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远山 雷秀雅 杨 阳 孙 峰
(1.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083; 2.北京林业大学体育教学部,北京 100083)
自我概念是大学生人格特质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1]。相关研究认为:自我概念是通过认知模型和对累积经验的解释而形成的一种自我觉知;个体自我概念的成长与个体的社交能力、心理需求等有显著相关,他们之间的交互作用促进了个体自我概念的成长[2],所以自我概念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有关,个体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之间呈现显著相关,自我概念可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直接作用[3]。此外,个体自我概念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呈现显著相关,且二者相互促进[4];个体的自我概念与成就动机呈现显著正相关[5],所以具有较高自我概念水平的个体也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水平。
成就动机反映的是个体与内、外部环境的交互方式,是人趋利避害和适应生活环境的核心功能。成就动机可分为趋近性和回避性两个因素,分别称为趋近动机(希望成功的动机)和回避动机(回避失败的动机)。相关研究认为,成就动机是帮助个体克服障碍到达更高层次的行为能力,是推动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获得成功以及驱动竞争意识的内部力量[6]。因此,有学者认为,成就动机、成就目标与学习策略之间存在交互作用[7],学生动机水平的高低对其学习能力有很高的预测力[8];而且成就动机水平受运动状态的影响,参与体育锻炼对个体的身体、心理健康等有积极的影响[9]。
相关研究证明,体育锻炼的时间、强度和频率都与学生的自我认知呈现显著正相关[10];且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与其成就动机呈现显著正相关,与个体规避失败的动机呈现显著负相关[11],而学生的自我概念与规避失败的动机呈现负相关[12]。
体育运动状态是指运动个体是否通过运动锻炼手段在技术、体能、心理和智能等方面获得机能普遍提升或下降的表现,是个体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全面反馈[13]。有研究指出,运动状态与心理唤醒呈现正相关[14]。由此可见,运动状态作为个体心理唤醒的一种运动水平反馈,是个体人格特质的重要效标。因此,运动状态的高低可具体反馈个体的人格特质水平。
目前,在体育运动状态、成就动机、自我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方面,有从学生人格因素探索许多变量与其之间的变化关系的研究,有以学生群体为主要被试群体或针对高体育能力群体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取得的成果显示,自我概念与成就动机呈现正相关,较强的自我概念和成就动机水平可以促进个体积极面对压力源,各人格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等等。但是,以往这些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单一被试群体,在不同体育运动状态对个体自我概念、成就动机水平的影响方面则研究得极少;而且在高体育能力群体与普通群体间的差异研究中,高体育能力群体多指体育特长生群体而非普通群体中的高体育能力群体。
因此,针对以往相关研究的薄弱或空白之处,笔者以体育运动状态对大学生成就动机和自我概念的影响为研究着眼点,以高等农林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运动参与频次和体质测试成绩的高低将大学生的运动状态分为高运动状态和低运动状态,通过心理测量法分析不同运动状态下大学生成就动机和自我概念各因素间的相关性和组间差异,探究运动状态、成就动机、自我概念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以期从体育运动状态的角度探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水平提高的路径。
根据研究目的,笔者设计了“运动对学生成就动机和自我概念水平的影响”调研方案,通过线下随机抽样发放纸质问卷和线上问卷星发放电子问卷两种方式,面向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等农林院校的420名在校大学生发放了基于成就动机量表(achievement motivation scale,AMS)和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TSCS)设计的调查问卷。经被试自愿填写和研究者筛选回收,共收回有效问卷401份、无效问卷19份,测量有效率达到95.48%。
1.成就动机量表(以下简称“AMS”)[15]
AMS用于评估成就动机水平,其结构包括趋近动机和回避动机两个维度,采用Likert四级评分法(即从“非常不符合自己的情况”到“非常符合自己的情况”分4级赋予不同分值)进行评定,规定趋近动机条目分值与回避动机条目分值的差值为成就动机总分,且成就动机总分与个体动机呈现极强正相关。在笔者的研究中,AMS主要用于测量被试的成就动机水平,趋近动机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3,回避动机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总体有利于预测个体的成就动机行为和结果。
2.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以下简称“TSCS”)[16]
