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佳潼
博物馆课程是教师结合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发的综合性课程。例如,笔者所在幼儿园的教师结合幼儿园的海棠大道,开发了“海棠花博物馆”课程;结合幼儿每天都会接触到的文具,开发了“笔的博物馆”课程。春节过后,幼儿在幼儿园度过的第一个节日就是元宵节,而元宵节的花灯则是幼儿比较感兴趣的物品。对此,笔者所在幼儿园决定追随幼儿的兴趣,开发新一轮的博物馆课程,即“灯笼博物馆”。
(一)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和需求
笔者所在幼儿园的教师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和需求,审议了课程“灯笼博物馆”的主体灯笼。它是元宵节习俗的体现物,也是幼儿感兴趣的物品。审议课程实施可以选用的方式有个别谈话、观察、调查等。
1.個别谈话。教师设计问题,与幼儿进行个别谈话,记录并解析幼儿感兴趣的内容(见表1)。
2.观察。教师提问、追问幼儿,并观察幼儿的表现,以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和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见表2)。观察后的解析(见表3)。
3.调查。我园立足幼儿本位,以博物馆为核心,并通过“问幼儿、问教师、问家长”等途径,了解幼儿的需要,搜集、整理资源,形成“灯笼博物馆”课程资源库,构建了课程网络图(见表4)。
(二)挖掘资源
在开发“灯笼博物馆”课程过程中,我园审议、调整了原有课程的线索,并将元宵节融入课程。同时,我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靖海门的花灯节、“王氏花灯传人”的灯笼展与手艺视频等,形成了“灯笼博物馆”课程(见表5)。
(三)链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园本课程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教师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方式以及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我园在开展幼儿园博物馆教育时积极践行《指南》精神。此外,我园结合实施园本课程“海棠花博物馆”和“笔的博物馆”的经验,在“灯笼博物馆”课程中重点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具体内容如表6(下页)所示。
(四)优化重组,梳理脉络和课程框架
我园结合原有课程和相关资源,梳理出了课程“灯笼博物馆”的脉络和框架(见表7)。
(五)侧重点
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实施“灯笼博物馆”课程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小班幼儿以赏花灯为主,可以在其中适当穿插博物馆的相关知识。中班幼儿则可以了解元宵节为什么要观花灯,能说出自己喜欢的灯笼,并进行简单的艺术创作。大班幼儿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相对较高,是本次“灯笼博物馆”课程的主力军。因此,大班幼儿的“灯笼博物馆”课程以制作灯笼为主。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尝试采用不同的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灯笼。在制作完成后,教师还可以与幼儿一同参与“猜灯谜”活动。
(一)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相结合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皆教育。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将“灯笼博物馆”课程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例如,教师可以在生活活动中向幼儿分享灯笼的相关知识,还可以设计一些充满趣味性的区域游戏,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自主探索、发现与灯笼有关的知识。
(二)突出亮点
在实施“灯笼博物馆”课程时,教师要突出课程的亮点,激发并充分利用幼儿的兴趣,拓展和延伸课程内容,让幼儿掌握更多与灯笼有关的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了解灯笼的“前世今生”,与幼儿一起收集不同的灯笼,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各种灯笼。
(三)结合幼儿的已有经验
博物馆课程是建立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的课程。因此,教师在实施“灯笼博物馆”课程时,应了解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幼儿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鼓励幼儿迁移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让幼儿通过“灯笼博物馆”课程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幼儿是博物馆课程的主体。因此,教师应考虑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幼儿的需要,跟随幼儿的脚步,设计和开发充满趣味性的博物馆课程。在实施课程时,教师应将课程内容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相融合,并着重突出课程的亮点,以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主动参与课程。此外,教师还应结合幼儿的已有经验,让幼儿在课程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以充分发挥“灯笼博物馆”课程的价值,促进幼儿在各个领域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