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与参与:体育文化“双向通道”的实证研究

2021-02-28 02:55王石峰许惠玲
体育科学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双向问卷群体

王石峰,许惠玲

(1.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珠海 519041;2.广州体育学院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500)

体育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文化形态,具有特殊的社会价值与文化内涵,集政治凝聚力、教育生命力、经济创造力、文化传播力、社会影响力于一体,已不单是一种运动概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成为一种价值理念,一种精神信仰[1]。从大文化的视角,体育与文化本是一脉同源,互为相通,相互交融。从广义上说,体育是社会多元文化中的庞大体系之一,包含了体育内在多种意识形态和外在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高度统一。体育与文化本身就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互通的脉络,共融嵌和的关系。[2]例如何稀翎(2013)撰写的《广州体育社团新体育——文化现象共融互动的特征分析》一文,详细阐述了体育社团新体育-文化现象共融互动的六项特征,提出了体育与文化共融互动的“双向通道”从雏形向茁壮成长发展等三项结论。本研究重点着眼于体育与文化相互沟通的“双向通道”内涵,基于广东省九市的调查数据,以文化学、社会认知理论为理论基础,用一种新的视角来诠释体育文化“双向通道”的理念,并对不同的职业群体对新理论的理念认知及实践路径选择是否能有效融合进行实证剖析,得出体育认知与行为融合的影响因素。

1 体育文化“双向通道”的内涵

本研究认为体育文化双向通道是指体育和文化互为直通的多项“双向通道”:理念认知上的沟通、认知方式上的通用、大文化中相关部分的共融、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共享、人才的互相交流、组织机构的协调配合等等。[3]它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够促进双向“通道”加速成长:亚运文化为新体育文化共融“通道”提供底蕴、繁荣的经济盛况为“通道”提供活力、职业化的体育竞赛为“通道”提供平台、新媒体的传播为“通道”提供载体、全民健身实践为“通道”提供路径、可视化的大数据为“通道”提供关联。如体医结合是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体现、2011年深圳大运会是现代竞技体育文化与岭南文化共融互动的高度印证,新体育文化-体育社团共融为“通道”增添新的活力等。

2 有关“社会认知理论”的观点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在指导人的行为的过程中,自我效能和社会过程是相互作用的,它已在教育成就、健康行为、组织管理、情感反应的研究中得到广泛证实,并力图解释兴趣的形成、职业选择活动及表现的全过程[4]。该理论主要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它在内容上包含了三个不同层次:其一,关于人自身的认知;其二,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双边关系的认知;其三,关于社团内部及社团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的认知,总括为人的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化过程、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认知为基础的[5]。在大文化中的体育领域中,人们参与的各种体育实践或教育活动都可看作是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所做出的行为裁决结果,以及通过自我效能来达到预期目标效果的表现过程。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以体育文化“双向通道”理念认同与实践参与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覆盖粤东、粤南、粤西、粤北、粤中(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湛江、潮州、江门、肇庆)九市的不同职业群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6](简称《大典》)的分类方法及结合本研究内容的实际需要,将受试对象的职业群体划分为七类,并对其进行标注:国家机关、党群、企事业人员(x1),专业技术人员(x2),商业服务业人员(x3),农林牧鱼水利生产人员(x4),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x5),学生群体(x6)和其他人员(x7),同时对体育文化“双向通道”理念认同与实践参与条目进行相应的标注(表1)。

表1 体育文化“双向通道”理念认同与实践参与各条目编码一览表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通过检索“体育文化”“双向通道”等关键词得知,与其相关的文献颇为丰富,而检索“双向通道”关键词为体育学科来源时,与其相关的文献较少,仅有几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在InterScience、IEEE、Springer等外文资源库查阅有关体育文化“双向通道”的文献数量甚少。

3.2.2 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运用SPSS20.0版本的统计软件和EXCLE表格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便对问卷内容进行描述性统计等相关统计学处理。

3.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要求,参考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结合国内社会体育学相关专家的建议,根据不同的职业群体,设置了富裕地区体育文化“双向通道”研究问卷表。在广东省九市中,通过送发问卷,网络问卷和邮寄问卷三种方式共发放问卷2 400份,共回收2 218份,回收率达92.4 %,其中有效问卷2 017份,有效率为90.9 %。各市有效问卷的具体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从问卷的区域发放来看,广州、珠海、佛山、肇庆、深圳五市的问卷数量较多,但总体能客观、真实地反映研究的实质内容。

