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苏,胡顺鼎
(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社区体育是指由特定社区的居民在社区范围内就近组织和参加,运用社区内的简易体育器材和设施,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项目以达到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等目的的群众体育活动。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镇化逐渐发展,社区内基础环境明显提高,退休职工开始在社区内公共场所及附近公园进行晨跑、散步等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社区体育在中国逐渐兴起。社区体育的产生是城镇化发展的产物。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正处于加速阶段,据社科院颁发的经济蓝皮书指出,2019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突破60 %[1]。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城镇居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社区体育逐渐成为一种促进居民身体健康、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推进基层治理格局繁荣稳定的重要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体育基础供给不足的问题。[2-3]近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发展战略,并将全民健身事业定义为国家长期发展战略,在《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4]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5]中指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供给,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方便群众就近就便健身,要求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社区体育是全民健身的重要阵地,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重要手段,但是社区体育作为新兴事物又面临诸多问题,社区体育供给不足、社区体育供给错位、社区体育管理混乱等问题突出,势必对群众体育的发展和全民健康的目标带来新的挑战。
布拉德福文献离散规律表明:大多数关键文献通常都会集中发表于少数核心期刊上[6]。因此,本研究采用期刊文献高级检索形式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以“社区体育”为检索主题词,检索学科为“体育”,检索文献类型为核心期刊,检索年限为该数据库建立至2019年11月9日,共检索出924篇文献。通过检索得知:社区体育的研究始于1994年,因此,本研究将进行知识图谱分析时的时间设置为1994—2019年。检索文献后,将所有文献以“Refworks”的格式导出,将导出文件以“download_x.txt”命名,以用作文献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1.2.1 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法
运用数学及统计学方法对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文献数量、时序特征及空间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文献的内容特征进行分析,既包括其显性特征,又包含其隐性和潜在的内容[7]。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借助于中国知网内部计量可视化分析模块,对文献发表年度的特征、发文作者的特征、发文机构的特征进行梳理,并将所得数据录入Excel2003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并运用普莱斯定律等理论解释文献的呈现结果。
1.2.2 可视化分析法
CiteSpace是由陈超美教授和大连理工大学WISE实验室联合开发的知识可视化分析软件,因其强大的文献数据分析功能和绘制的精美知识网络图片而受到国内外科研人员的欢迎。本研究借助于CiteSpace V(版本号为5.5.R2-64bit)软件,将导出的文献导入软件完成格式转换,将时间跨度调整为1994—2019年,时间切片(Time Slice)调为1,分别选择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和关键词进行分析,以图表形式直观展示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合作网络和关键词贡献网络,从而分析该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为把握该领域研究方向提供科学依据。
文献的时间分布趋势能够清晰地反映某一研究主题的动态发展过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本研究对中国知网1994—2019年有关社区体育研究的中文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图1)。根据普莱斯文献增长规律,某一领域的文献增长可以分为4个阶段:萌芽阶段(增长率较小)、发展阶段(急剧增长)、成熟阶段(增长率放缓)和饱和阶段(增长率接近于零)[8]。基于此,可以将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发文量趋势总结为3个发展阶段:(1)1994—1999年为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起步发展阶段;(2)2000—2005年为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迅猛发展阶段;(3)2006年至今为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波浪式平稳发展阶段。
图1 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时间序列特征折线图
1994年,我国学者姜志明[9]在《学校在社区体育中的地位》中首次对社区体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社区体育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范围内,由地方政府行政部门牵头,发挥各种社会团体、工矿企业、学校等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开展的区域性体育事业,这种事业是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途径。同时,他呼吁“学校向社会开放,社会向学校开放”的体育社会化理念。1995年,我国首部《体育法》颁布,同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0],提出社区体育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发展社区体育,发挥居民委员会和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做好社区体育工作,之后我国社区体育的研究开始起步。1994—1999年是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起步阶段,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社区体育的概念和发展模式、社区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地位三个方面。