笔者在研究中采用的TSCS是由美国心理学家W.H.Fitts编制、经中国台湾林邦杰修订的第3版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共计70题。该量表的结构维度包括自我认同、自我行动、自我满意、内容、综合状况等维度。其中,内容维度包括生理自我、道德伦理自我、家庭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等,综合状况维度包括自我概念总分和自我批评等。TSCS采用Likert五级评分法(即从“完全不同于自己的情况”到“完全相同于自己的情况”分5级赋予不同分值)进行评定,规定除自我批评外的9个维度的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积极;自我批评的得分越高,自我概念则越消极。在笔者的研究中,TSCS主要用于测量被试的自我概念水平,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内在效度。
根据被试对象参与运动频次及其体质测试成绩,将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分为高运动状态组和低运动状态组。其中,每周参与运动次数大于等于3次且体质测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归入高运动状态组,每周参与运动次数小于3次且体质测试成绩合格及以下的学生归入低运动状态组。不同运动状态的两组被试学生的年龄平均值和标准差以及性别比例等基本情况详见表1。
表1 不同运动状态下被试对象的基本情况
笔者在研究中采用SPSS 22.0中文版统计软件对问卷调研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以探索不同运动状态对个体成就动机、自我概念所产生影响的差异性;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法,探究运动状态与个体的成就动机和自我概念的相关性。
在研究中,为了寻求“不同运动状态对成就动机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的答案,笔者对成就动机的趋近动机、回避动机、成就动机总分等3个维度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详见表2)显示,在不同运动状态下,趋近动机和成就动机总分等2个维度均无显著差异,而回避动机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因此,研究认为,不同运动状态对个体趋近动机和成就动机的影响不显著。
表2 不同运动状态下被试对象成就动机各维度的差异比较
在研究中,为了寻求“不同运动状态对自我概念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的答案,笔者对自我概念的自我认同、自我行动、自我满意、生理自我、道德伦理自我、家庭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批评和自我概念总分等10个维度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详见表3)显示:在不同运动状态下,自我行动、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自我批评等4个维度呈现显著差异(p<0.01),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总分等2个维度呈现差异(p<0.05);从整体上看,在自我概念总分维度,高运动状态下学生的TSCS得分均值比低运动状态下学生的低;在自我认同、自我满意、社会自我等维度,高运动状态下学生的TSCS得分均值比低运动状态下学生的低,说明通过运动学生有了更客观的自我觉知能力;在自我批评维度,高运动状态下学生的TSCS得分均值比低运动状态下学生的低,说明高运动状态下学生有更积极的心态。综合来看,与低运动状态下学生相比,高运动状态下学生呈现出更客观的自我概念水平。
表3 不同运动状态下被试对象自我概念各维度的差异比较
笔者通过对全体被试对象成就动机与自我概念的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详见表4):成就动机总分分别与自我概念总分、自我满意、自我批评等呈现显著正相关(p<0.01),趋近动机分别与自我认同、自我行动、生理自我、道德伦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概念总分等呈现显著正相关(p<0.01),回避动机与自我概念的10个维度均呈现显著正相关(p<0.01)。
表4 全体被试对象成就动机与自我概念各维度间的相关性
笔者通过对高运动状态下被试对象成就动机与自我概念的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详见表5):成就动机总分与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家庭自我、自我概念总分等呈现负相关(p<0.05),与自我批评呈显著负相关(p<0.01);趋近动机与除自我批评外的自我概念其他各维度均呈现显著正相关(p<0.01);回避动机与自我概念的各维度均呈现显著正相关(p<0.01)。
表5 高运动状态下被试对象成就动机与自我概念各维度间的相关性
笔者通过对低运动状态下被试对象成就动机与自我概念的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详见表6):成就动机总分与自我概念的各维度不存在正相关,但趋近动机与道德伦理自我呈现显著正相关(p<0.01),与自我认同、自我行动、生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总分存在正相关(p<0.05);回避动机与除心理自我外的自我概念其他各维度均呈现显著正相关(p<0.01),与心理自我存在正相关(p<0.05)。
表6 低运动状态下被试对象成就动机与自我概念各维度间的相关性
