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文 崔志贤
黑龙江省肉类协会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肉类行业经历了非洲猪瘟疫情严重冲击和新冠疫情的持续性影响。生猪屠宰企业在困境中艰难前行,基础性猪源稳健恢复,生猪价格在高位小幅波动,低迷市场逐步复苏,猪肉市场呈持续“亚平衡”状态;牛羊禽企业稳中求进;熟食加工企业不断开拓创新。在大庄园肉业、秋林里道斯、双汇北大荒、巴彦万润等规模品牌企业的带动下,企业运营逐步摆脱了困境,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保持了肉类市场的基本稳定,为黑龙江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国家各项鼓励生猪生产政策的引导下,随着畜禽企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畜禽产品调运和生产资料运输逐步畅通以及生猪产能持续提升,生猪生产有所恢复。2020年末全省生猪存栏1 371万头,比2019年末增加198万头,增长16.9%,已经恢复到正常年份的90%以上。之所以出现这一良好势头:
一是国家对养殖业的扶持政策力度较大,为了尽快恢复被非洲猪瘟疫情破坏的生猪生产基础,国家在土地、环保等方面放宽了生猪养殖业的限制措施,加大了对种猪繁育、规模养殖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
二是社会资本加速向生猪养殖业聚集,中粮集团、正邦集团、牧原农牧等知名企业,开始在黑龙江进行生猪养殖业布局,加大了资金投入,社会闲散资金也开始投向养殖业,加速了养殖业的恢复和发展;
三是生猪价格的持续高位,增加了养殖环节的利润空间,增强了农民养猪积极性,中小养殖户快速增加,四个季度猪粮比价全部超过12∶1,其中最高点出现在2020年1月7日,猪粮比价为18.86∶1;最低点出现在11月24日,猪粮比价为12.32∶1。养殖环节基本上卖一头赚一头,丰厚的利润调动了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是生猪生产恢复的根本驱动力。
据估算,2020年全省生猪屠宰量800万头,比上年同期下降近15.3%。据部分规模企业统计,一季度下降54%,二季度下降35%,三季度下降28%,四季度下降12%,是一个缓慢回暖的过程,四季度回升较快;从企业看,大众肉联下降57.8%,大庆金锣下降72.5%,兴隆金锣下降75%,双汇北大荒下降36%,青冈长林下降40.5%,中小企业略好于大企业,外销量大的企业成了重灾区。其主因:一是突发新冠疫情造成生产停滞,销售受限,大多数企业一季度基本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二是进口比例加大,2020年1~11月中国猪肉进口总量为389.38万吨,同比增长124.71%,预计全年将超过400万吨,占全球猪肉贸易总量的一半。黑龙江省的一些大型屠宰加工企业也大量进口猪肉作为原料肉,估计全省全年进口猪肉销量不会低于5万吨。由于进口猪肉价格较低,国产鲜销猪肉受到较大影响。三是屠宰环节利润空间被挤压,活猪价格持续在高位运行,猪肉价格受市场疲软及进口冻肉等多重因素影响,猪肉价格与活猪价格不能同期匹配,屠宰环节利润难以保证,一些屠宰企业上半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致使屠宰企业生存异常艰难。据几个大型屠宰企业测算,上半年单头猪屠宰环节平均70~100元,中小型企业单头亏损50元左右。四是价格持续高位抑制了猪肉消费。由于生猪供需失衡导致的价格大幅上涨,已经持续了较长时间,2020年毛猪价格处于30~40元/公斤,白条猪肉价格42~46元/公斤,一定程度抑制了猪肉消费需求。据调查显示,2020年居民猪肉消费下降了21.6%,牛、羊、禽肉鸡鱼类消费增长了26.7%。据专家预测,随着生猪产能的恢复,生猪价格将逐步回落,2021年下半年将恢复到25元/公斤以下,肉类消费结构将发生新的变化。
2020年牛、羊、禽行业克服了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肉牛出栏289.35万头,同比增长2.96%,牛肉产量48.31万吨,同比增长6.18%;肉羊出栏788.65万只,同比增长4.95%,羊肉产量13.38万吨,同比增长5.23%;家禽出栏28 058万只,同比增长8.33%,禽肉产量46.37万吨,同比增长9.6%。保障了肉食市场供应。
2020年面对疫情带来的困难和挑战,以秋林里道斯、商委红肠、天手食品、裕昌食品为代表的熟食制品行业,逐步摆脱了传统的作坊式生产模式,基本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要素配置模式,机制创新、产品创新、经营模式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旋律,融入互联时代,以崭新的姿态和形象汇入了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洪流中,为企业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秋林里道斯等企业专门组建了电商运营队伍,2020年电商营业额占整个销售额的1/4,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下,肉制品生产销售实现了逆势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肉制品总产量8.3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4.5%。
