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辉
(长江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2019年2月,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全面推进“1+X”证书制度。同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部署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长江职业学院智能新能源汽车专业作为首批试点专业,积极开展“1+X”证书试点工作。
实际上,“1+X”证书制度是制度创新,为高职院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不仅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的改革,还可促进毕业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间的衔接与融通,提升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智能新能源汽车“1+X”中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证书)是在校学生和社会成员职业技能等级水平的凭证,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是“1+X”证书制度设计的重要内容。其在实施“放、管、服”背景下,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要正确理解智能新能源汽车“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内涵,学历证书是基础,X则是“1”的强化、补充和拓展,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内容相互融合,学习成果相互转换。要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须建立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互衔接和等值互认的国家资历框架。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实施具有刚性化特征,获取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分别是教育部门和人事部门规定,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是分离的,也增加了学生获取两个证书的难度。由于缺乏学分积累和转换,导致两种证书之间难以衔接和融通。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是固化的,导致学制也是固化的。职业资格证书不是学历证书的延伸和拓展,职业资格证书限制了学生多方向的发展。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1+X”证书中“X”证书设置五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业方向,每一个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这样,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时,可获得多方向的“X”证书,使得“1”和“X”证书呈现多种组合,拓展了学生多方向职业的选择,培养了学生综合素养和多种技能,更是培养了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1]
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1+X”证书是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性保障,是激发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是构建终生学习型社会的关键措施。试点院校是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实施主体,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让学生在创造社会财富中实现人生价值。[2]
智能新能源汽车“1+X”证书的书证融通,是指在实施“1+X”证书过程中,将智能新能源汽车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将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与对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内容相互衔接和融通,经过考试和评价,同时获得学历证书(1)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3]
学历证书(1)的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培训内容完全融合。如图1(1)所示,这一种模式是目前职业院校基本的书证融通模式。通过置换课程、强化考核内容、补充基础内容以及拓展专业知度深度与广度等途径进行完全融合,融合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组织与教学实施和学习成果测评等,可在保障学生在获得“1”证书和“X”证书的同时,使学生在获得“1”证书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基础知识与职业素养。该模式需要重新设计、系统策划和重构内含“X”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以便适合校内学生考取证书的需求,不盲目跟风校外“X”证书培训。此外,这些专业培养的人才是社会与行业企业非紧缺人才、就业竞争压力较大的人才。[4]
学历证书(1)的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培训内容部分融合。图1(2)是两种部分融合,融通的首要前提是要认真研究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找到准确的融通内容与技能要求,形成“1”证书对 “X”证书的支撑作用,这种模式融合的基本方法是系统分析“1”和“X”的接口和几个关键接点,完善“1”中的接点内容与要求,形成“1”与“X”对接融合,使“1”对“X”起到有效支撑作用。在对接融合过程中,需要调整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根据“X”证书标准中规定的职业素养与基础知识要求以及职业技能知识与能力要求,合理设计对接关键点和融合面,确保调整后的“1”能够支撑“X”培训的有效实现。该模式既适合于培养社会紧缺人才对“X”证书培训需求,也可满足职业院校部分学生考取“X” 证书的需求,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智能新能源汽车紧缺的技术技能人才。[4]
图1 书证融通模式
要做好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1+X”落地工作,师资队伍建设是根本。教育部《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到2022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一半,据教育部统计数据,中职“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是31.5%;高职“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39.7%,[3]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离国家目标有一定差距,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任重道远。职业院校不仅需要增加“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更需要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能力。
