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江银
学校管理,一千个校长,就有一千种管法。有当维持会长型的、有当甩手掌柜型的、有当专家型的、更有当教育家型的等等。我是一个责任心较强,但文化理论有所欠缺的校长,所以,学校管理还未成型,更未成“家”。学校管理,到底管哪些呢?我作为一名农村寄宿制小学6年“校龄”的校长。下面,我将从学校概况、文化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四个方面浅谈我的一些粗浅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学校概况
盘信镇第二完小是贯彻县委政府及教育局关于全县教育布局调整精神,并结合盘信镇的教育实际,于2014年9月组建的一所全过程管理的农村寄宿制小学。当时的生源全部来自盘信镇各村小四至六年级的学生,共计870人;教师也是由原镇中留下一部分和全镇各村小遴选进来一部分共同组合的,共计70人。2015年8月,我由中心校调整到二小担任校长职务,负责管理这所学校。这一年学生数锐减到720人,主要原因是毕业生数多,招收各村小的四年级学生数少。招生数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长舍不得把四年级的学生送到我校住校,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家长还不相信我们学校的办学质量。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农村家长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向往,很多家长或租房或租车,纷纷把孩子往外面送,导致各村小的学生锐减,生源的减少让我校也从2014年的800多人减少到2018年的500多人,照此速度,要不了几年,我校将面临关门的境地。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2018年8月,我集中行政人员,共同商议,大家一致同意,面向周边招收自己的一年级学生。为此,我挨了局领导的批评,并向领导作了保证——不出安全责任事故,才允许我校招收一年级。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后,在此后的两年,我校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小。目前我校在校生766人,一至三年级原则上采用走读的方式,四至六年级则沿用原来的全寄宿模式。
二、文化管理
六年的管理、六年的沉淀,虽然走过弯路、经历挫折,但还是形成了一定层次的文化,具体如下:
(一)显性文化。
1.墙面文化: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风一训是一所学校应当具备的三大墙面文化。教育方针解决了学校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的问题;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共同构成了一个密可不分的有机整体,给学校的办学指明了方向;三风一训呈现的是切合当地实际的,是学校师生共同遵守和追求的文化。就我校来说,校训为:求实、创新、仁爱、自强;校风为:民主、和谐、至善、尚德;教风为:严谨、敬业、进取、奉献;学风为:达礼、乐学、多思、感恩。这些,我们有些做到了,但有些还在努力中。此外,我们校门的文化主要在苗家鼓韵的框架下呈现的是安全主题元素、四有三者好老师、教育方针等,其目的是为了倡导全社会都重视安全和尊师重教;学校操场的围墙上则以“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一日作息常规、国学经典等为主要内容进行呈现;操场的石凳侧面则时刻告诫全体师生:“每天锻煉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综合楼呈现给我们的是“校园是我家,爱护你我Ta的家文化;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学校荣辱观;学习是我们的本职、微笑是我们的语言、文明是我们的信念的个人修养观”;教师廉租房映入眼帘的是“问题比答案更重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信任比帮助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梦想文化理念和最新版的教育方针;教学楼则展现的是核心价值观和三风一训,以便让师生共同遵守和践行;廊道文化主要展示师生自己创作的才艺文化;女生宿舍体现的是“迎着晨曦思一思,今天我该做些什么;看着夕阳想一想,今天我收获了什么”的多思学风;男生宿舍则体现“学会自理,照顾自己;学会相处,帮助同学;学会感恩,尊敬师长”的互帮互助的感恩文化;学生食堂让师生遵守的是“到食堂感党恩实施营养午餐,进餐厅补能量莫忘光盘行动”。
2.制度文化:六年来,全体中层干部和我一起努力,我们先制定出台了《盘信镇第二完小奖励性绩效工资、效能奖金量化考核实施方案》,同时配套出台了《盘信镇第二完小教职工考勤管理制度》、《盘信镇第二完小教职工岗位工作量核算办法》和《盘信镇第二完小毕业班奖惩方案》;紧接着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我们出台了《盘信镇第二完小岗位安全工作职责》,进一步明确了我校每一个教职工的安全工作责任;之后结合我校实际出台了《盘信镇第二完小章程》,作为学校办学的最高准则。近年来,我们不断地修订绩效方案,使之日趋完善,同时还出台了《盘信镇第二完小师德师风工作制度》、《盘信镇第二完小职称评聘量化考核实施方案》、《盘信镇第二完小“五项管理”实施方案》、《盘信镇第二完小“双减”及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等等,从而进一步地丰富我校的制度文化。下一步,我将根据现行政策整合、完善包括学校的、教师的、学生的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本校健康发展的制度汇编。
(二)内涵文化