表2 富裕地区体育文化“双向通道”研究问卷表发放情况 n=2 017

3.2.3.1 问卷表的信度检验

问卷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采用克伦巴赫提出的α系数计算方法,结果得出α值为0.741,标准化α=0.752,由此表明,问卷表具有较好的同质性。

3.2.3.2 问卷表的效度检验

对问卷表的13道选项进行KM0(Kaiser-Meyer-Olkin)检验,用于比较量变间简单关系和偏相关系数。结果计算出KMO=0.807,同时,经Bartlett球型检验结果为:Chi-square=5.171E3,其显著性水平P值=0.000,表明问卷表具有较好的效度。

4 结果与分析

4.1 被试者的基本背景信息

调查者的基本背景信息包括性别、学历、年龄及职业分类(表3、图1、表4)。在性别上,男性1 087人,女性930人,分别占总体的53.9 %、46.1 %,比例分布较为均匀;在学历结构上,呈现“两头少、中间多”的特点,有本科教育经历的人数占比67.1 %;在年龄上,由图2可知,年龄段在18—28岁之间的人数最多,多达932人,占总体的46.2 %,其次是年龄段在29—39岁之间的人数,有558人,占总体的26.7 %,说明受试对象的总体年龄趋于年轻化,以中青年人为主;在职业分类上,受试者群体较多的是学生,有600人,其次是国家机关、党群、企事业人员,有466人,其他职业分布群体人数分布较为均匀。

图1 调查者年龄段分布情况

表3 调查者的性别、学历信息 n=2 017

表4 调查者的不同职业人群情况 n=2 017

4.2 体育文化“双向通道”理念(认知方式)上的互通研究

体育认知是一种自身认知,是主体“人”根据自我需求通过体育对身体的改造过程。[7]从体育的表现形式来看,体育是须借助于身体来展开练习的一种运动行为,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练习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教育过程和文化实践活动,同时也可看作是一种运动符号化的互动,载荷着某种信息的体育行为方式,属于文化范畴。体育文化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特殊文化,它由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所得,具有超个人性,其在内涵上与体育一脉同源,它们相互嵌合,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新时代,体育文化呈现出民族化、多元化、全球化等发展趋势[8]。本研究从多重维度的视角对新理念有一个全新的认知基础上,通过区域性的问卷调研,在体育文化“双向通道”理念上,设立赞成、中立、不同意三个不同选项的态度层次,对不同职业群体展开认知方式分析(表5)。

表5 不同职业人群对体育文化“双向通道”理念认知的态度 n=2017 %

通过对表5数据的计算,发现七大职业人群对体育文化“双向通道”理念的平均赞成率、中立率、反对率分别为80.2 %、18.0 %、1.8 %。

(1)体育文化“双向通道”理念认知内涵选项赞成率排序:a1(89.4 %)>a2(80.9 %)>a4(78.2 %)>a5(78.1 %)>a3(77.4 %)>a6(77.2 %)。不同职业群体对体育与文化内涵上的一脉同源、相互嵌合,体育与文化活动内容上的多样化、多元化的理念的赞成率较高,超过平均赞成率。而对体育与文化信息上的有效传播、及时共享和体育与文化经济效益上的相互拉动、互利共赢的理念的赞成率低于平均值。

(2)赞成率从高到低的职业群体依次排序:x1(86.9 %)>x6(84.1 %)>x2(81.0 %)>x3(78.7 %)>x7(78.5 %)>x5(78.3 %)>x4(73.9 %)。赞成率最高为国家机关、党群、企事业人员,其次是学生群体,然后是专业技术人员。

(3)其他方面:中立率和不同意率最高的是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

上述表明,从总体上看,对体育文化“双向通道”理念认知程度普遍较高,不同职业群体之间对新内涵的赞成态度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居民的体育文化素养不断提升。随着社会变迁,人们对体育文化内涵的理解维度、表现形式、价值与功能从感性认识渐进到理性认识,意味着体育生活化观念和大健康观已经初步形成。

