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嘉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可以说,语文课程自身的性质决定了阅读教学需要更加开放。开放式阅读教学,探索语文阅读教学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是拓宽教育途径、开发整合课程资源、建构校内外沟通、促进学科间融合的课程行为。
开放师生关系策略 以學定教,师生平等
基于前测,形成学情把控机制。开放式阅读教学围绕学生进行,教师在教学前应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需求、学习兴趣等进行“摸底”。通过前测,教师能够真正了解学生已具有的知识、经验、能力、喜好与疑惑,据此设计教学,才能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开放师生关系。
依托文本,建构多重对话模式。课前,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进行问题的初步探索;课中,启发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通过课堂交流解决问题;课后,引导学生与丰富资源对话。与资源对话包括:引导学生与课外书籍对话,进行同作者系列作品阅读、不同作家同主题作品阅读;引导学生与生活对话,如教学“民俗文化”单元后,开展“我爱家乡”展示交流会,发动学生收集春联、推介家乡特产、了解民俗习惯等;引导学生与社会对话,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后,推荐学生到圆明园进行走访。多重对话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社会对接,单一的师生关系也更为开放。
开放教学资源策略 将社会资源作为阅读教学的补充
自然资源可作为写景、状物文章阅读教学的补充资源。如教学三年级“秋天美景”单元时,笔者引导学生拍摄秋景、带领学生观察校园银杏树的变化,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激发他们发现美的意识;教学《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搜集生活中自然的声音,并用文字进行描述,学生兴趣十分浓厚。
人文资源多作为写人记事类文章、科学小品文、说明文阅读教学的补充资源。如教学《草虫的村落》一课时,笔者结合学校参观自然博物馆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参观前初读文章,在参观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进行观察、想象,在参观后再次深入学习课文,进而仿照课文进行创作。
课堂教学资源开放的同时,教学空间、时间也随之开放:学生从课堂走入自然、博物馆、科技馆,教学本身也从课堂上的40分钟转变为会延续一段时间的长期教学。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更为深入的感知和实践,实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开放教学形式策略 创新课堂活动,搭建展示交流平台
以“画”为依托,抽象内容具体化。笔者教学《掌声》一课时,设计了“为英子的心情涂色”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人物心情变化。学生在选择某种颜色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关注到英子的神态、语言、动作,完成了对人物心情的分析。不仅提升了学生提取、分析信息的能力,也让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大大提升。
以“思维图示”为脉络,隐性思维可视化。思维图示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将隐性思维可视化,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得更具条理与深度。围绕文章结构进行的阅读教学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结构、写作顺序、情感线索等;培养、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可借助思维导图,提供线性的逻辑脉络;对比文章内容、习作方法、中心思想等方面异同时,可采用表格的方式,让学生一目了然。
开放式阅读教学拓展了教学内容,让学生从教室走向生活,建立学习与生活的连接,实现了学以致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柏阳分校)
责任编辑:王梦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