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晨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网络百科逐渐成为一种新型参考工具。英语世界不仅出现如“《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线”(EncyclopediaBritannicaOnline)、“《简明哥伦比亚电子百科全书》”(ConciseColumbiaElectronicEncyclopedia)等纸版百科全书的网络版,也出现在线撰写、发布并实时更新的网络百科。在“维基百科”将后者的使用推向高潮前,这些在线网络百科主要以专家撰写和专人维护为特征。1995年出现的“因特网哲学百科”(TheInternetEncyclopediaofPhilosophy)和“斯坦福哲学百科”(TheStanfordEncyclopediaofPhilosophy)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也是目前为止英语世界仅有的两个在线哲学网络百科。
“因特网哲学百科”由田纳西大学西方哲学系教授James Fieser创建,Fieser和加州州立大学哲学系教授Bradley Dowden主编,通过开放的网络资源形式为“哲学专业的本科高年级及其他领域的学者”“提供经过同行评审的哲学各领域的重要话题和哲学家的详细学术信息”。它无任何资金支持,具有公益性质,供读者免费使用。截至2019年10月10日,该百科出现近千项词条,可以按照英文首字母顺序和词条主题分为两种方式排序。“词条撰写者约三百名,他们都拥有博士学位,是世界(尤其是英语国家)各大学的教授”,特别是美国和英国,其中有很多青年学者。这些撰写者自发而非受邀编写相关词条。词条及其内容的提交需要通过编辑审核、同行评议等步骤,与学术期刊投稿过程类似。这些词条“不提供发表日期,但提供多次修改的版本”,也提供词条撰写者的邮箱,“目前,每月的访问量超过一百万,每年的访问量约为两千万”[1]。
“斯坦福哲学百科”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建立,“集结世界各地哲学及相关领域的学者,用以创建、维护”“保持学术水准,不断发展且反映最新研究”的学界参考资料。它得到国家和个人的资金支持,具有公益性质,供读者免费使用。目前为止,该百科出现近两千个词条,可以按照英文首字母和发布时间顺序排序。词条主题主要由编委会协商决定。“编委会成员的选择参考了斯坦福大学哲学系的建议。”词条通常是“受邀的学者撰写,但未受邀的学者若具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且对拟议话题已有业内认可的出版成果也可申请撰写”。这些撰写者主要来自英语世界,尤其是美国。“所有条目和实质更新在公开发布前都必须通过编委会审核。”“撰写者必须对词条内容进行维护,使之反映最新研究。”它为读者提供词条最初的发布日期和目前最新的修订时间,提供“斯坦福哲学百科”每个季度的历史版本,也提供词条撰写者的邮箱,“鼓励读者与撰写者进行探讨”[2]。
与传统的哲学辞书相比,“因特网哲学百科”和“斯坦福哲学百科”的规模较小,词条数量较少,涵盖范围较窄,无法涵盖世界哲学的方方面面。其中,“因特网哲学百科”论述的篇幅差距较大,有的词条包含上万单词,有的词条仅两千单词。但“斯坦福哲学百科”的词条内容大多非常详尽,正文的平均长度超过一万单词,更偏向于期刊论文的规模。词条仅代表撰写者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两个哲学百科系统的官方态度,从而无法像多数传统辞书般形成相对连贯的知识体系。然而,两个哲学百科系统的优势也较为明显:首先,词条的撰写者拥有终生实时修改词条的权利,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所发布内容的学术前沿性;其次,词条撰写人都活跃于当代学界,均受邀或通过同行评议获得发布词条内容的资格,在相关领域有一定造诣,具备一定的学术权威性,能够反映当今英语世界的主流研究倾向;再次,发布的词条内容大多采用系统、详细、规范的论文形式,体现出专业性和学术性,为国内学者提供了有效的对话材料。
