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积累的维度与梯度

2021-03-02 01:08王凌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寒号鸟书面语言黑狗

王凌

语言的建构体现在语言的“输入”上,即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积累,提升学生阅读积累的兴趣和能力,逐渐建构起学生的言语体系。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并建构起语言体系是语文学习的必经之路。

小学语文教师大多通过抄写、听写、组词、造句、仿写、背诵等方式来实现学生书面语言的积累,进而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言素养。但在引导学生积累书面语时,还缺乏科学的逻辑梳理和体系研究。笔者根据教学实践,从书面语言积累的维度和梯度进行了探索,取得较好效果。

一、书面语言积累的维度

小学生书面语言的积累其实就是一个收拢归聚、积少成多的过程,积累的对象包括语言材料、语言知识、语言结构三个维度。

对小学生而言,语言材料指构成完整语句的基本元素,包括汉字、数字、计量单位和标点符号等。语言材料通过一定的语法组合,完整地表达意思,这就涉及语言知识了,语言知识可以理解为语音、语汇和语法,正是它们的巧妙组合,才构成了词语、句子、修辞、语气等。完整的句子或段落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组成文章,即形成具有作者独特感受的文本,这就涉及语言结构了。

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周期长达六年,学生就是在字、词、句、段、篇的学习过程中,从语言材料、语言知识、语言结构三个维度进行语言积累的。语言积累的过程是循环叠加、拾级而上的过程,随着学段升级,学生从积累语言材料开始,不断叠加语言知识,不断完善语言结构,最终形成由三个维度构成的小学语言积累体系。

二、书面语言积累的梯度

语言积累是有梯度的。“梯度”是依照一定次序提炼出来的积累语言的层次,即“取向—解码—内化”。无论是形成语言积累体系,还是积累某一个具体的语言点,都要经历这三个梯度。

1.取向,定位语言的积累价值

积累语言要先确定价值取向,而价值取向又分为实用取向、欣赏取向和文化取向。

从实用取向看,积累语言是为了提取信息、整合信息,更好地运用语言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如学习书信格式,就要了解书信语言的对话感。实用取向的语言积累需要结合语境背诵识记、分析理解、练习运用。

从欣赏取向看,积累语言是为了品味语言,体会情感,理解语言的趣味和主旨。既要关注语言的精妙并借此理解文本内容,体验作者情感,也要关注语言的规律并借此学习语言表达的规范,感受语言表达的新奇。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笔者要求学生从语言描写中理解文本,质疑文本,进而借鉴、积累书面语言,有学生找出“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从中感受到“富饶”,有学生找出描写大龙虾的句子,从语言描写中体会到“可爱”,有学生找出开头与结尾的相似处,从相似处感受语言结构的规律性,也有学生寻找到产卵的海龟被渔业工人捕捉的语言,提出疑问“产卵的海龟可以捕捉吗”,等等。

从文化取向看,积累语言是为了赏析语言,感悟语言,涵泳语言意境和文化意象。如学习古诗《暮江吟》,笔者抓住“残阳”和“九月初三夜”两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夕阳西沉、弯月初升的两幅幽美画面,引导学生结合比喻写法和诗人遭遇,初步了解诗人沉醉自然、洒脱江湖的个性色彩和文化形象。

确定积累语言的价值取向,可以让执教者清晰地制订某个文本或某个语言点学习的具体策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运用能力,也能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形成自己的“语言仓库”;积累规范的语言知识,养成正确的语言形式;积累有序的语言结构,促成鲜活的语言表达。

2.解码,学习语言的得体表达

“解码”就是从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并形成解释的过程。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具有示范性的规范文本,解码语言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规范和得体。

在教學二年级上册《寒号鸟》第1段时,笔者从含有“一”的词组入手,通过板画再现故事开头的内容,在学生复述时顺势提取“一堵石崖”“一道缝”“一棵杨树”“一条河”四个词语,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积累数量词,体会数量词与名词的规范搭配。

解码语言知识还要注意与生活经验、个人情感的联系。比如学习比喻句,教师习惯于思考“怎么把喻体、本体这些修辞知识灌输给学生”,常常问“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这两个事物之间有什么相似点?”虽然这样的提问也是一种语言解码,但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阶段的学生常常会被问懵。结合生活经验,将其转化为有趣的启发式对话会事半功倍。笔者执教一年级《影子》时,对比喻句“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的解读是这样处理的。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小黑狗吗?

生1:见过,长得黑乎乎的。我们院子里有一只,总是跟人要吃的。

师:嘿嘿,和《影子》中的“影子”一样,也是黑色的。其他同学见过小黑狗吗?

生2:我没见过小黑狗,只见过小黑猫。

师:咦,可不可以说影子就像一只小黑猫呢?反正也是黑色的。

生2:不行不行,是黑色也不行。

师:为什么呀?

生2:小狗对主人很忠诚,总是跟在人的屁股后面跑。小猫有点贪玩儿,不一定会跟着主人跑。

师:哦,原来小黑狗总喜欢跟在人后面跑。影子也是紧紧跟着人走的,所以写到“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语言的优美或趣味就在于其独特的表达功能,在于能否满足表达需要,在于是否适应场合和情境。成功的“解码”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提取规范的语言信息,进而理解文本内容,还能让学生理解修辞效果、逻辑顺序及它们与生活的联系。

3.内化,实现语言的个性转化

语言内化是学习者与书面语言达到有机融合的理想境界,也是饱含情感体验和思维活动的语言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的语言因素,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对语言文字信息进行重组或创造,最大限度地融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逐步达到“内化”的目的。还是以学习《寒号鸟》第1段为例,仅仅朗读“一堵石崖”“一道缝”等关键词语还不能达到语言“内化”的效果。笔者将词组连缀起来化为“词串”,形成一首儿歌:“一堵石崖一道缝,一棵杨树一条河。缝里住着寒号鸟,窝里住着小喜鹊。面对面来成邻居,冬天来了会如何?”在创编儿歌诵读和课文原文朗读的比较中,学生不仅了解了寒号鸟和喜鹊“面对面”的邻居关系,还感知了民间故事开头语娓娓道来的特点。由此可知,语言内化最重要的是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境”,不孤立地理解任何一个词语或句子,利用语境本身具有的整体性和故事性去理解语言,可以避免碎片化的语言积累,也可以帮助学生将来在合适的情境中去运用这些语言材料。

“语言内化”还可细分为语言形式内化、语言体验内化、语言趣味内化、语言结构内化等。笔者在执教《盘古开天辟地》时,引导学生抓住“很久很久以前”“一万八千年”等具有“中国味儿”的词语品读,内化具有神话特点的语言形式,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语言体验。又如,笔者执教《麻雀》时,引导学生画思维导图理清“我”、麻雀和猎狗之间的人物关系,提取关键词概括人物特点,实现语言结构内化。

语言积累的途径是多元的,除了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媒介、交际情景等引导学生积累鲜活的书面语,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作者单位:武汉市光谷第十小学)

猜你喜欢
寒号鸟书面语言黑狗
寒号鸟
《寒号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解救寒号鸟
拥抱内心的黑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