近年来受非洲猪瘟疫情和新冠疫情叠加的影响,无论是居民的消费心理、消费结构和消费能力,还是肉类流通体系和结构,以及产业发展格局都将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2021年肉类市场形势总体向好,但仍将处于修复性发展状态;全球性新冠疫情远未结束,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国际国内经济活动仍将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肉类行业将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
经过2年的政策调整和自然恢复,全国和黑龙江省生猪生产向好的势头已经确立,且不可逆转。2020年生猪期末存栏同比增长31%,出栏同比下降3.2%;猪肉产量同比下降3.3%。全省生猪期末存栏同比增长16.87%,相当于2017年年末存栏量的95.62%,同比增长5.20%;全省生猪能繁殖母猪存栏比上年末增长35.1%,占生猪存栏的9.97%,接近10%的正常水平。随着新增产能的逐步释放,生猪生产基础将得到全面恢复,预计2021年三季度将恢复到常年水平。
从中长期看,生猪供给将逐渐呈宽松态势。但是由于国内饲料价格上涨过快,防疫、检测化验费用增加,养殖成本上升,养殖环节暴利时代即将结束,资本投入欲望有所降低,生猪产能在空间上的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影响;随着产能的恢复,进口猪肉将减少,决定了生猪出场价格回落将会是较为缓慢的过程。对屠宰环节而言,生鲜猪肉价格高位和消费疲软将持续影响利润空间,这种屠宰环节薄利的态势或将成为常态。屠宰企业练内功、挖潜力将成为增加盈利的主要路径。
近2年国务院及各有关部门为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扶持生猪生产基础性投入,引导生猪屠宰加工向养殖集中区域转移,鼓励生猪就地就近屠宰,实现养殖屠宰匹配、产销顺畅衔接;在生猪屠宰标准化的基础上,变革传统生猪调运方式,实现“运猪”向“运肉”转变;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构建生猪主产区和主销区有效对接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为猪肉产品冷链调运提供支持。
政策性效应将使屠宰加工向生猪产区转移,黑龙江省作为生猪主产区,将迎来生猪屠宰企业转型升级的春天。必然促成销区屠宰企业直接到产区通过新建、收购、参股、租赁等多种方式开展屠宰业务,吸引大型生猪养殖企业直接在产区投资新建屠宰厂;加快产区屠宰企业合并重组、升级改造,形成新的产业布局。这既缩短了活猪调运距离,减少了疫病传播风险;又加快了产业集中的步伐,更有助于根治我省屠宰行业“散、乱、低”状况。
经过多年各级政府及监管部门不懈努力,整个畜禽市场秩序有了根本性的好转,养殖、屠宰、加工、销售得到有效规范,私屠滥宰、畜禽及产品注水等严重违法行为得到了有效根治。然而,黑龙江省幅员辽阔,畜禽养殖、屠宰环节点多、面广,执法任务相当繁重。全省60%以上的中小养殖、屠宰企业分布在区县、乡镇、村屯,现有的执法力量无法顾及到;目前,活猪交易、长途贩运缺乏有效规范和监管,由市场自发形成的俗称“猪牙子”组织货源、联系销路,贩运户负责运输的模式,往往是一车活猪来自多个养殖场,给溯源工作带来了困难。据了解,哈尔滨等城市相继下放了动物防疫监督和农业专业执法机构,是否对市级执法职能有所弱化值得商榷。
目前,毛猪价格仍处于高位,养殖环节的利润仍然在1 500~2 000元/头,与上半年的3 500元/头相比降低了近5成,生猪养殖整体处于较高盈利水平,生猪产能恢复迅速,规模企业也在利用这个"超级猪周期”进行技术升级、安全升级、产业链升级。近年来,我国生猪养殖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加速提升,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生猪出栏量占比从2007年的26%提升至目前的50%以上。同时,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支撑下,目前,我国生猪养殖规模企业在动物营养、生物防疫、科学育种等重要养殖环节都有了很大进步,促进了生猪生产的恢复。造成猪肉高价位的根本原因,还是市场供求不平衡导致的。随着生猪出栏量的逐步增加,毛猪降价将成为必然趋势,预计今年三季度后猪价将跌破25元/公斤。
经过非洲猪瘟和新冠疫情的冲击和洗礼,肉类行业经受了历练和考验,也暴露了企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传统运营模式与现代企业制度相互交织;惯性思维与现代运营理念相互碰撞,致使企业应变能力不强,生存发展空间受限。建议黑龙江省肉类企业抓住后疫情时代的战略机遇期,发挥地域资源优势,思考和谋划宏观发展蓝图和规划,培育和打造现代企业运营机制,“强内功、树形象、塑品牌”,让独具黑龙江生态特色的肉类产品享誉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