目前,“因特网哲学百科”收录了从先秦至现代的中国哲学词条,共计四十项。除“中国哲学史总览”“中国哲学主题总览”“中国现代哲学”三个词条外,其他词条均是从先秦至今的哲学学派名或哲学人物等类型。“斯坦福哲学百科”则收录了从先秦至清代的中国哲学词条,共计二十七项,包括中国哲学总论、哲学与宗教学派和代表人物等类型。两者的关注重心集中于先秦哲学,尤其是儒家、道家和墨家哲学。早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道家思想重视“道法自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文化基底。因此,我们选择梳理两个哲学百科系统中的道家词条,以此展现道家哲学在海外主流学术界的接受和诠释。
“因特网哲学百科”中和道家相关的词条共六个:“道的哲学”(Daoist Philosophy)、“老子”“庄子”“列子”“郭象”和“王弼”。“斯坦福哲学百科”中出现了“道家/教”(Daoism)、“老子”“庄子”和“新道家”。两种在线的哲学百科中的道家词条主题较为接近,但总体而言,撰写者之间不仅研究视角、思路和方法迥异,论述方法和风格也差异较大。一些学者采用宏观综述的方式,一些学者采用微观孤立的分析,一些学者尝试兼顾两者而省略了大量论证。一些学者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尝试对真实哲学人物进行还原,一些学者更注重这些人物名下作品的哲学解读,还有学者展现出彼此相悖的观点,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界研究的新思路。
张岱年在《中国哲学大辞典(修订版)》中对“道家”和“道教”作了明确区分,认为两者属于不同的范畴。“道家”词条将“道家”界定为“以先秦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介绍了作为“道家创始人”的老子,“发展了原始道家的思想”、形成“道家所谓正统学派”的“庄子学派”,提到“与老庄观点相近”的道家别派,道“与名、法合流”的黄老之学,以老庄解儒、斥儒的魏晋玄学及宋明理学对道家思想的汲取,并指出“道家的主要著作有《老子》《庄子》《列子》等”[3]378。“道教”词条认为道教的渊源是“古代巫术、秦汉时神仙方术和黄老学派的道家思想”[3]265,介绍了从楚王英祀黄老与浮屠至王重阳声言“三教合一”的道教发展历程。
长期以来,英语世界使用Daoism/Taoism一词同时表示“道家”和“道教”,“因特网哲学百科”和“斯坦福哲学百科”的相关词条呈现出西方学术界对这一术语两种典型的理解和诠释。前者主要从玄秘且超验之“道”入手,将道家和道教并为一谈,在诠释中更倾向于从道教的角度解读与“道”相关的学派。后者主要对道家、道教作了严格区分,诠释中将“道”视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观念,认为它不属于形而上的范畴,在不同的哲学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涵。