4.3 体育文化“双向通道”实践(路径方式)上的互通研究

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体育行为产生与发展中的心理活动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兴趣、能力、性格、气质)。体育观念认识是社会认知理论的心理过程,是对某种体育行为的基本态度和观点,而体育行为则是“个人或群体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在动机的策动下,有目的地采用体育方法手段实现体育目的的活动”[9],它是体育意识的外在行为表现过程。通过内容设计,表6显示了不同职业群体在体育文化“双向通道”实践路径行为方式的选择。

表6 不同职业人群对体育文化“双向通道”实践路径的行为方式 n=2 017 %

据表6显示,七大职业群体在体育文化“双向通道”实践路径的行为参与程度上,总体参与率较低,在经常选项上,平均率仅为29.7 %。

(1)体育文化“双向通道”实践参与路径选择排序:b1(53.9 %)>b7(34.1 %)>b3(31.3 %)>b2(30.5 %)>b5(24.4 %)>b6(18.5 %)>b4(15.6 %)。其中,对通过电视直播、录播等传统方式收看的路径方式选择率最高,达53.9 %;其次,是通过与亲人、同事、朋友和其他人日常探讨等,占比34.1 %,对阅读体育刊物,参加体育研讨会、学术会议等路径方式选择率最低,仅为15.6 %。

(2)经常性参与实践路径从高到低的职业群体依次排序:x1(39.5 %)>x6(35.5 %)>x2(34.3 %)>x3(31.0 %)>x7(25.2 %)>x5(24.8 %)>x4(18.0 %)。国家机关、党群、企事业人员(x1),学生群体(x6)和专业技术人员(x2)分列前三位。

(3)其他实践参与路径方面:在“偶尔”选项上,平均率为30.0 %,通过各大体育门户网站等网络新媒体自主选择观看的路径方式占比较高,为39.6 %;在“很少”选项上,平均率为23.0 %,阅读体育刊物,参加体育研讨会、学术会议等路径方式选择率最多,达34.5 %;在“几乎不”选项上,平均率为17.0 %,参与行业内协会(体育、文化社团)举行的活动的路径方式选择率最高,达26.7 %。

上述结果可得,不同职业群体在体育文化“双向通道”实践路径的行为参与程度普遍不高,且具有差异性。通过电视直播、录播等传统方式收看的路径方式选择率最高,而阅读体育刊物,参加体育研讨会、学术会议和参与行业内协会(体育、文化社团)举行的活动两条路径的选择率较低。在职业群体上,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和其他人员参与的体育实践行为程度较低。

(4)与体育文化“双向通道”理念认知对比:据图2综合对比可知,不同职业群体在对体育文化“双向通道”内涵选项上未完全融合,且融合差较大(理念认知赞成率与经常性参与率之间的差)。理念认知平均赞成率80.2 %明显高于实践平均参与率30.0 %。在职业群体分布上,群体内部对于新理念内涵的认知赞成率在73.9 %~86.9 %之间,而经常性参与率仅在15.6 %~53.9 %,不同职业群体对新理念的认知赞成率远远高于经常参与率。

图2 体育文化“双向通道”综合对比图

4.4 职业群体间“认知程度高、实践参与低”的现象分析

从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相互作用的关系来看,体育意识可以促使体育行为的发生,反之,体育行为也能增强体育意识的进一步内化。[10]然而,通过上述综合对比可知,不同职业群体对体育文化“双向通道”理念认知未能有效促进其体育实践行为的发生,反而出现“认知程度高、实践参与低”的现象,即体育内隐心理态度取向与外显行为结果两者难以协同一致,体育认知与行为的融合产生偏离现象。从社会分层理论的视角,通过不同职业群体间与群体内的身份特征以及体育分层参与特点,分析影响体育文化“双向通道”理念认知与实践参与之间融合的社会因素。

4.4.1 社会分层视野下的微观因素

从微观层面来看,认同和参与率与人们的社会地位、空闲时间、工作性质、经济收入、生活环境、教育背景、风俗习惯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而且不同的职业群体在体育认知观念和行为选择取向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1)国家机关、党群、企事业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群体。在国家机关、党群、企事业人员群体中,其理念赞成率是86.9 %,经常参与率是39.5 %,融合差为47.4 %;专业技术人员群体理念赞成率是81.0 %,经常参与率是34.3 %,融合差也高达46.7 %。从两群体的职业特征来看,都具有明确的社会身份,学历层次较高,工作内容偏向脑力劳动,经济收入稳定,闲暇时间相对充足,因而缺乏体育场地设施成为限制体育认知与行为融合的主要因素。

