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思”一体化的比较研究

2021-03-01 17:59:50林素安刘存华周莹
福建中学数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应试证明教学模式

林素安 刘存华 周莹

1引言

为了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促进师生教学相长,2017年颁布的高中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一套系统的教学模式来将课标的要求变为现实,“教-学-评-思”一体化模式正好切合课标的需求.在“国优课”中是如何利用该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呢?本研究将基于“教-学-评-思”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应试课”与“国优课”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师评价及学生反思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得出如何应用“教-学-评-思”一体化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些许理论上的指导.

2“教-学-评-思”一体化的概述

“教-学-评”一体化是日本学者水越敏行等人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教学评价原则,它以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理论依据,认为评价的直接目的是改善教学,而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应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教-学-评-思”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张定强教授基于“教-学-评”一体化提出的更加系统化的模式,它以教材为基础,师生在统整性的思想指导下围绕教材进行课堂教学和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实现数学教育目标.“教-学-评-思”一体化教学模式吻合现代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要求,能解决传统教育“一言堂”、“评价不合理”、“缺乏课堂反思”等普遍现象,促使师生共同成长.

3“教-学-评-思”一体化的研究

3.1研究对象

案例选自同一所市级高级中学,“应试课”的从教老师A(女,50岁,中教一级),教龄27年,担任班主任工作15年,曾荣获校级优秀教师称号,在市区各级讲课比赛中多次获一等奖;在工作上她很敬业,但却喜欢终日研究题海战术,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量大.“国优课”的从教老师B(女,37岁,中教一级),教龄15年,在区级与市级的创优课比赛中多次荣获一等奖,并作多节示范课、公开课,深受好评;她所带的班级作业量较少,师生交流的时间较多,师生关系融洽.“应试深”和“国优课”所教授的学生均为水平相当的两个高一年级的不同班级.

3.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该校录制的优秀教师示范课教学实录光盘和参与国家高中数学优质课竞赛并获得一等奖的教学实录光盘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相同内容的两节课堂教学实录,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师评价及学生反思4个方面,对这两节课进行比较研究.

3.3研究过程

在观察听课的过程中做好记录,并进行多次播放,选择两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差异较大的环节,运用“教-学-评-思”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教学内容选自高中数学教材人教A版必修五第三章3.4节基本不等式.

3.4两种课例的比较

对比分析两节课堂教学实录中发现,二者在情景引入、公式定理证明、例题讲解、作业布置等方面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异,但是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师评价、学生反思等方面有较为明显的差别.

3.4.1教师教学的比较

两个教师都有独具自身特色的教学风格,现以表格(表1)的形式呈现如下: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应试课”把教学重点放在了教会学生解题技巧上,适用于复习课的教学;而“国优课”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动手探究能力、提升学生思维上,适用于新授课的教学,符合课标的培养要求.

3.4.2學生学习的比较

截取推导基本不等式的教学片段,进行学生学习过程的对比,以课堂实录形式呈现如下:

“应试课”的课堂实录:

师:观察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可以得出哪些边的数量关系?

生:a+b≥2ab.

师:这个不等关系怎么证明?何时取等号?

生:课本有证明过程,当四个直角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时取等号.

师:课本中的证明过程运用了等量替换的方法,同学们有看不懂的地方吗?

生:可以理解?学了这个公式,考试会怎么考呢?

师:这位同学的思考很好,下面我们进入习题训练环节.

“国优课”的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能在PPT中展示的这个会标里找到不同边的几何关系吗?

生:4个三角形与小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大正方形.

师:大正方形和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怎么用数学语言表达?

生:a+b≥2ab.

师:这个不等式怎么来的呢?同学们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生:课本上有证明方法,用等量代换.

师:那我们用几何画板验证,看看同学们的想法对不对.

生:通过动图,我发现了当a-b时,可以取等号.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的发现吗?对证明过程有什么启示?

通过教学实录片段的比较,可以发现“应试课”课堂中的学习氛围较为枯燥,学生缺乏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进行不等式的推导时过于追求形式化,学生的主动性不高.而在“优质课”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能抓住学生的学习难点,以引导的方式促进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学生交流互动中能畅所欲言,表达出对知识的理解,碰撞出知识的火花,把原本枯燥无味的几何证明变得生机勃勃;这种学习的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激发学生思考,值得借鉴.

3.4.3教师评价的比较

“应试课”教师对学生的反馈没有给予适当的鼓励性评价.比如,当学生提出困惑: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证明不等式;不等式和几何图形有什么样的联系?教师给予学生的回应为:这是课本中的一种证明方法,我们只需了解,考试一般不会考证明过程.这样的评价会降低学生的好奇心,认为学习以考试为主,只需掌握考试的内容即可.

“国优课”教师对学生的反馈给予了肯定的鼓励性评价.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询问老师因果由来,教师先鼓励学生这种想法是对的,再给予引导性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增强学生的信心.教师还会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给予学生有挑战性的评价,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3.4.4学生反思的比较

“应试课”的学生反思以提纲的形式呈现:

(2)证明方法:演绎推理、几何作图.

(3)常考题型:求最值、证明题.

(4)解題技巧:相等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数形结合.

“国优课”的学生反思以思维导图(图1)的形式呈现:

李善良教授对高中数学课堂小结做了现状分析,发现高中数学课堂小结教学中存在模式化、机械化现象,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局面,并提出高中数学教学应重视课堂小结的活动设计.“应试课”的学生反思与李善良教授所述一致,反思模式机械化;而“国优课”的学生反思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不仅丰富了课堂小结的形式,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体现了四位一体的课标要求.

4结论及建议

4.1结论

“应试课”的教学围绕双基展开,注重解题教学.教师的教占主导地位,引导学生的学,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成为老师的“一言堂”.教师的评价基于课堂中教授的双基内容,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并以此评价目标为反思标准,带领学生进行解题策略的反思总结.本节课虽体现了“教一学一评一思”一体化教学模式,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涨,没有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国优课”的教学围绕数学活动展开,注重四维目标的落实.教师以教为主导,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取知识技能.教师的评价以及学生的反思贯穿于整个课堂,以鼓励性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反思,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本节课将“教-学-评-思”一体化教学模式运用得淋漓尽致,以教导学,以评促思,贯彻了新课程教学理念.

4.2建议

(1)开展活动,激发热情.活跃的课堂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中善于利用教育资源,如多媒体、教具的使用、开展数学交流活动等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增强学生的信心.

(2)以教导学,以评促思.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容易关注学生认知的结果而忽视知识生成的过程,注重“做题”而忽视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由此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仅处于理解阶段,没能深度掌握知识的本质,问题解决能力较弱,思维的逻辑性不强.因此在课堂中可使用“教-学-评-思”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3)相互借鉴,优化教学.示范课是一种特殊的课堂教学形式,具有交流、研究、示范、考核、竞赛等诸多功能.教师可通过观摩借鉴优秀示范课的教学策略,与自身的教学特色结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应试证明教学模式
高考化学应试临考提升策略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获奖证明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判断或证明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体育课“大翻身”须警惕陷入“应试”误区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10
应试写作的文化视角探讨
新课程研究(2016年2期)2016-12-01 05:52:58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学习月刊(2015年18期)2015-07-09 05:41:22
证明我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