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汉学家伊维德对中国说唱文学的译介

2021-02-28 16:12
人文天下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宝卷维德译作

■ 高 博

中国说唱文学是由古代民间的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成的,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通俗文学大家族中的成员之一。如果从唐朝的说话、变文算起,千余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各民族各地区都创造了具有本民族或本地区特色的说唱文学形式,即曲种,涌现出许许多多具有较高造诣的说唱艺人,形成了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众多艺术流派,积累了数以万计的说唱文学脚本。说唱文学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的生活、思想、情感、愿望和追求,始终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考察中国说唱文学在西方国家的传播与流布情况,并以荷兰汉学家伊维德的译介为例,对其加以详细描述。

一、伊维德平生简介

伊维德(Wilt L.Idema)是荷兰知名的汉学家,1944 年出生于荷兰达伦。他先在莱顿大学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化,而后于1968 年到1970 年继续在日本和中国香港深造。回到荷兰后,任教于莱顿大学,并于1976 年被评为中国语言文学教授。1999 年,他接受了哈佛大学的邀请,2000年至2013 年在哈佛大学任中国文学教授。伊维德的研究主要涉及中国早期的白话文小说、女性文学、中国戏曲以及说唱文学等多个领域。数十年来,他将诸如《香山宝卷》《汉宫秋》《白蛇传》等中国古典民俗文学系统性地翻译介绍给欧美读者,并用中文、英文、德文以及荷兰文出版了《形成期的中国白话小说》《中国文学中的昆虫研究》《朱有燉的杂剧》等30 余部学术专著,发表相关论文百余篇。伊维德还从事过许多重要学术期刊的编审工作,如《通报》的合作编辑(1993—1999)、《莱顿中国研究》编辑(1997)和《哈佛亚洲研究》编辑(2000—2003)。此外,伊维德还是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院士,其对中国文学的积极推介促进了中荷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他也因此获得了由荷兰政府颁发的“国家翻译奖”,此后又于2015 年获得了由中国政府授予的“中国第九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综上,正是由于伊维德的不懈努力,促成了中国说唱文学在西方汉学界地位的确立,同时也提高了西方民众对于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的阅读兴趣。

二、伊维德说唱文学之译介概述

谈及伊维德最初翻译说唱文学的动机,他曾经解释道:“当我在国外大学教授中国文学课程时,我发现,早期的说唱文学都有英译本,如《敦煌变文》《刘知远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但明清说唱文学几乎没有翻译本,而国外大学本科生要想了解中国古代说唱文学,需要借助翻译本,于是我就产生了翻译一些说唱文学和中国民间四大传说的计划。”①霍建瑜:《徜徉于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的广场——伊维德教授访谈录》,《文艺研究》2012 年10 期。截至目前,伊维德已经翻译出版了说唱文学作品18 部,成为西方译介说唱文学名副其实的“第一人”。他的译本不仅在数量方面颇为可观,在翻译质量上也极具匠心,获得了国内外读者的普遍好评。

在入职哈佛大学以后,由于教学工作需要,伊维德用英语和荷兰语翻译了中国民间的四大传说——不同版本的“白蛇传神话”“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和传说。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伊维德之所以对同一故事的不同版本进行翻译,意在为西方读者搭建起更为立体的故事框架,使他们能够从更加多元化的角度欣赏中国的说唱文学作品。除此之外,伊维德还翻译过8 篇我国明代时期说唱文学中的包公故事,摘译了以庄子复活骷髅的故事为基础的一篇子弟书与一篇宝卷。另外,他还将搜集到的闽南歌仔册汇编成名为《中国台湾地区文学:英译系列》的合刊,并将散布于甘肃西部的宝卷书辑录成册。进入新千年,伊维德首先完成了《自我救赎与孝道:观音及其侍者的两种宝卷》的译介,随后又陆续出版了《孟姜女哭倒长城:中国传说的十种版本》《白蛇和她的儿子:英译<雷峰宝卷>和相关文本》《天堂中的不朽少女:甘肃西部的其他宝卷》。2019 年,伊维德又对《香山宝卷》和《善才龙女宝卷》进行了选译,而后将其合并为《孝道与善报——董永与织女的传说及相关文献》一书。此后,他又推出了《化蝶: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的四种版本及相关文献》《木兰:经典中国传奇故事的五个版本与相关文本》《天仙配的变异:革命时期(1949-1956)的地方戏曲》等多部编译说唱文学作品。