美国贝尔蒙特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教授张仁宁(Ronnie Littlejohn)撰写了“因特网哲学百科”中的“道家/教哲学”词条。他结合哲学与宗教界定了“Daoist Philosophy”(道的哲学)这一术语,强调不能人为地将道家和道教割裂,将道家和道教视为以“得道”为中心的同一哲学宗教流派,认为中国“历史中的道家/教徒本身对这些类别和二分不感兴趣。他们更愿专注于理解现实的本质,延长寿命,根据道德安排生活,践行统治,调节意识和饮食。道家/教的基本思想和关注点包括‘无为’‘自然’‘圣人’‘真人’及无法言传、神秘的‘道’”。他在词条中首先介绍了老庄、《楚辞》和《管子》等西方学者了解道家/教的古代材料,随后系统介绍了以老庄为始、道教的衰落为终的发展史,包括《道德经》《庄子》的出现,道家对儒家的批评,汉代道教的兴起、天师道的出现,汉代以后出现的新道家,上清与灵宝派,唐代道教,五代和宋代时道教对儒释的融合等。词条尾部共推荐四十九本阅读书目,推荐最多的是当代道教研究者孔丽维(Livia Kohn)的著作[4]。
“斯坦福哲学百科”中的“道家/教”词条由我国香港大学哲学系退休教授陈汉生(Chad Hansen)撰写,正文皆近两万单词。他首先对“Daoism”这一英文术语进行了道家与道教的区分,指出这一术语指代对象的争议性,并指出“‘道’是中国哲学讨论的核心”,展开论述时重点是将和“道”相关的学派放置于以“道”为中心的先秦历史语境进行解读,比较儒家、墨家、名家、《老子》《庄子》之间“道”的不同意涵,从语言哲学的角度通过文本互鉴探讨《庄子》中“道”受到这些学派的具体影响。具体而言,他在词条中分析了先秦哲学派别对“道”的不同看法,指出道家的理论来源是儒家“原始的道家隐士”,以及杨朱、墨家的无政府主义,道德主义者的“普通人可通过直觉得道”的观点和《庄子·天下》篇对老子出现之前探道者的描述,也以“常道”和“常名”为立足点探讨了《道德经》对道家辩证法的贡献,以“名”为立足点探讨了墨家、名家对《庄子》的影响。随后,词条将《庄子》视为“成熟的道家”“中国古代的技术术语和最先进的语言理论”的精通者进行重点分析,并以王弼、郭象为代表介绍了新道家,以及道家对佛教的影响。最后,词条分析了“道”“德”“名”“常”“为”“无为”和“朴”等重要观念,也探讨了《道德经》和《庄子》是否存在、作者是谁、成书时间及两个文本间的关系等问题。推荐书目是来自东西方学者的六十七本著作,被分为哲学史中的道派、专题研究、论文集、译本、宗教研究、文本考证研究六类,为读者提供了详细的研究线索[5]。
《中国哲学大辞典(修订版)》中的“老子”介绍了老子其人,较详细地阐述了《老子》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指出“道是万物的主宰”,“又是宇宙万物的最终根源”[3]418,介绍了老子学说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及其政治观、历史观、美学观和伦理观。对道教奉之为“教主”的历史一笔带过。“因特网哲学百科”和“斯坦福哲学百科”的“老子”词条分别从宗教领袖和伟大的哲学家两个不同的身份为西方读者介绍了老子其人。
“因特网哲学百科”中的“老子”词条仍由张仁宁撰写,其主要将老子作为一个宗教哲学领袖勾勒其人其事。他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子成为道教制度化形式中的主要人物,他常常与道本身的许多转变和化身联系在一起。”同时,他从历史的角度介绍了《庄子》中的老聃及其在《道德经》中的体现,《道德经》的多种版本,《史记》中老子的传记,道教对老子神话的延续等,提供的参考书目也以道教研究为主[6]。
“斯坦福哲学百科”中的“老子”词条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校长、哲学系教授陈金樑(Alan Chan)撰写,与老子的宗教身份相比,他更强调老子的哲学地位,且更倾向于介绍西方研究老子哲学的方法和思路。首先,他指出“哲学的道家源于老子”,将“道”和“德”同时视为《道德经》的核心:“《道德经》关注‘道’和‘德’”,“德”是“道家对人性问题的回应”“‘道’和‘德’的结合有效地弥合了超越性与内在性之间的鸿沟”。