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军 王婧
【摘要】在21世纪的时代背景下,培育具备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是这一时期的需要。为了赶上时代的步伐并且在国家间的竞争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国家将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新课改的重要目标。在中学各科的教学中,地理是一门综合型学科,应利用学科专业的特点,培育起学生的创新意识。然而,现阶段的地理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依然达不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为了研究更好地培育学生在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思维,本文通过分析在实际的地理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探索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关键词】地理教学;创新思维;思维培养
创新有利于民族的不断进步和国家的蓬勃发展。要使同学们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获得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为优秀的创新人才,创新教育的开展是必然的。此外,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最重要的是理解地理事物的本质以及内部规律。然而,许多人对地理教学活动的了解就是它能使学生学习到一些地理基础知识,这对于地理教学的理解是不正确的。在地理课堂上,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简单的教材内容,更应该让学生认识与理解这些事物间的联系。因此,对学生创新教育的开展是必然的。创新教育能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激发学生探索与思考的潜力,进而促进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理解。中学生的好奇心十分强烈,会对许多东西充满好奇;并且中学生身心还处于发展阶段,个人观念较强,喜欢发表个人的见解。中学生的这些特征会是他们隐藏着的创造性。教师应当将其作为培育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充分开发与利用学生的这些特性,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研究背景
1.1选题的背景
创新是时代的需要、民族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创新也是个人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这样一个时代当口上,中国要赶上时代的步伐并且要在国家间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就需要进行教育的改革,为中国培育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我国实行了多次课程改革,03年的课程改革使得学者和高级教师都参与了进来,他们从多方面对教学进行了反思。但是由于教学设备、教师素质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一些老师因为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了新内容之后不能使新旧内容更好的结合起来。因此,有的教师放弃了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因循守旧;而有的教师则是形式主义,并未真正将创新教育落实下去。从前学生都是接受式学习,并且老师的“教”也是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然而,在这次改革之后,老师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自己思考并解决问题,专家则是关注教学氛围以及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现今,中国又实施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并且创新教育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尽管改革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但是我国的传统教育影响深远,已“讲授法”为主的课堂教学依然如此。怎样将创新教育贯彻到具体的教学中依然是目前正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此外,在各门学科中,地理学兼顾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门综合型学科。地理学科比其他学科更具备培育学生的创新性的优势。那么,地理学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培育起学生的创新思维。
1.2国内外对创新思维研究的情况
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各个国家都进行了创新教育的研究与探索。早在1970年,学者阿普尔与布迪厄等人就倡导教育要培养学生改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21世纪,许多国家都开始关注如何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在2011年,俄罗斯出台了一项关于创新思维培养的战略,该战略强调教育应该改变以往的标准,以培养创新人才为重点。此外,日本、法国、英国等国家也进行了相关的改革,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做准备。
中国于1980年,在钱学森的指导下,创新性思维教育也拉开了帷幕。在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创新教育的研究工作就开始了。90年代初,中国组建了一个研究各学段创新教育的机构[1]。21世纪初,东北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为创新教育提出了一套可行方案。2001年,中央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就要通过培养学生研究和应对问题的能力来实现[2]。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行政部门为中學生新增了一门课。然而,这门课再好,都不能改变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教育模式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的影响。另外,创新教育要真正落实下去,就应在中学的各门学科中全面贯彻。
2创新思维的概述
2.1创新思维的概念
创新思维是在现有观念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新想法、新思路的思维过程,并且它是发散思维、集中思维、批判思维等的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
2.2创新思维的特点
创新思维是基于一般思维基础上的思维超越,创新思维具有独特性、灵活性、综合性的特点。独特性,不依赖于固有的思维模式,能另辟新径,提出个体独特的见解;灵活性,能够灵活变通,不刻板的思考问题,不拘泥于一种思维方式,不受传统单一思维的限制,思维较为灵活多变;综合性,从已有的条件中分析思考问题,并在理解各个条件的基础上归纳问题的答案,实现思维的综合。综合思维重在把握各个条件、各个部分的本质联系,从而实现思维上的综合。
2.3创新思维培养的理论基础
2.3.1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在成人的帮助下,自身学习所能达到的水平[3]。上述儿童存在的两种发展水平中间的区域,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这一理论与素质教育提出的要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相符合。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一些相较于学生有一定难度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基于维果斯基理论基础上的“支架式”教学,即在教学中教师将难懂的问题加以分解,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的建构知识[4]。今天素质教育倡导的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师引导作用的理念,是“支架式”教学的重要体现,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依据。