除了译介传统说唱文学之外,伊维德的翻译视角还触及带有中国地方语言特色的说唱艺术。例如,他在《哥伦比亚中国民间通俗文学选本》中翻译了一段根据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改编而来,并且带有浓厚吴语地域色彩的弹词。此外,他还编译过《江永的女英雄:女书中的中国民谣》与《热情、贫困与旅行:传统客家歌曲民谣》两部地方民谣作品。最后值得指出的是,伊维德还曾参与编著了《剑桥中国文学史》,主要负责撰写其中的“说唱文学”部分。

三、伊维德说唱文学之译介特色

(一)重视译前版本选择

诚如前文所述,为了将说唱文学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西方读者,伊维德在翻译之前非常注重对于版本的选择。“他特别关注版本背后的意识形态问题,关心作品在由谁书写,何时书写,为谁而写,有何功用。”①季进、王吉:《说唱文学与文学生产——哈佛大学伊维德教授访谈录》,《书城》2012 年第2 期。这也成为伊维德译介说唱文学最为显著的特点。以伊维德翻译出版的《孟姜女哭倒长城:中国传说的十种版本》为例,该译作囊括了孟姜女故事的10 种民间唱本。具体而言,国内学者路工在20 世纪50 年代编有《孟姜女万里寻夫集》,包括各种民谣、说唱共计36篇。伊维德在对该集进行选编时并非一味地简单照搬,而是根据他自己制定的原则,同时兼顾“文献”与“田野”两个部分,编译了10 种唱本。其中有5 个版本是来自明清至民初有文献记录的唱本,而另外5 个版本则是来自其他学者于不同时期通过田野调查搜集到的民间唱本。由此不难看出伊维德对说唱文学版本之民俗性与鲜活性的重视。另外,还需提到的是,在路工的文集里并没有收录闽南歌仔册,但伊维德却将其英译收入到他的译著中,可见译者对于艺术多元化的追求。再如,包公故事是在中国流传甚广的通俗文学原型之一,吸引着韩南(Patrick Hanan)和马蒂(Patrick Marti)等众多海外学者的兴趣和关注。但这些学者在选译包公故事的相关版本中,大都着眼于元杂剧、公案小说或侠义小说,而伊维德则将包公故事中的说唱词话作为选本进行推介,体现出灵活而独特的翻译眼光。

(二)翻译与研究紧密结合

伊维德译介中国说唱文学的最大特色当属其译作中体现出的翻译与研究的紧密结合,这可以从他在译文当中使用了大量“副文本”这一事实加以证明。这里所谓“副文本”指的是“在正文本和读者之间起着协调作用的、用于展示作品的一切言语和非言语材料。包括诸如作者姓名、封面设计细节、丛书标题、书脊、序、跋、前言、铭文、题词、内容提要、注解、插图、附录和后记,等等”②高博:《中国传统相声语言表演技巧的英译策略探析——以“贯口”和“怯口”的翻译为例》,《翻译研究与教学》2020 年第2 期。。举例来说,在他与奚如谷(Stephen H.West)合译的《西厢记》序言中,伊维德就曾辨析了“曲”与“诗”的异同。他认为:“在风格和形式方面,中国的曲或许不同于古诗,但在有助于激发思考,进行自我沉思,教会艺术的交谊和调节情感等方面,或者说作为一个‘说出一个人诚挚的想法’的记录,它们之间从没有任何差异。”③Idema,Wilt.Monks,Bandits,Lovers and Immortals:Eleven Early Chinese Plays,Indianapolis: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Inc.2010,p.259.

再比如,为了能让西方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南方诸宫调。伊维德在他的译作中不惜以大篇幅增加脚注的方式介绍了南方诸宫调的不同流派及其艺术特点。譬如,他指出:“截至11 世纪末,早期的南方诸宫调已经发展成为两个完全不同的派别,这两个派别的区别并不在于形式,而在于两者题材的特点。其中一个诸宫调派别应该是有‘耍秀才’促使其发展的,从‘耍秀才’粗糙的滑稽特色上看应该是以广大公众为对象。属于这一派别的诸宫调应该在一些笑剧目录中寻找线索;诸宫调的另一个派别应该是由孔三传发展的,其雅致的文学作品只能吸引一个更有选择的听者群。现存的第一个诸宫调派别的例子据相关学者调查应该是《张协状元》的开场诗。”①[荷]伊维德:《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伊维德卷》,郑州:大象出版社,2018 年,第92 页。可以说,如此精细的考据内容即便是在本土译者的译本当中也实属罕见。