在研究中,笔者以AMS中的成就动机总分为纵轴,规定总分大于0为高成就动机水平,小于0则为低成就动机水平;以TSCS中自我概念总分为横轴,规定总分大于等于60的为高自我概念水平,小于60的则为低自我概念水平;并基于此建立象限坐标系,根据被试对象的分数将其分为4组,即积极自信组(高成就动机水平、高自我概念水平)、回避自信组(低成就动机水平、高自我概念水平)、积极自谦组(高成就动机水平、低自我概念水平)、回避自谦组(低成就动机水平、低自我概念水平)。通过对4组被试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详见表7),积极自信组和积极自谦组中高运动状态下的学生数明显多于低运动状态下的学生数,回避自谦组中低运动状态下的学生数明显多于高运动状态下的学生数,回避自信组中高运动状态下与低运动状态下的学生数相对比较均衡。
表7 根据成就动机和自我概念不同水平划分的4组被试对象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分布情况 /人
笔者通过对调研中获得的AMS和TSCS量表数据进行分析发现:①具有高成就动机水平的积极自信组与积极自谦组学生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自我概念各维度的差异(详见表8)表现为,积极自信组学生的不同运动状态仅在自我概念的自我批评维度存在组内被试间差异(p<0.05),而积极自谦组学生的不同运动状态仅在自我概念的家庭自我维度存在组内被试间差异(p<0.05)。②具有低成就动机水平的回避自信组与回避自谦组学生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自我概念各维度的差异(详见表9)表现为,回避自信组学生的不同运动状态在自我概念的所有维度均不存在组内被试间差异,而回避自谦组学生的不同运动状态在自我概念的自我行动、生理自我和道德伦理自我等3个维度均存在组内被试间的显著差异(p<0.01);同时,在自我满意、家庭自我和自我概念总分等3个维度均存在组内被试间差异(p<0.05)。
表8 具有高成就动机水平的各组被试对象在不同运动状态下自我概念各维度的差异性
表9 具有低成就动机水平的各组被试对象在不同运动状态下自我概念各维度的差异性
笔者通过量表数据分析还发现:①具有高自我概念水平的积极自信组与回避自信组学生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成就动机各维度的差异(详见表10)表现为,积极自信组学生的不同运动状态在成就动机的所有维度均不存在组内被试间差异,而回避自信组学生的不同运动状态在成就动机的回避动机维度存在组内被试间差异(p<0.05)。②具有低自我概念水平的积极自谦组与回避自谦组学生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成就动机各维度的差异(详见表11)表现为,积极自谦组学生的不同运动状态在成就动机的所有维度均不存在组内被试间差异,回避自谦组学生的不同运动状态在成就动机的趋近动机和回避动机等2个维度均存在组内被试间显著差异(p<0.01)。
表10 具有高自我概念水平的各组被试对象在不同运动状态下成就动机各维度的差异性
表11 具有低自我概念水平的各组被试对象在不同运动状态下成就动机各维度的差异性
综上所述,在研究中,笔者首先通过操作性定义对被试对象的运动状态进行了高、低区分,然后根据获得的AMS和TSCS量表数据对不同运动状态对大学生自我概念、成就动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1.个体的成就动机与自我概念有较大一致性,且相互之间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从全体被试对象成就动机与自我概念的各维度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看,成就动机与自我概念呈现显著正相关,成就动机的趋近动机维度与自我概念的多个维度之间呈现正相关。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由此可见,个体的自我概念水平越高,其趋近动机水平越高;成就动机与自我概念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正向影响,且相互之间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据此,可以认为,自我概念全面客观的个体会有更强的成就动机。
2.高运动状态下学生的成就动机整体水平高于低运动状态下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个体在直面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具有更强的主动性,参与运动和竞技对个体趋近动机水平有提升作用
从根据成就动机和自我概念不同水平划分的4组被试对象的成就动机差异检验结果可以发现,高运动状态下学生在成就动机的趋近动机维度的得分高于低运动状态学生、在回避动机维度的得分则低于低运动状态学生;同时,不同运动状态在回避动机维度呈现显著差异,在趋近动机和成就动机总分等2个维度则无显著差异。这说明高运动状态下学生的成就动机整体水平高于低运动状态下学生。这一结论与前人的“增加学生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可以增强高职学生追求成功的动机、减弱规避失败的动机”[11]研究结果相一致。在现实生活中,趋近动机可以促进个体不断强化自我,回避动机则可以帮助个体规避生活风险。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在面对挑战时,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个体会采取更积极的方法去应对。因此,高运动状态下学生会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果,认为努力和自身能力会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而不是趋利避害;而低运动状态下学生则倾向于采取扬长避短的策略,选择回避问题的可能性更大。
3.高运动状态下学生的自我概念客观性水平高于低运动状态下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个体在自我概念上更为客观积极,参与运动和竞技对个体自我概念的客观性有提升作用
