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阈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认知教育探究

2021-03-01 12:23游万江向芳
科学与财富 2021年27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互联网+互联网

游万江 向芳

摘 要:本文通过调查大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程度,在基于他们的理论实践水平的前提下,结合创新创业的具体实践活动,以讨论沙龙的形式,引导其深入探究互联网的多向度意义,培养其在创新创业中的自觉性和可持续性[1,2]。随后采用个体访谈的方法了解到通过本次针对性教育后,受访学生对互联网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主要体现在:理解了互联网的社会性及其对思维方式的变革;思考了如何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融入互联网思维;意识到了个体作为互联网的主体部分应当不断地规范和提升自己认知。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多向度认知

一、引言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业人才队伍,要积极投入创业人才培养,探索培养创业人才的新机制。因此,如何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培养大批优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高校当前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较国外发展较晚,关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针对“互联网+需求”的创新教育研究也不够完善。按照姚凯提出的“六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来看,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双创”教育局限于赛事活动和课程体系两个方面,缺乏认知和意识方面的培养[1]。如何引导其深入了解互联网+的多向度意义,以便提升高校在此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水平,从而建立大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是非观和法律意识,培养其在创新创业中的自觉性和可持续性是值得探究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对四川某高校的一个工科学院106名大学生进行了调研。

(二)研究工具

1.初始狀态调查问卷。该问卷包含5个问题,主要针对学生对互联网的认知程度、创业创新意愿和实践水平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针对性地制定下一阶段沙龙探讨的主题,以契合学生目前的现实需求。

2.沙龙式探讨教学法。根据问卷反馈的问题,制定了“互联网多向度认知”和“创新创业中互联网思维”两个主题,邀请了已毕业的、正在创业的校友和有创新成果的校友分享自己的经历,也提出目前面临的问题,以现实案例为依托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指导老师在适当时候给与引导和总结,提炼出探讨成果。

3.针对性访谈。沙龙结束后一个月开始针对参加沙龙的各方(学生和校友)进行回访,访谈提纲主要内容为:是否提升了对互联网的认知、是否对创新创业有帮助、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对沙龙教育形式的建议。

三、结果及分析

(一)初始状态调查问卷调查分析

如表1所示,初始认知问卷包含5个问题,分别针对学生学生对互联网和双创的认知程度(问题1、2)、创业创新意愿和实践水平(问题2、3、4)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统计发现,学生在回答哪些概念不属于互联网范畴时,认为“自我”不属于其中的人数最多,占56%,其次是“礼仪”、“道德”、“时间”和“法律”。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依旧没有将自身作为互联网的主体,很可能仍然是从工具和技术向度去机械地理解;基于张曙光提出“互联网+”可能产生的超越性社会事实,笔者在设置问卷时将法律、礼仪、道德作为其中规范性的社会事实的代表,这也是学术上争议较多的地方,因此不难理解学生会在此产生一定分歧[1]。

学生在回答创新创业实践所需素质时,表现出了对感知力、抗逆力和资本运作能力概念的陌生感,这也说明他们需要通过系统的课程内容来提高理论认识水平[3]。后三项问题的反馈统计显示:有创业想法的学生不到4%,暂无已经创业的学生;而有创新实践经历的学生较多(多是来源于每年针对高校略带强制的“互联网+”大赛),但根据其实际效果,也仅选出了3名学生,最终选择出了7名学生参加下一阶段的沙龙。

(二)“互联网多向度认知”沙龙

本次讨论沙龙参与者除组织者外,共12人,其中在读学生7人,创业校友3人,有创新成果的校友2人。沙龙共分三个阶段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主持教师根据初始问卷学生所暴露出对互联网认知上的问题,针对性进行讲授,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其主旨在于解决学生习惯从技术和工具向度理解互联网这个问题,以社会学为引导,将互联网从社会向度展开:首先,互联网的技术粘性导致空间结构上的去中介化,实现了网络社会的虚拟整合,强调了网络空间的现实性;其次,虚拟整合与非序列化时间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社会生活网络化的进程压缩,强调了网络社会里的时间碎片化重构的重要意义,以及相比工业社会,网络社会核心逻辑的革命性转变。通过理论上的讲授也明确了下一阶段讨论的范围和方式[2,4]。

