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胜任力理论开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
——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2021-03-02 09:12郭秀君
中国林业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北京林业大学胜任贸易

郭秀君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1998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周远清同志曾对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作过阐述,他认为: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据此,北京林业大学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确定为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从1993年北京林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招生以来,既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与贸易的迅猛发展,社会急需大量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因此各高校纷纷设立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目前已有700多所高校开设了此专业。在此态势下,作为较早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北京林业大学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国际经贸人才总体供过于求的趋势日益突显;二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目标与职业需求脱节;三是学生实际业务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四是专业知名度较低。基于此,北京林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团队探索了运用胜任力理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途径,以利于发挥行业院校的优势,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好地应对人才市场的挑战。

一、胜任力理论的内涵

胜任力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于1973年在他撰写的《测量能力而非智力》一书中提出的,因此他也被称为“胜任力之父”。

胜任力概念的提出有其特定的背景。在此之前,人们普遍采用智力测验的方式来判断个人能力的强弱,这种评价方法具有片面性,无法实现对个人公正的评价,也不能准确预测复杂工作和高层次职位人员的工作绩效。为此,麦克利兰认为应从社会经济的实际出发,从第一手材料入手,直接去发掘那些能够真正影响工作绩效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为提高组织效率和促进个人事业成功作出实质性贡献[1]。于是麦克利兰提出了胜任力的概念,来代替智力测验。

他认为胜任力就是指“与工作或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在提出胜任力的概念之后,麦克利兰又在美国开展了胜任力建模运动,并构建了胜任力理论“冰山”模型,见图1。

图1 胜任力理论“冰山”模型

因借用了“冰山”的形象进行分析,所以胜任力理论模型也称为胜任力“冰山”模型。由图1可见,胜任力具有4个构成要素,并将其划分为两个部分,即显性胜任力和隐性胜任力。其中,知识和技能表现为显露在水平面上的部分,被称为显性胜任力;而能力、特质或动机表现为深藏在水平面下的部分,称为隐性胜任力。就一项工作而言,隐性胜任力比显性胜任力更重要。具有显性胜任力的人,能成为绩效合格者;而具有隐性胜任力的人,则能成为绩效卓越者。显性胜任力易于学习、培养与评价,而隐性胜任力是难以后天习得与评价的。相对于显性胜任力而言,隐性胜任力是鉴别人才的关键因素[2]。将胜任力理论运用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可以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和高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缺乏特色

虽然北京林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置较早,但由于专业知名度较低,课程设置与其他院校雷同,课程教学中有关体现对外经贸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容不足,学生缺少对林业及林产品贸易的认知,致使人才培养缺少应有的特色。

(二)课程的功能类型划分不明确

传统的课程主要是按照课程的性质进行设置的,如通识课、基础课、专业课等。但是这种课程设置方式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能力类型,致使学生无法准确地了解这些课程主要培养的是哪些能力和素质,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

(三)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除了讲授法外,教师也开始注重师生的双向交流和互动,所以采取了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去发现和探索问题。但这些教学方法对于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讲授法只是知识的单向传递;启发式教学只有引导,缺少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讨论法仅就一个知识点展开讨论,缺少情境化。因此,应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的特点,丰富教学方法。

(四)实践教学环节存在薄弱点

按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国家标准,实践教学环节应包括实验实训、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北京林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由虚拟商业社会跨专业综合实训、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习、社会认知调查实习、国贸专业综合社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组成。但是,在这些环节中,存在着薄弱点。例如,在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习中,所用到的教学软件为浙科国际贸易模拟教学软件,仿真程度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其次教学实习基地数量有限,学生无法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习,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基于胜任力理论开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措施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以胜任力理论为指导确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符合对外经贸领域相关单位工作岗位胜任力(包括显性胜任力和隐性胜任力)的人才。由于北京林业大学以往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专业特色不突出,学校的特色与优势无法体现,因此基于胜任力理论,北京林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国家经济贸易与绿色发展战略需要,熟悉通行的国际经贸规则和惯例,了解中国对外经贸运行规律,拥有进出口业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国际投融资等专业技能,懂得国际经营与管理,掌握现代商务数据分析技术,有较高外语水平和商务数据分析能力,富有绿色理念、创新思维、开放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涉外经贸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些人才培养目标既包括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也体现了北京林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与学校优势。

(二)突出人才培养的行业特色

北京林业大学是一所以培养林业人才为主的行业性大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办学理念和氛围。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使其具备绿色理念。其次,应增加“绿色”教育课程。2018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林学概论A”课程,由林学院的专业教师授课,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林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与方法等系统知识。第三,授课教师应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管理学”课程时,绿色管理应是重点介绍的内容;在讲授“中国对外贸易”课程时,应把林产品贸易纳入课程内容。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林业及其相关知识,在将来开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业务时可以有意识地融入绿色生态理念。