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1+X”证书制度实施需要对“双师型”教师全员培训与认证,使其具备能够对学生获取“X”证书进行培训和考核工作,经培训评价组织测评,成绩优异的“双师型”教师列入汽车运用与维修(含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师资库,承担全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核工作。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双师型”教师应具备“工程实践、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开发、教材开发、资源开发、证书考评”这六大职业能力,[5]才能更好地开展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1+X”相关工作,其中“工程实践、教育教学、教材开发、证书考评”是“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能力,“工程实践”是职业教育应具备的核心能力,“课程标准开发、教材开发、资源开发”具有较大的挑战性,是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拓展能力。
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须充分结合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并根据学生对应的岗位打造课程体系,才能保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含金量。职业院校和企业要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服务汽车后市场,为交通行业发展输送更多专业化和多元化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工程实践、教材开发、资源开发”三个能力,对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1+X”证书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更高,根据智能新能源汽车专业的特点,结合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1+X”中“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要求,职业院校可以从“师资培训、企业师资合作、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师技术服务”4个途径提升师资能力。[5]
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1+X”师资培训方式,须采用多种有效的培训方式,如参加培训评价组织的多次、多轮与多级别的培训,也可参加校企合作企业的培训,在技能大师工作室跟随技能大师培训,还可参加线上信息化平台培训和汽车培训师联盟的培训,这些培训丰富了师资培训方式,增加了培训选择范围,满足教师培训要求。
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1+X”证书制度是新生事物,承载着职业教育改革的历史重任,要从意识面、工作形式、教学任务以及开发任务等各方面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充分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加快新生事物顺利推进。把“提高薪酬、打通晋升通道、拓宽成长通道”作为加强“1+X”证书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有了职业能力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对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1+X”证书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教材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教材选题上,要根据市场需求、课程建设成果以及学校特色选择,教材编写团队符合双元要求,符合教育部要求的基本条件,申报立项时,要制定严谨的内容框架,选择合适的出版社。毋容置疑,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核心内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随着经济发展,新职业不断诞生致使许多职业岗位迎来重大调整与改变,产业的快速升级要求职业院校课程与教材的转型升级。职业院校须快速以产教深度融合和校企紧密合作为基础,对接产业发展,及时升级教材。
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课证融通教材建设,主要从国家政策、教材内涵、开发原则、开发流程、案例分享以及教材创新6个方面进行,实现内容更新,适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的需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教材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突出双元合作开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双元开发。而产教融合教材项目与任务应来自一线典型的生产任务和工作流程,学校和企业应联合开发高质量的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征求建议和意见,特别是职业院校一线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意见,力争教材编写出来后,进行试用审读,确定修订意见,完善教材。
“既然是课证融通,课程的考试一定要与证书的考核合并进行。这也是编写教材过程中的核心点,这样才能达到汽车领域‘1+X’证书制度试点的要求,才能真正使毕业证书和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机融合。”[6]新能源汽车领域“1+X”课证融通教材开发要将课程结构化,以课证融通为核心进行一体化设计,用典型的项目、真实的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将教学内容颗粒化,将企业要求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融入教材中。
智能新能源汽车实训条件建设是基础性保障工作,要从实训教学条件标准、站点条件要求、场地建设原则功能、实训场地建设以及实训场地建设案例等方面进行。实训条件建设最核心是建立实训教学条件标准,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共同发挥作用,共同开发实训教学条件标准,有了实训教学条件标准,才能准确和科学进行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1+X”课证融通实训条件的完善。“要达成学校和企业的高效合作,学校的高层领导和企业高层领导理念一致,共建思想,成为一个共同体,才能够最好地开展‘1+X’相关工作”。[7]
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1+X”课证融通实训条件需要完善,试点院校应向培训评价组织申报实训场地,提交申报资料,如图2所示。
图2 实训场地建设申报材料
实训场地建设需要遵循多个原则,详细内容如图3所示,图4展示了实训场地的建设内容,图5显示了实训考核需要集合多重功能,以确保考核内容公平、客观和科学合理。
图3 实训场地遵循原则
图4 实训场地软件和硬件建设
图5 实训场地考核功能
在实施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1+X” 课证融通过程中,关键是实操考评,特别是考核过程之中,每一位考生的过程记录, 后期录像存储作业工作量大,建议教学团队建立电子工单和记录考核视频。其次,还要注意校企深度合作问题。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1+X”证书受到学生和行业的欢迎,行业参与和产教融合则是“1+X”证书制度成功的关键。
一方面,与汽车企业和4S店等用人单位保持密切沟通,不断完善标准,增强行业对证书的认可度;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院校和专家力量,开发国际化教材和教学资源,优化课程体系,并与各省优质院校联合设立省办公室,快速高效地对当地试点院校进行指导与服务,使“1+X”试点工作在院校中得以有效实施。
在院校层面,需借助吉利新能源培训中心优势,协同推进建立产教融合平台,成立专家委员会、教学指导组、课程资源组、培训考核组以及成果转化组。需要从人才需求、信息反馈、过程监督和标准优化来推进产教融合平台。企业则需要从师资、资源开发、技术支持、设备支持、场地建设以及实训基地方面予以完善。
总之,“1+X”证书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创新,需要学校积极行动,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训条件完善入手,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详细制定实操考核标准,严格按照培训评价组织的要求完成实操考核,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