2000—2005年是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迅猛发展阶段,在这一段时期,该领域文献的发文平均增长率为38.89 %,尤其2001—2002年度的发文增长率竟然达到了105.26 %,文献分析认为2001年我国申奥成功促进了群众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向前发展。在这一阶段,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主要热点集中于社区体育管理、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发展研究、社区体育设施规划等方面。2006年至今是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波浪式平稳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年冬奥会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起到了引导作用,《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11]、《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4]、《“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5]的颁布均提及社区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地位。这一阶段是我国全面健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关键阶段,而增强全民体质、增进全民健康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所以,在这一阶段,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内容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其研究热点包括城市社区的体育发展现状及解决对策、社区体育的管理机制、全民健身背景下社区体育的发展研究、体育公共服务、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协同发展、和谐社会与社区体育等。
CiteSpace软件能够以发文作者、研究机构和研究国家为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主题的空间分布特征。李杰和陈超美等学者指出,在 1 篇论文中如果同时出现不同的研究国家、科研机构和研究作者,就被认为研究者之间存在合作关系[12]。本研究主要基于CNKI对我国社区体育研究上进行梳理分析,该领域的研究人员集中在中国大陆地区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所以本研究不必对处于宏观层面的国家之间合作关系进行研究,而应主要从发文作者的微观层面和科研机构的中观层面,对我国社区体育的主要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进行分析,以及绘制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共线网络考察研究团队的凝聚力。
2.2.1 微观层面:高产作者及合作共线网络分析
高产作者能够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地带,对某一领域高产作者进行研究,有助于掌握该领域的研究主题、动态和前沿,对于把握研究领域的现状、总结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以及进行前瞻性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自1994年到2019年11月9日,在社区体育研究领域中发文量最多的是王凯珍(12篇)。根据普莱斯定律核心作者计算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高产作者,其计算公式M=0.749×(Nmax)1/2,其中M指该领域高产作者数量,Nmax指发文数量最多的作者的论文数量,经计算得出M=2.595,即在社区体育研究中,发文数量在3篇以上的研究人员称为高产作者,见表1。
表1显示: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高产作者共有28位,其总发文量为118篇,占我国社区体育研究发文量的12.77 %。普莱斯定律认为在某一领域中核心作者的发文数量应该占该领域总发文量的50 %左右,而我国社区体育研究高产作者发文量并未达到1/2理论值,未有作者对社区体育进行深入研究。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该领域高产作者较少且度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偏低,其中王凯珍发文数量最多,其度中心性为0.01,其余作者度中心性皆为0,发文数量较少。在起始年限上,高产作者存在研究起始时间的不等性,90年代开始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有7位,2000—2014年间开始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有16位,近五年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有5位。所以,我国社区体育领域的研究并未形成相对稳定的高产作者群体,随着时间的推移,高产作者的人员数量可能存在较大的调整。针对于高产作者少、度中心性低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建议:应加强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提高度中心性,鼓励年青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对我国社区体育进行长期关注与研究,促进科研人员结构年轻化,进一步提高高产作者的数量。
表1 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高产作者
在CiteSpace V中,选择Author 作为网络节点,选择Top 50 per slice(1994—2019年我国社区体育研究发文量前50名的作者),绘制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作者合作网络图(图2)。其中N=98,表示文献由98名研究人员所著;E=75,表示98名作者之间共发生了75次合作;Density=0.0158,说明作者之间合作关系不紧密。合作图谱中节点代表作者发文数量,节点大小指的是作者发文数量多少,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作者之间存在合作关系,连线粗细代表作者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图2显示:我国社区体育研究领域作者节点较小且相对分散,说明作者之间合作关系尚不密切;王凯珍教授合作网络节点最大,是该领域发文量最多的研究者,同时形成了以王凯珍为核心的规模相对较大的两个研究团队——王凯珍、陈国强、任海、王渡、林洁和王凯珍、李晓天、汪流、向祖兵,两个研究团队贡献了4.33 %的发文量,影响力相对较大;另外,该领域也出现了其他小规模研究团队,例如三人团队的姚继伟、丁秀诗和许文鑫,两人团队的许惠玲和王锋、李建国和沈建华、任保国和宋杰、张伟和祝良、翁锡全和裴立新、唐炎和张加林。以上合作关系并不紧密,更多研究人员倾向于单枪匹马独自攻克难题,建议作者之间应保持相对稳定的研究主题,加强该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对社区体育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
图2 我国社区体育研究高产作者合作网络图
2.2.2 中观层面:高产机构及合作共线网络分析