其次,他在介绍马王堆、郭店、北大简中《道德经》的文本发现,探讨老子与道教的关系、《道德经》的成书时间和实际作者的问题的同时,也引入《史记》中的老子及西方汉学家葛瑞汉对此故事的质疑,老子在中国与海外的影响,并通过西方“深刻的神话意识”“精深的玄妙主义”“结合玄秘主义和神话的宗教”“对现实进行形而上学的说明,探讨自我修养和为政的,非玄秘主义的哲学作品”“具有当代意义的自然主义哲学”“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伦理和政治杰作”等不同解读路径介绍《道德经》文本的多义性,也从中国哲学的角度探讨了无为却有创造性的“道”和作为潜能的“德”,作为道德概念的“自然”和作为道德精神理想的“无为”。词条尾部书目除《道德经》的英译本外主要涉及中西方对《道德经》的文本考证、老子哲学、宗教研究等,共一百三十一条[7]。
《中国哲学大辞典(修订版)》中的“庄子”词条介绍了庄子其人及其哲学思想,认为庄子的“道”“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为世界最高的本体”“有明显的泛神论色彩”,介绍了庄子哲学朴素的辩证法、相对主义、宿命论和美学观等,也介绍了庄子哲学中认识的主客体之间、语言概念和表达对象之间的矛盾,并指出“庖丁解牛”的有技入道“是后世关于艺术意境理论的萌芽”[3]425-426。“因特网哲学百科”和“斯坦福哲学百科”的“庄子”词条都较详细地探讨了庄子哲学:前者主要从《庄子》文本内部入手,构建内篇彼此间哲学思想的连贯性和内部关系,和《中国哲学大辞典(修订版)》的强调重点不同;后者则将庄子哲学置于先秦思想的背景中,从其他探讨“道”的文本入手拓展庄子及庄子之“道”的内涵。
美国宾州穆伦堡学院哲学系系主任康思藤(Steve Coutinho)从中西比较的角度介绍了《庄子》出现的历史背景,刘笑敢和葛瑞汉中西两位学者对《庄子》不同篇章实际作者的看法等,重点梳理了内七篇的主旨,将“构成内篇核心”的“齐物论”的主题归于“对‘知’本身、对语言、思想的界限的‘知’”,认为“‘不知’这种隐蔽的‘知’的模式”“超越了划分世界与经验的相对粗糙的模式”,“让我们无须言语地生活、呼吸、运用、理解、连接他人,通过微妙的迹象解读环境,赋予我们应对他人和环境的超强技能”。推荐书目共三十七本,其中八本为沃森(Burton Watson,选译本及全译本)、葛瑞汉、冯友兰、孔丽维、梅维恒(Victor Mair)、吴光明、任博克(Brook Ziporyn)的《庄子》译本,为读者提供有关原文本的多种参考,也有刘笑敢、王博、李学勤等国内学者著作的英译本[8]。
陈汉生在“斯坦福哲学百科”中在介绍庄子其人,以及《庄子》文本的演变、叙事风格的同时,将庄子哲学作为“道”的典型代表,通过西方语言哲学理解分析“道”和庄子之“道”。具体而言,他介绍了儒家、墨家、道家原始主义者对社会规范的“道”的争议,探讨“道”的隐喻及从墨家发展出的“是非”“辨”“可”等道家规范理论化的概念焦点,分析《庄子》处出现的第二层级的多种自然之“道”(daos,英文为复数),叙述庄子对人类直觉的怀疑,庄子的相对主义、庄子的语言观、庄子的怀疑主义、庄子关于视角主义的立场。书目分为主要文献——包括哈佛燕京学社的汉学索引丛书《庄子引得》,葛瑞汉、彭马田(Martin Palmer)、沃森、任博克的《庄子》英译本,延展阅读材料——近年来英语世界的庄子哲学论文集,其他书目——三十四本中西相关著作[9]。
《列子》是道家的重要典籍。《中国哲学大辞典(修订版)》中的“列子”条目很短,介绍了列子其人,学说仅用“‘其学本于黄帝老子’(西汉刘向《列子序》,主张‘贵虚’(见《吕氏春秋·不仁》),即主虚静无为之说”[3]418一句概括。“斯坦福哲学百科”中并未出现“列子”词条,“因特网哲学百科”中的“列子”词条仍由康思藤撰写。他介绍“列子”路径和“庄子”词条类似,从文本的内部入手探讨列子的哲学思想。具体而言,他描述了《列子》出现的历史背景和《列子》文本的真实性后,以“天瑞”“汤问”“力命”为重点探讨各章的主题,指出《列子》出现了与西方“超验”“形而上”类似却又不同的“外”的观念,也出现了宇宙论的相关命题,“在形而上学方面更为突出”。同时,他将列子哲学之本归于《庄子》,而非“黄帝老子”:“《列子》延续‘逍遥游’和‘秋水’篇中超验的界限、精神之游、达到内心的宁静、接受生活的变迁等主题”,也“延续‘养生主’和‘达生’篇的主线,发展了培养极微妙的感知力和非凡的技巧等主题”。推荐书目共六本,有两本中文底本:杨伯峻的《列子集释》和庄万寿的《新译列子读本》[10]。