(三)明确课程的功能类型

通过对人才市场的调研,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将来从事的就业岗位主要有4个方向:一是外贸公司的业务员;二是报关单位的报关员;三是具有国际业务的公司及企业的国际结算员;四是其他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企业的业务员。其中,外贸公司的业务员需要掌握对外业务洽谈、报价、签约、履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报关员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报关业务的基本知识(包括对外贸易及对外贸易管理、海关及海关管理、报关及报关管理)和报关业务的基本技能(包括进出境报关、保税关务管理、商品归类、报关单填制、税费核算);国际结算员需要掌握包括国际结算单证、跟单、审证、制单、办理贸易融资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运用胜任力理论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类型的设置就是要将外经贸行业不同岗位的工作胜任力中涉及的知识技能(显性胜任力)与特质或动机(隐性胜任力)分别落实到相关的课程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与对应的课程见表1。

表1 基于胜任力理论设置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及其功能要求

从表1中可以看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可归纳为两大类型,即获得显性胜任力(知识、技能)的课程群和获得隐性胜任力(综合素质)的课程群。这种基于胜任力理论的课程设置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显性胜任力和隐性胜任力)及需要具备的相应工作岗位的胜任能力,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四)丰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运用得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授课教师除了采用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外,还运用胜任力理论增加了案例教学和沉浸式戏剧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围绕案例开展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查找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案例教学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笔者在讲授“国际经营学”课程中企业国际化经营方式时,引入了海尔集团国际化发展的案例。笔者先为学生介绍了海尔集团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发展阶段、发展规模等;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国际化经营方式的理论知识,详细分析了海尔集团国际化经营的实践情况;之后,引导学生独立地归纳总结出海尔集团国际化经营的具体方式及内容。在开展案例教学时,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在教师有针性的引导下,学生才能准确运用国际经营学有关理论进行思考和分析问题,并总结出正确的讨论结果和对策建议。

2.沉浸式教学

沉浸式戏剧的概念最早源自于英国,它打破了传统戏剧演员在台上、观众在台下的观演方式,演员可以在任意空间进行移动表演。沉浸式戏剧需要观众的参与,所有的互动性元素都与艺术活动密切相关[3]。

借鉴沉浸式戏剧的观演方式,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沉浸式戏剧教学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得以实现。一是由学生任教师走上讲台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较为简单的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准备,组织教学。在课堂上学生讲授完毕后,由教师进行补充、总结。二是采取情景模拟的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模拟扮演相应的角色开展国际贸易业务。情景模拟能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训练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例如,在讲授“国际商务谈判与礼仪”课程时,笔者结合具体的中外进出口贸易谈判,组织学生进行了情景模拟。让一部分学生扮成买方,另一部分学生扮成卖方,创设双方谈判的情境。在沉浸式戏剧表演的过程中,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国际商务谈判与礼仪”课程的相关知识演绎完成谈判的全过程。这两种方式都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营造了生动的课堂教学氛围。

(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存在薄弱点的问题,学院进行了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首先,更新了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习的教学软件,采用SimTrade外贸实训软件替换了浙科国际贸易模拟教学软件。SimTrade外贸实训软件仿真性更强,单证更齐全,双击单证还可显示填写说明,有助于学生熟悉进出口贸易业务各环节的工作内容与基本要求以及全部业务流程,极大地提高了外贸业务的实际操作技能。其次,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引进企业资源。例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有“期货贸易”课程,为了使教学内容与实际业务和社会需求更为贴近,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采取了专业教师与中钢期货有限公司的高管人员共同授课的方式,实时把业务开展的最新情况传输到课堂中,从而使学生系统了解掌握期货基本面分析、股指期货的价格影响因素、交易种类等内容及操作技能。校企合作增加了课程教学的实战性,缩短了学业与就业的距离。第三,学院加强了实习基地的建设,不断拓展实习平台。学院与商务部、国家林草局等相关政府部门及企业签订了多个合作协议,建立了多处校外实习基地,为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了保障。

四、基于胜任力理论开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胜任力理论应用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中,使学生明确了通过课程学习所要达到的能力和素质,增加了学生学习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学生从课程设置类型可以了解到该课程是培养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核心课程,故而对课程学习给予了高度重视,课前能认真预习,课上认真听讲并积极与教师互动,课后认真复习,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据统计,近3年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有50多名学生荣获多项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

(二)提高了学生对专业教学的满意度

通过基于胜任力理论设置明确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突出人才培养特色、丰富教学方法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对专业教学的满意度逐年上升。依据《经济管理学院2018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2018年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教学的满意度为100%,对专业课教师授课效果的满意度为100%。

(三)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运用胜任力理论对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改革,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部分学生保研、考研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大阪大学、伯明翰大学、墨尔本大学等;还有部分学生就职于国内知名单位,如中国林产工业公司、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95%以上的用人单位反映学生专业能力强,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

猜你喜欢
北京林业大学胜任贸易
欢迎订阅2023年《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总目次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How to Understand the Story of an Hour Using Id, Ego and Superego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Pilot Study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eness and Prosodic Features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贸易统计
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