第二阶段:主持教师将学生混编为3个小组,提出三个主题供各小组讨论,分别是:互联网道德法治在创新创业的表现、互联网去中介化优缺点、互联网时空重构如何应用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讨论完毕之后要求各组将结果填写至记录表格,经整理内容如下表所示:

根据讨论的结果可以发现各小组基本能从上阶段针对互联网社会向度的几个重要概念的学习,更新对互联网的认知,通过运用这些概念分析目前所实践的创新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并得出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理论成果。

第三阶段:沙龙结束后一个月对参加沙龙的学生和校友进行回访,以下是对部分参加活动学生、创业校友反馈的记录:

笔者:该沙龙是否使你对互联网+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罗某:活动对我的认识提升非常大,很多情况下,我都很难认真抽时间去思考互联网所包含的内容,也不知道怎么去思考。通过本次活动,我了解互联网不只是工具,它更像一个载体,承载了我们的方方面面,特别是社会学的部分,我懂得了很多概念,这些概念更能引导我去思考和分析。

笔者:该沙龙是否改变了你之前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魏某:是的。之前我只知道创新需要有新的想法,然后做出产品就是创新,但是现在我理解到,创新也有规范,互联网的社会有它自己的道德法则和法律原则,要选对正面积极的主题;而且创新是一个整体过程,不只是关注它的结果,而且要关注这个过程对我们的影响。等我完成了自己的创新目标,我会考虑用同样的思维来创业。

笔者:该沙龙所交流和讨论的内容是否对你目前创新创业工作有所帮助?体现在哪些方面?

创业校友张某:感谢您的邀请,非常有帮助,平时因为业务忙,很难得思考这类问题,通过本次活动我才知道有很多问题是思维上没有更新,对自身的了解还很不够,像资本运作力、抗逆力这些概念我都是创业以后才体会到其重要性,目前公司确实因为资金的限制不得已需要接一些远离主营范围的业务,毕竟生存是第一,但是通过学习,我认为合理的合作融资也是解决目前问题的方法,这为我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现在是做微信小程序,平时在业务方面只是提供服务,后期的维护相对不太重视,直到这次才对互联网的全过程属性有了更深认识,像“互联网的逻辑优化”、“非连续时空重构”这些概念可以指导我重新审视目前项目的合理性;上次活动后,我也将学到的运用到员工培训中,效果不错,比较高大上,希望能做个系列活动。

从参加人员的反馈中,可以看出本次活动主要目的(提升学员对“互联网+双创”的认知)基本达到。

四、讨论与思考

第一,学生反映出来对互联网的认知具有单一性,主要聚焦于功能性,对互联网其他向度的属性缺乏认识,也缺乏思考的场景。这反应出了目前部分高校在互联网认知教学存在内容单一,缺乏思辨,教学方法创新性不够的问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多来源于开设的相关必修课,针对性有限,据笔者了解,目前高校聘请的导师很多都缺乏创新创业经历,以致无法真正解决学生实践中遇到的困难。

第二,本次教学实践通过构建出对象具体,主题明确,形式灵活的沙龙教学场景,引导参加成员有目的、有方法地分析解决设定问题,获得了各方比较积极的反馈,具体表现为:理解了互联网的社会性及其对思维方式的变革;思考了如何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融入互联网思维;意识到个体作为互联网的一部分应当不断地规范和提升自己认知。

第三,作为尝试性的教学活动本次沙龙也反映出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将沙龙作为常规教学方法,本活动的样本较小,需要针对更大的學生群体进行此类活动,接受更接近真实的反馈;本沙龙教学是一个片段性教学,系统性不够,需要多方论证,建立起相关的课程结构;相关创新创业教师的遴选机制也需要各高校相关部门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姚凯,李思志,王姣姣.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复旦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20(4):40-46

[2]张兆曙.互联网的社会向度与网络社会的核心逻辑[J].学术研究,2018(3):51-58.

[3]宫源,张莹莹.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提升的多维向度[J].现代交际,2020(19):49-51.

[4]李彤.探析高校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协同育人路径[J].现代交际,2020(3):163-164.

作者简介:游万江(1984-),男,汉族,四川三台人,思想政治辅导员,硕士。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互联网+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