就业期望,过高的就业期待会给自身带来巨大的压力,不利于在特殊时期找到满意的工作。硕士研究生应具备抗压能力,坚定找好工作的信心,与同学进行良性竞争,提高整体硕士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中国人传统观念中“求稳拒变”根深蒂固,特别是在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环境下,硕士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其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社会职业中的“铁饭碗”“安全岗”已寥寥无几,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寻求职业稳定仍然是研究生择业的主要策略。抛开社会及家庭因素,研究生择业应以个人兴趣为准,只有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其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从研究生整体就业情况来看,兴趣与职业良好结合,能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同时积极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提高个人素质,完善个人品质,更好地增强团队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达到最好工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