(三)高度关注读者反应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Eugene A.Nida)在其专著《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特别强调了翻译在功能层面上的对等。“翻译就是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信息的过程,而对等的标准就是译文的读者能够获得和原文读者在感受上的基本相同。”②Eugene A.Nida &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88 页。接着,他又将对等的方式细化为“形式对等”“动态对等”“功能对等”三种形态。其中,“形式对等”主要关注信息的内容和形式,追求译语形式与源语的高度相似;“动态对等”强调一种动态关系,而非两种语言的一一对应;“功能对等”是翻译的最佳状态,它要求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达到对等,从而使译文读者达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阅读感受。伊维德在对说唱文学进行翻译时采取的就是“功能对等”的原则,亦即将翻译重心聚集在读者的反应上。以说唱文学中韵体诗的翻译为例,一般来说,中国说唱文学中通常采用七言诗体,每句包含七个汉字。但如果译者采用“形式对等”,亦即选择英语七音节诗进行对译,这样翻译出来的结果往往很难表达汉语源诗的丰富内涵,反而造成“因韵害意”,影响读者理解。据此,伊维德放弃了对原文韵律的追求,他通过排版使译文中韵文部分的句长基本保持一致,并将“唱”的韵文和“说”的散文部分分开,以达到“功能对等”的目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不反对译文中偶尔出现押韵,但是如果刻意通篇押韵的话,最后的翻译只能变成一种释意或者改写,而我想要的是真实的翻译和译文读者相似的感受。”③刘翔、朱源:《带中国古代说唱文学走进世界文学舞台——汉学家伊维德访谈录》,《中国翻译》2020年第2 期。

四、伊维德说唱文学之译介效果

获得国外出版商的支持是中国文学顺利“走出国门”的重要条件,说唱文学亦不例外。在此方面,伊维德所译的中国说唱文学就曾获得过许多西方著名学术出版社的青睐,取得了良好的译介效果。以他翻译的《河西宝卷》为例,美国坎布里亚出版社就曾经对其进行过隆重的推介。具体来说,为了助力《河西宝卷》在美国市场的传播,该出版社主动招募期刊编辑、书评人来构建译作的传播网络。详细而言,坎布里亚出版社就成功地招募到白若思(Rostislav Berezkin)、姜士杉(David Johnson)、亚天恩(Katherine Alexander)和凯西·弗里(Kathy Foley)四位学者在《中国演唱文艺》《中国历史学前沿》等较有影响力的刊物上发表书评。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译作在当地的知名度,从而促进了《河西宝卷》在西方国家的传播。另外,伊维德译介的说唱文学在海外的发行还得到了许多西方主流媒体的关注。例如,《星期日泰晤士报》《世界比较文学评论》《亚洲民族》等报纸期刊以及ProQuest 检索图书馆、JSTOR 档案期刊与文学资源中心等多个线上数据库,都曾对伊维德的译作进行过相关专题报道和刊载推介。通过这些推介,伊维德的译作获得了更大的受众群体。

此外,“要考察一部译作的实际接受效果,最为直接的办法就是分析目标语国家读者的留言”①何明星:《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新世纪十年回眸之二》,《中国图书评论》2013 年第2 期。。有鉴于此,笔者查阅了西方读者针对伊维德译作所发表的相关评论,这些评论主要来自美国亚马逊网站、英国亚马逊网站和好读网。结果发现,在所有的评论当中,除了少数人批评译作翻译语言不自然、文本内容晦涩、故事情节拖沓之外,大部分读者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这是我读到的最有趣的书本之一”“书中充满了奇妙的异国风采”“伊维德的译作是了解中国民间故事的必读之书”“对于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人来说,这正是我要寻找的书”“书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最后还需提到的是,“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一批北美名校的图书馆均有收藏伊维德的译作”②姚伟:《陇上珍宝,“卷”入世界——伊维德河西宝卷译介研究》,《民族翻译》2020 年第4 期。,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伊译说唱文学在西方国家的译介效果。

结语

中国说唱文学自传入西方国家之日起,相关的翻译与研究工作就已经开始。但早年流传于西方国家的译本多为诸如木鱼书、歌册等来自闽粤地方的曲种,从而导致当时的欧洲人只对我国南方的曲种较为熟悉。伊维德的译介打破了这种局面,他将更为丰富的曲种系统地介绍到欧洲,使西方读者对中国的说唱文学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也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是相对而言的,即便是在当下,西方汉学界对中国说唱文学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如对中国诗歌、散文以及小说的关注。因此,这一领域亟待更多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参与和关切。

猜你喜欢
宝卷维德译作
清末民国文益书局石印宝卷始末*
what用法大搜索
卢世璧:是院士,也是战士
《香山宝卷》在越南的传播及流变
关于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创新问题的思考
黑猩猩称王之路堪比宫斗剧
南京图书馆藏珍贵宝卷掠影
酒泉宝卷:枯萎的莲花寥落的梵音
俯瞰城市
SOME汉译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