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摘要:本文以《巧学自然环境描写》一课为例,探讨写作指导课如何实现学教评一体化。首先,利用预习清单检测写作学情,以确定学习目标;接着,紧扣目标,以课文为范例,引导学生归纳写作策略;然后,以所归纳的写作策略作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进行写作升格;最后,运用写作支架作为评价标准,多方位评价学生习作,评估目标达成程度。
关键词:学教评一体化;自然环境描写;写作策略;学习支架
2020年11月,在佛山聆听了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初中语文教研员冯善亮老师分享学教评一体化理论。回到学校,笔者尝试运用这一理论上了一节写作指导课。下面拟以写作指导课《巧学自然环境描写》为例,具体阐述学教评一体化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一、预习清单测学情
课前,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了预习清单。
學生预习作业例一:夜深了,我望着一轮明月,心里充满孤独。我看着眼前的语文试卷,眼泪不禁流了下来。
学生预习作业例二:傍晚,天渐渐黑了。路边的树像军人一样笔直地挺立着,一阵阵花香扑面而来。我哼着歌,走在回家的路上。
根据学生的预习作业,教师对学生描写自然环境方面的学情做出评估:学生对自然环境描写并没章法可言,词汇贫乏,手法单一。
二、对比导入明目标
上课时,教师先请学生读一段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字——那是教师将课文《孤独之旅》文段中自然环境描写删去后的文字:
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 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杜小康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接下来再请同学们朗读无删减的课文原文:
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孤独之旅》片段)
通过明显的对比,学生恍然大悟:恰当的自然环境描写给文章增色不少。这时,教师自然导入到本节课的课题《书中自有“锦囊妙计”——巧学自然环境描写》,并提问: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学生很快概括出:1.交代背景;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心情(性格);4.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在问答中,巧妙引导学生理解本节课的训练目标和学习重点。
三、借助支架学策略
接着,教师请同学们默读材料并完成一个表格,从多角度来赏析《孤独之旅》中自然环境描写的妙处,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环境描写的基本策略。
借助表格这一学习支架,学生很快总结出自然环境描写的两个基本策略:运用表示颜色的词语和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教师再进一步点拨,引导学生从感官描写角度思考,调动多种感官的描写策略就呼之欲出了。教师最后进一步指出:自然环境描写必须符合实际情境和人物当时的心境。
四、学以致用助升格
写作指导课的效果需要用学生的当堂写作来检验。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前面总结的写作策略来反思、观照自己的预习作业,然后进行升格练笔,写一段符合人物心境的自然环境描写。
学生练笔完成后,小组内分享并根据评价标准打分,选出优秀的作品在班级内分享。
这一环节中,教师以评价标准的方式将前面总结的写作策略明确化,作为学生升格练笔的学习支架。在之后的评价环节,更是进一步运用这一评价标准,加深学生对本课写作技能的理解。可以说,这一环节将评价和学习融为一体,有力地提高了写作教学的有效性。这可以从以下升格后的学生习作得到证明:
学生优秀作品例一:夜深了,如墨似漆的苍穹仿如一块无比巨大的幕布,遮挡住了一切。无情的风声一阵又一阵,呼啸而过。我看着眼前的语文试卷,眼泪不禁流了下来。
学生优秀作品例二:傍晚,淡黄淡黄的微光把影子拉得好长好长。乡道两旁的不知名的小花随风摇摆,一丝丝淡淡的芳香四处飘散。我哼着歌,走在回家的路上。
笔者认为,这节写作指导课比较好地运用了学教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习目标明确,教学中提供的写作支架具体可操作,学生练笔、分享交流、教师点评的过程始终紧扣着科学可行的评价标准。从学习效果看,学生运用写作支架写出的自然环境描写片段大部分达标,可见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而且是比较高效的。由此可见,学教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写作教学中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当然,这节课也还存在不足,学困生下笔困难的时候,教师给予的引导并不是很到位;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展示的机会较少。从学教评一体化的角度看,在目标确定和支架设计时,需要更多地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情,并优化习作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更多机会展示,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