从统计数据不难发现,高运动状态下学生与低运动状态下学生在自我概念的生理自我、自我批评、自我行动、心理自我等维度都存在显著差异,同时高运动状态下学生在自我概念总分维度的得分比低运动状态下学生略低。这与以往相关研究得到的“学生体育锻炼越积极,自我概念水平越高”研究结论不一致[10]。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高运动状态下学生在自我认同、自我批评、自我满足和社会自我等4个维度的得分均值低于低运动状态下学生的得分均值。这主要是因为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可以使个体对自己的身体、价值、能力等方面的觉知有良好的客观评价,使个体既不盲目自信也不过度自卑。由此可见,体育运动促使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认知更为全面,能够助推个体形成客观、完备、积极的自我概念体系。
4.体育运动对个体的成就动机与自我概念间的相关性有增进作用
从运动状态的角度看,高运动状态下学生成就动机与自我概念的各维度间的相关性表明,自我概念越积极,趋近动机越高;自我概念越消极,回避动机越高。这与以往相关研究得到的“成就动机和自我概念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的研究结论一致[4]。
同时,将高运动状态下学生成就动机与自我概念的各维度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全体被试对象成就动机与自我概念的各维度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进行比较会发现,高运动状态下学生的成就动机与自我概念的各维度间的相关显著性更高、成就动机与自我概念间的预测作用更加明显。由此可见,体育运动对个体的成就动机和自我概念水平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也会增强个体的成就动机与自我概念间的相关性。
5.体育运动对同时具有成就动机和自我概念极端水平个体的影响更为显著
从根据成就动机和自我概念不同水平划分的4组学生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分布情况可以发现,体育运动对个体的成就动机和自我概念都存在影响,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但是,在同时具有高成就动机和高自我概念水平的群体中,高运动状态人数明显多于低运动状态人数,在同时具有低成就动机和低自我概念水平的群体中,低运动状态人数明显多于高运动状态人数,特别是具有低成就动机和低自我概念水平的群体在成就动机和自我概念的多个维度存在组内被试间显著差异。由此可见,体育运动对同时具有成就动机和自我概念极端水平的个体的影响更为显著。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笔者针对大学生日常体育运动和课外活动的管理提出以下建议,以期为提高高等农林院校人才培养水平探索新的路径。
1.关注具有自我概念极端水平的学生群体,通过加强体育运动提升其自我概念的客观性和积极性,促进其更全面地了解自身状况和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研究结果显示,同时具有低成就动机和低自我概念水平的被试群体在成就动机和自我概念的多个维度存在被试组间显著差异,而全体被试对象进行被试组间差异比较时存在显著差异的维度则较少。这可能与在成就动机和自我概念水平上表现出“双低”的学生群体的性格和生活方式有关,较低的自我概念水平使学生产生了不客观、不积极的自我觉知,从而产生消极自卑心理。无论是消极自卑心理还是过度的积极自满心理都可能导致学生的运动参与度降低,进而严重阻碍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心理状态。这也是近年来高等农林院校抑郁学生人数逐步增加的可能原因之一。因此,高等农林院校应通过加强大学生体育运动锻炼的管理,帮助成就动机和自我概念水平极端的学生群体更全面地了解自身状况、接受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更加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其自我概念更具客观性和积极性。
2.关注成就动机水平较低的学生群体,通过加强体育锻炼督促,提升其主动学习和就业的动力,改善毕业难、就业难的现状
研究结果显示,高运动状态下学生的自我满意与趋近动机无显著相关,而与回避动机存在显著相关。就现实情况而言,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有更强的趋近动机,也有较好的自我觉知,在目标与客观条件的对比中往往不会盲目自满。研究结果还显示,低运动状态下学生的成就动机总分与自我概念的各维度均未呈现显著相关,这与针对全体被试对象和高运动状态下学生的相关分析结果不同。可见,低运动状态下学生对身体的觉知不足可能导致自我概念对成就动机的促进作用不足,从而影响个体成就动机的形成。就现实情况而言,学生成就动机不强,对学业就缺乏进取心,甚至出现多门课程不及格的情况,从而导致“毕业难”问题的产生。同样,低运动状态下学生对自我的客观觉知不全面,就会过高设定就业预期目标,当发现现实与预期存在差距时,又会拒绝主动调整就业目标,从而导致“就业难”问题的产生。低运动状态下学生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在面临学业、就业困难时就会更多采用逃避问题的方式。因此,针对成就动机水平较低的学生群体,高等农林院校应适当增加体育锻炼时间或加大锻炼强度,在体育锻炼中培养学生学会正确地自我认知、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逐步提升成就动机水平。
资助项目:2019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人文社科振兴专项计划”课题“大学生体育能力与运动参与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项目编号2019RW10;2019年度北京林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研一体、产教融合、校际联合”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BJFU2019JYZD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