陈金樑在“斯坦福哲学百科”的“新道家”词条指出“玄学旨在揭示神秘的道”,“但它不属于虔诚的‘道家’派别”,重点介绍何晏和王弼以“无”解“道”的路径,阮籍和嵇康对“自然”的解释,郭象对“自然”“命”以及具有自我实现意义的“无为”的解释,并从“能力与自然”“语言与意义”“关于自然的辩论”等方面对上述人物的思想进行了二次介绍。最后,词条概括了新道家对后世思想的影响。参考书目为中西学者的著作,共七十六条,涉及中国哲学史、玄学哲学研究、玄学代表人物研究、郭象、王弼注解的英译本等。[11]
美国长岛大学的布拉肯里奇(J Scot Brackenridge)撰写了“郭象”词条,通过两千多单词塑造了郭象作为“道家经典《庄子》最著名的注释者”形象,重点介绍了他的生平和著作,缺失造物主的“独化”与“自化”思想,为与无为相结合的“自然”及“安其分”“圣人”等观念,总结了他对中国思想的影响[12]。张仁宁撰写了“王弼”词条,通过三千多单词描述了他为寻求儒道平衡建立“真道”的过程,介绍他对《论语》《易经》《道德经》的注释,解读他“忘”的语言观及作为“道”的“无”、作为事物的玄秘中心的“一”、无心的“无为”和作为真实的“自然”,总结了他对中国思想的影响。前者推荐书目共二十一本,其中四本是庄子哲学专著。后者十五本,其中五本是安乐哲、韩禄伯(Robert Henricks)、艾文贺(Philip Ivanhoe)、林保罗(Paul Lin)、林理彰(Richard Lynn)的《道德经》英译本[13]。
尽管“因特网哲学百科”对“郭象”与“王弼”哲学思想的介绍与《中国哲学大辞典(修订版)》类似,但对两位哲学家的定位不同。“因特网哲学百科”中的“郭象”与“王弼”更强调两者“评注者”的身份,推荐书目也都涉及一定数量的庄子哲学、《道德经》各译本等。同时,《中国哲学大辞典(修订版)》没有对玄学各派的儒、道倾向予以说明,但“因特网哲学百科”的“王弼”词条认为王弼属于儒家,尽管他的《易经》注解获得了足够关注,但他的《论语》注解被学界忽视。“斯坦福哲学百科”中的“新道家”内容与《中国哲学大辞典(修订版)》中魏晋玄学部分的主要内容没有太大差异,但词条撰写者也指出“新道家的主流不属于道教派别。孔子、老子、庄子对‘道’的认识在新道家处得到了统一”。
“用中国理解中国,用中国解释中国”是“因特网哲学百科”和“斯坦福哲学百科”中的中国哲学词条的主要特点,如“斯坦福哲学百科”中的“中国哲学的认识论”词条强调“中国哲学是在与西方理论话语不同的本体论、认识论和形而上学范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我们需要谨慎使用西方方法,以免削弱中国思想的丰富性和深度,或将其变成西方哲学思想的弱化版本”[14]。从道家词条的角度而言,“因特网哲学百科”和“斯坦福哲学百科”的道家多从比较的方法入手,以西方哲学的视角,通过西方哲学家关注的话题探讨中国文本。词条撰写者普遍立于世界哲学的角度,强调中西哲学之间的互通性与差异性,提醒读者在阅读中国哲学时避免西方中心主义倾向,如“道家/教”词条提及“解释者如果受到西方哲学影响,用西方哲学的核心观念识别道,就会失去两种传统的重要区别”。与此同时,他们均特别关注了中国哲学之于当今世界的重要实践价值。
这些词条为英语世界的读者提供了进入道家哲学的便捷路径,为我们提供了近二十年来海外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学者及其成果,展现了海外中国哲学研究学界目前的研究重点和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