探讨科研机构的分布特征能够进一步了解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主要力量。本研究首先进行研究机构的合并,例如将“北京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学”合并为“北京体育大学”,之后按照发文量将所有研究机构进行排序,发现我国社区体育研究发文量最多的研究机构是上海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学,均发文56篇。根据普莱斯定律关于高产机构的阐述,M=0.749×(Nmax)1/2=5.605,即在对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机构中,发文量在6篇及以上的机构称为高产机构,见表2。
表2 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高产科研机构
表2显示:我国参与社区体育研究的高产机构共有40个,其发文量为529篇,占总发文量的57.25 %左右。根据普莱斯定律高产机构1/2理论值,得出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高产机构已经达到理论值,目前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科研单位。表中所统计的高产机构中前7名高产机构均为体育学院,且发文比重相对较大,占总发文量的26.30 %左右,是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主力军。
在CiteSpace V中,选择Institution作为网络节点,选择Top 50 per slice(1994—2019年我国社区体育研究发文量前50名的研究机构),对相应阈值进行调节,最终绘制出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图3)。其中N=77,表示文献由77所研究机构所著;E=20,表示77所研究机构之间共发生了20次合作;Density=0.006 8,说明研究机构之间合作关系不紧密。在图3中: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科研机构,节点越大说明研究机构发文量越多;节点之间连线表示机构之间发生合作关系,连线越粗说明机构之间合作越紧密。图中显示: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最大合作网络群体是以首都体育学院为核心,与北京体育大学、滨州学院体育系、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聊城大学体育学院共建的合作网络;其次是合作规模相对较小的5个研究群体,分别是由上海体育学院与广州体育学院组成的合作网络、由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与湖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组成的合作网络、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与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组成的合作网络、由上海大学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组成的合作网络以及由广州体育学院图书馆与中山大学教育学院体育教育系组成的合作网络。另外,在研究机构合作网络中,大量研究机构未形成合作网络,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不同科研机构合作能够实现资源共享,有效提高学术生产能力和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因此,应该进一步增强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尤其是高产科研机构应该发挥引领作用,形成强强联合、资源互通的合作机制,聚焦我国社区体育研究前沿问题,全面、系统地分析我国社区体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整改措施,实现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图3 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机构合作网络图
所谓“研究热点”是随着学科发展的变迁而变迁的一个动态的量,它反映了某一段时间该学科的研究人员对一些特定问题的关注程度。[13-14]研究热点的出现通常表现为某一领域在某一时期大量涌现研究主题相同的文章,而关键词凝聚了文献的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高频关键词进行梳理统计,能够反映某一领域研究的主要热点。在文献计量学中,对于研究热点的梳理与分析通常使用关键词作为重要指标。因此,本研究以出现频次大于10的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表3),并对其梳理,把握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热点。
根据表3可以得知,“社区体育”出现的频次最高,其中心性为1.05,占据绝对的研究核心地位。最近几年研究的主体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1)社区体育与体育管理(2006),主要研究内容为社区体育管理机制和社区体育的管理模式;(2)社区体育与体育公共服务(2009、2011、2012),主要研究内容为体育公共服务的体系构建与评价、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供需问题;(3)英国社区体育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2011),主要研究英国等发达国家对社区体育的治理发展、管理模式;(4)社区体育与农村体育(2008),主要研究新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策略、公共服务体系、体育场地设施等问题。
表3 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高频关键词
在CiteSpace V中,本文借助于Pathfinder 算法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形成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图4)。N=163,说明在924篇文献中共抓取了163个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E=516,说明关键词之间进行了516次共现。关键词聚类显示: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主要集中在社区体育、公共体育服务、社区、全民健身、群众体育、社区体育建设、社区居民、社区体育服务8个领域,说明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社区体育进行不同程度的研究,说明我国社区体育研究呈现多元化的研究趋势,也说明我国社区体育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4 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