(2)商业服务业人员、农林牧鱼水利生产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此三大群体对体育文化“双向通道”理念赞成率与经常参与率的融合差分别是47.7 %、55.9 %、53.5 %,尤其是从事农林牧鱼水利生产的职业群体,融合差超过55 %,排在所有职业群体的首位。商业服务业人员、农林牧鱼水利生产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的群体特征是学历层次较低,工作内容偏向体力劳动,经济收入欠稳定,闲暇时间相对较少,生活圈子较为单一,但是群体成员对体育文化“双向通道”普遍持赞成态度,经济收入因素是体育认知与行为融合的主要障碍。

(3)学生群体。学生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属于消费者,是一种特殊的体育参与群体,理念赞成率为84.1 %,经常参与率为35.5 %,其融合差达48.6 %。大学生群体学习与生活圈较为固定,主要集中在校园之中,环境优美,教育层次较高,时间相对充裕,体育组织和场地设施完善。因此,大学生群体参与锻炼的运动习惯是影响体育认知与行为融合的主要内因。

4.4.2 社会分层视野下的宏观因素

在当前城乡“二元结构”的宏观社会结构背景下,本研究认为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是综合、复杂的,其主要社会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1)传统儒家思想的根植。传统儒家思想根植于现代人的脑海。《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随着社会变迁,“有家先有房”的观念表现愈加突出,然而当前高房价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产生活,间接制约了体育消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各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截止到2016年底,居民房贷余额达到28亿元左右,占家庭负债总额的75 %,成为家庭经济主要的负债源[11]。房价过快增长在客观上会限制人们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消费能力,尤其是对中低阶层“80或90后”群体影响较大,“房奴”一词成为新时代青年群体的代名词,为还银行的巨额贷款,生活压力巨大,无暇顾及休闲体育运动。

(2)体育分层消费凸显。国内物价上涨对普通工薪阶层、城乡低收入群体带来不同程度的生活压力。近三年基尼指数逐年增加,由2015年的0.462升至2017年的0.467,说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在进一步增大,体育消费呈现出一种“分极”态势,高收入群体消费宽松,而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趋紧。休闲体育作为市场经济下的衍生品,需要满足自由时间、活动方式与空间、精神状态、经济能力等要素,但是随着现代家庭负荷压力的增加,人们除了必要的生活开支外,难有多余的可支配收入来参与各种体育消费。

(3)国内人口结构失衡。人口结构失衡引起体育消费行为趋向理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7.9 %,其中,65岁及以上占比达到11.9 %,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且呈现加速态势。[11]与此同时,我国自2013年以来结婚率与出生率连创新低,2018年结婚率仅为7.2 %,出生率也只有10.94 %。国内人口结构失衡将会造成各级劳动技术型人才资源短缺,引起劳动力市场紧缩,尤其是A级劳动力,到2030年我国将会出现670万的人才缺口。面对现代社会“8+1”的居家养老模式,加上二胎政策的开放,社会可能会出现“8+2或3”的家庭结构模式,人口在增加,收入却匹配不上,家庭经济负担迫使人们对体育消费行为表现得更为理性和实际。

5 结论

(1)职业群体对体育文化“双向通道”理念认知程度普遍较高,且不同职业群体之间没有差异性,说明居民体育素养观念在进一步提高。

(2)不同职业群体对体育文化“双向通道”实践路径行为的参与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国家机关、党群、企事业人员参与的体育实践行为频度最高,而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和其他人员参与的体育实践行为频度最低。

(3)不同职业群体在体育文化“双向通道”理念认知与实践行为的融合度具有差异性。除了国家机关、党群、企事业人员的融合度稍高外,其他职业群体的融合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总体融合度较低。

猜你喜欢
双向问卷群体
双向度的成长与自我实现
降低寄递成本需双向发力
用“双向宫排除法”解四宫数独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完善刑事证据双向开示制度的思考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不容忽视的校园“小群体”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