1.就办学理念来说:在村小任教以及在村小任职,都不能和在乡镇相提并论,在村小的时候,学生少,教师也少,什么活动也开展不起来,一天只知道上课、下课,语文数学两门学科轮流转,教师、班主任、校长几乎没什么区别。所以,在2004年当村小校长的那段岁月里,除了完成教辅站安排的各项工作外,就是埋头上下课了。在之后进入教辅站和中心校工作后,也是把精力放在了处理各种业务报表上,很少沉下心来研究学校的办学方向及办学目标、办学特色等等。2015年8月被动接管盘信二小后,说实在,我内心也是忐忑不安的。刚刚组建1年的盘信二小,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还没完全磨合,再加上我这个门外汉的校长。管理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在工作上几乎是被动的,上级安排什么,就做什么;未安排到的,几乎也就不做了,管理模式和在村小时相差不大,主要体现在随意性和临时性上,工作没有系统的规划,有点“哪里黑就哪里息”的感觉,况且在管理上,也更多的体现在人性上,导致很多制度形同虚设或朝令夕改。经历了近3年的反复磨合和相互适应。我才静下心中那颗浮躁的心,慢慢沉淀出学校的办学理念——“把孩子放在心上,把校园当成家园”。因为作为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源基本上是农村的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留下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这些老人,一是基本上没用智能机,二是年龄普遍偏大,行动不便。家校沟通、互动难度较大。学生住校期间有个三病两痛的,责任基本落在了我们老师的身上。再者,我校校门出口,就是铜松二级路,车速快,流量大,对学生的上、放学路上形成了一个重大的交通安全隐患。所以,“把孩子放在心上”也就应运而生了,我们不仅要求家长在上、放学时间段务必来校接送孩子,而且也要求我们老师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一样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有温度。“把校园当成家园”也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体现:一方面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载体、人文关怀,让学生住在学校有住在家里的感觉。比如,老师们充分利用晚自习时间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吃饭时老师们也尽可能的陪在学生身边,师生一起供餐,就像家中一样;周末学生返校时,班主任的第一要务就是对学生问寒问暖,给学生管理财物,然后才去检查、指导学生的作业等;平时的课余时间,则对学生进行谈心谈话,尽量地做到学生的良师益友。另一方面是要求老师把家搬进校园里,特别是四至六年级的老师,只有住进学校,才能很好的处理学生的突发状况。比如,晚上学生就寝时感冒发烧,每当这时候,我们老师是又当爹来又当妈的,不仅要带去镇上送医买药(有时还要送到县城去),而且还要护送到家。每当这时,我们老师晚上十一、二点不得入睡,有时还要熬到半夜,才能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因此,“把孩子放在心上,把校园当成家园”就顺势而成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不仅家长要参与,而且师生也要践行。
2.就学校目标规划来讲:自2014年9月组建学校以来,我们学校的发展规划就是办成全县示范性的农村寄宿制小学。然而在办学后的第二年,我们就面临诸多问题: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学水平的提高、家长的认可、社会的偏见以及镇中心点——一所老牌的在县东部片区都很有影响力的民族完小的招生压力等等,使我们的办学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好。在之后的两年里,镇各村小生源的枯竭,加剧了我们办学的难度。生源一度从800多人锐减到500多人,经过再三考量之后,我们决定招收自己的起始年级学生,并实行非寄宿制,一直延续到三年级,四至六年级则继续保持全寄宿的管理模式。近几年来,我们可以说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所幸,通過全体老师上下同心,共同践行“把孩子放在心上,把校园当成家园”的办学理念,渐渐地赢得了家长的认可,社会的肯定。我们终于站稳了脚跟,学生数也终于触底反弹,慢慢地回升到766人。现在我们的办学目标就是把学校办成让学生成长,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农村寄宿制小学。
三、教师管理
关于教师的管理,我着重从以下五方面做文章:
(一)做好自己。在工作落实中,我坚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我不喜欢在老师面前说大话,乱许诺。凡事从我先来,我能做的,我才会要求老师们去做;很多工作,我也尽可能的换位思考,我可以落实的,我才安排老师们去落实。在工作时间上,我力争做好全校师生的陪伴,早上晨读开始时,我到各班走廊上走走,不是为了监督老师们的到岗到位,而是为了告诉老师们,我是和大家一起努力的;晚上自习课开始时,我办公室的灯总是亮着的,其目的也是为了让老师们知道,校长一直在学校陪着大家;平时,我办公室的门基本上是开着的,老师们有事总是可以到办公室找到我,学校突发各种应急处置事件,我也总能在第一时间进行现场处理。做一个踏踏实实的以校为家的人,希望以此影响大家、带动大家。
(二)用好中层干部。
中层干部是学校工作得以正常运转的骨干力量。在干部队伍的提拔任用上,我始终坚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通过这几年的微调轮换,我自认为我的这个中层干部队伍是高效运转的,比如总务处的后勤工作是井井有条的,最明显的就是食堂管理的质量,和以前比完全上升了一个台阶;工会主席的无私付出,很好的把教师的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办公室的跨界工作以及默默付出不仅协调好各处室的工作,更是解决了老师们教育教学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后顾之忧;分管副校长、分管副书记的主动作为,让学校的很多工作不必我这个校长转弯安排,就直接布置落实下去了,这让我的工作轻松了不少。
(三)选拔好班主任。
一所学校,可以一日没有校长,但却不能一日没有班主任。班主任,可以说是学校工作得以正常运转的中坚力量。在选拔班主任的人选上,我把教师责任心的强弱作为聘用与否的先决条件,此外我还充分尊重分管领导的意见。行,就上;不行,就下。因为我们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身兼双重身份:上课时间,是班主任老师;课余时间,则更多的是“父母”的身份。我们很多的班主任老师,自备药物,学生有任何不适,都能及时嘘寒问暖,喂药送医,如遇紧急情况,哪怕深夜赶到县城医院也在所不辞。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心,是不可能胜任班主任工作的。
结语:
六年的管理,六年的感悟,让我明白:教育不是校长一个人就能做好的,需要全体教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家同心协力,每一块工作都有人干,主动担。作为校长,我能做的就是陪伴,参与到教师中来,参与到学生中去。六年来,学校大部分的维护维修有我的身影;每一项教学教研活动我我也不会缺席;每一天的课间操、跑操,我也会变成班级学生队伍中的一员。每天忙碌而充实,累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