根据聚类分析显示,我国社区体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8类:(1)社区体育:主要集中于我国各省市中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发展策略的研究;发达国家社区体育政策研究及其对我国发展社区体育的启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协同发展研究;“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研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社区体育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等。(2)公共体育服务: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西方发达国家公共体育服务政策、发展路径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公共体育服务有效供给、保障制度、公众参与机制、问责制度研究;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3)社区:社区体育组织的涵义、生成与功能定位;社区公共服务管理研究;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职能研究。(4)全民健身:全民健身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研究;和谐社会构建社区体育文化研究;全民健身背景下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社会责任研究。(5)群众体育:社区群众体育组织的相关研究;社区体育管理研究;群众体育公共服务的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研究;北京奥运会对群众体育发展的影响;(6)社区体育建设:社区体育指导员的现状分析、培养模式、专业能力评价研究;社区—社会体育组织—社区体育指导员的联动运行机制研究;新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现状、体育组织文化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供给、规划问题研究;(7)社区居民: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现状与健康行为调查;城市社区军民体育锻炼需求研究。(8)社区体育服务: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社区体育场地实施布局优化问题;高校与社区体育服务融合发展研究;社区体育服务改革问题。
借助于关键词突发性检测,可以对我国社区体育研究在某一时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进行分析,以把握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整体趋势。“Bursts”是指某一领域的关键词在相应的时间内被采用的次数呈现迅速增加的状态。由图5可知:我国社区体育研究共出现21个突发性关键词,代表了该领域在不同时期的研究前沿和研究趋势。本研究结合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时间序列特征对其进行分析,第一阶段是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起步发展阶段(1994—1999年),主要研究热点集中于全民健身和社区体育;第二阶段为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迅猛发展阶段(2000—2005年),主要研究热点集中于社区、发展、体育、城市、现状、大众体育及和谐社会;第三阶段为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波浪式平稳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主要研究热点集中于特点、学校体育、对策、体育公共服务、英国经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启示、体育政策、公共服务、体育管理、公共体育服务、日本经区体育。其中,目前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热点集中于体育公共服务和公共体育服务,Bursts突发年限分别为2011—2019年和2012—2019年。
图5 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关键词突发性检测图
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研究植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根植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中,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引起众多学者对此加以研究。社区体育作为一种促进身心健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健康中国”的实施中起到关键作用,对该领域的相关研究也呈现飞速增长模式。为了厘清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发展脉络,本研究采用CiteSpace V软件对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研究热点趋势进行分析,得出:(1)我国社区体育研究起始于1994年,研究至今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起步发展阶段(1994—1999年),主要研究热点集中于全民健身和社区体育;迅猛发展阶段(2000—2005年),主要研究热点集中于社区、发展、体育、城市、现状、大众体育及和谐社会;波浪式平稳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主要研究热点集中于特点、学校体育、对策、体育公共服务、英国、公共服务体系、启示、体育政策、公共服务、体育管理、公共体育服务、日本。其中,目前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热点集中于体育公共服务和公共体育服务,Bursts突发年限分别为2011—2019年和2012—2019年。(2)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高产作者共有28位,其总发文量未达到普莱斯定律1/2理论值,作者之间合作关系尚不密切,主要形成以王凯珍学者为核心的规模相对较大的两个研究团队:王凯珍、陈国强、任海、王渡、林洁和王凯珍、李晓天、汪流、向祖兵;另外,其他小规模研究团队,例如三人团队的姚继伟、丁秀诗和许文鑫,两人团队的许惠玲和王锋、李建国和沈建华、任保国和宋杰、张伟和祝良、翁锡全和裴立新、唐炎和张加林的合作关系并不紧密,更多研究人员倾向于单枪匹马独自攻克难题。(3)我国参与社区体育研究的高产机构有40个,其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57.25 %左右,达到普莱斯定律1/2理论值,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科研单位;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最大合作网络群体是以首都体育学院为核心,与北京体育大学、滨州学院体育系、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聊城大学体育学院共建的合作网络;其次是合作规模相对较小的5个研究群体,分别是由上海体育学院与广州体育学院组成的合作网络、由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与湖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组成的合作网络、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与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组成的合作网络、由上海大学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组成的合作网络以及由广州体育学院图书馆与中山大学教育学院体育教育系组成的合作网络。另外,在研究机构合作网络中,大量研究机构未形成合作网络,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4)关键词聚类显示:我国社区体育研究的主要集中在社区体育、公共体育服务、社区、全民健身、群众体育、社区体育建设、社区居民、社区体育服务8个领域。而最近几年研究的主体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社区体育与体育管理(2006);社区体育与农村体育(2008);社区体育与体育公共服务(2009、2011、2012);西方发达国家社区体育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