2.3.2创造学理论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开创性的思维方式,它可以揭示事物之间的本质和内在关系,并且经过创造之后能产生一种新的思维成果,为人类带来一定的价值。人类对于创造力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并且也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吉尔福特根据研究发现发散思维比收敛思维更有利于培育人的创造能力[5]。自知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研究开始,学者们对于创造力的研究就从未停止过。尤其是在1980年期间,基于以前的研究基础,学者们从大量的研究中得出了新观点、新认识,比如,关于创造力的不同理论模型、创造力的思维研究等,学者们的研究结论为创新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4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必要条件
2.4.1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良好的教学氛围
有研究表明,在地理教学中,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更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这样的地理教学氛围中,学生更容易发表自己的意见与想法。学生在和谐、平等的地理教学氛围中能够发挥自身学习的主体性作用,进而能够主动的思考和探究。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感受到师生平等,甚至能像朋友一样与老师交流、探讨、合作学习。因此,地理教学中要落实素质教育,培育初中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教学气氛。
2.4.2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创设问题情境
素质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地理教学中要贯彻素质教育提出的新理念,实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首先需要建立在学生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之上,进而才能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地思考和探究,在此基础上,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思维才可能出现。因此,在教学中创建问题情境就显示出它的必要性。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提供相应的地理背景资料,展示地理事物的动态过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能在问题情境中积极的探索、思考。地理的许多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通过设置与实际生活想关联的地理问题,贴合实际,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探索;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难易相当的问题情景,适应学生的学习水平。
2.5地理学對于培养创新思维的优势
地理涉及面较广,既有自然方面的知识,又有人文方面的知识,并且许多的地理知识是这两者的综合。例如,分析一地的农业发展情况,可以结合一地的气候、地形等的自然原因,分析各个要素之间关系,最后将各部分联系起来综合思考农业发展的情况。由此可见,地理知识的综合性比较强,此外,创新思维的一个特点也是具有综合性,地理知识有这方面的优势,所以,地理学对于培育学生创新思维更加有利。
地理知识的区域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由于区域内各种因素的作用,某一地理现象在不同区域中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区域之间的对比让学生理解同一要素在不同区域中产生的差异,学生通过学习区域地理知识,能提升思维的灵活性。
学习某些地理知识需要具备一定的想象力。许多的地理现象学生不能直接看到,这时就要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建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从而便于理解地理知识。然而,创新思维的实现也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想象力。地理知识的这一特性为学生提供了发挥想象力的平台。
2.6地理教学的创新理念
地理教学的创新理念是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这一理念要求教师自身也要具备一定的创新素质,成为创新型教师,不断地改变落时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与时俱进。地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学生要通过学习地理知识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因此,学生不但要学会基本的地理知识,还要掌握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应用。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多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引导学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3在具体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今正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阶段,素质教育要求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中心,尊重学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各方面都得到一等程度的发展。因此,开展创新教育也成为一种必然。此外,在教学中,地理学更具有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优势。然而,在具体教学中,创新教育依然没有落实到位,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1“应试”教育影响深远
“应试”教育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注重用升学率、成绩等的方式来评判学校的优劣,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生的学习能力。虽然当今时代,我国正在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没有将素质教育贯彻落实下去。学校还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判教师的教学能力,导致教师会按着考试要求去教学,在教学中缺少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只是一味的去给学生讲授知识,通过对知识的强化训练以达到考试的要求。这种现象在地理教学中的体现尤为严重。虽然地理知识有许多概念性的东西,需要去记忆,但是教师为了应付考试,过度强调记忆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背诵来掌握知识,导致学生只是去笼统的接受知识,没有真正的学会学习、学会思索。比如,学生在学习地球的运动时,老师让学生通过背诵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学生可能通过背诵掌握了这一知识,但学生不能充分的理解这一现象。所以,对知识的记忆很重要,对知识的理解更为重要。因此,教育应该改变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从而更好的促进创新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谢子光.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06):112-113.
马宁.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170.
Barohny Eun.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as an overarching concept: A framework for synthesizing Vygotsky’s theories[J].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2019,51(1).
杨晨绪.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培养高中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D].广西师范大学,2018.
段培京.吉尔福特论创造力[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6(02):42-45.
袁祎阳.初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50):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