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忠友
(浦城县光明中心小学,福建 浦城 353400)
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这些古诗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教师要深刻地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看到古诗词的文字之美、音律之美、意境之美,从而打开学生的心扉,提高审美水平与能力。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普遍现象:课堂上注重讲解古诗词的意思,只要学生会背诵、会解释、会默写,这一课就算掌握了,教师教学方法简单,教学内容枯燥,学生不能感受到古诗独有的魅力,感受不到其韵味美、意境美。所以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备课,从品析词句入手,挖掘古诗中蕴含的美。
诗和画是姊妹艺术,诗有一诗一画的特点,古代诗人往往选取最富有特征的事物、最有意义的场景或最典型的感受来借景抒情、咏物言志。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挖掘教材中的绘画之美,将古诗中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作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如在教学《惠崇春江晚景》时,“翠竹”“桃花”“江水”“鸭子”“蒌蒿”“芦笋”“河豚鱼”等七种景物构成一幅美丽的江南春景图,教师备课时可通过读、悟、想等环节,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和插图展开联想,从而把《惠崇春江晚景》的幽美画面生动形象地浮现在学生的头脑中。
古诗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短短二三十个字,其表现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凝练,富有形象性和表现力,所以才会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课堂当中如何指导学生领悟古诗的语言美,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中表现出来的自然美、社会美等,从而提高古诗词的鉴赏水平。[1]如《鹅》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要想让低年级小朋友感悟这首诗的语言美,如果单凭教师的讲解,让学生领悟起来是有困难的,备课时,教师可采用事先示范读和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感受诗的语言节奏美,从而与诗人形成情感共鸣,接着再通过想象读,引导学生通过“曲”“白”“绿”“红”“拨”等词展开想象,让学生脑海中浮现群鹅戏水图.这不仅感受鹅的形象美,更重要的是感受到语言之美。
诗歌是诗与歌的结合体,它注重押韵、对仗,读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产生音乐美。小学课本中的诗都可以把它当作歌来吟唱。朗读能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音乐美,教师可采用范读、个别读、配乐朗读等形式,让在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悟。但这需要教师多加指导,才能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受到美。如教学《春晓》这首诗时,教师备课时首先要考虑这是一首古诗,其节奏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教学时,课堂上可采用先让学生初读,读准字音,初步把握诗的用韵,并通过教师的范读,感受节奏变化。而诗要读得抑扬顿挫。为了表达思想感情,有些词语的“音”要读得重些,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而《春晓》这首诗中,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最后,再让学生把诗的韵脚读好,从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古人作诗很注意遣词造句,有时为了斟酌一个词语而冥思苦想,所以有些千古佳句就因为一个字的妙用,使整首诗的意境达到完美的表现。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体现了江南的动、静之美;“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怨”字,用拟人的手法,既是曲中之曲,又是吹笛人之心,还写出了战士们不得还乡之怨情。教学时,教师要注重从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去品味作者在用词方面的精妙之处,进而体会其中的文字之美。
在执教《暮江吟》时,先出示一幅夕照美景,并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进行想象描述,待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性评价,并引出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接着顺势引导学生品味这首诗中用词的准确性: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这壮观、神奇的美景读出来,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地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练读。
师:读着读着,老师就有一个疑问,这一句诗中的“铺”字能不能用“照”或者“射”字换一下,为什么?
生:我认为这个“铺”字写得好,因为傍晚的太阳光线不是直照的,是很柔和地在江面上展开,所以我认为这个“铺”字用得好,它写出了夕阳映照在江面上的动态美。
生2:老师,不能换.“照”与“射”都是直直地,而夕阳是接近地平线的,是贴着地平面照射过来的,所以“铺”字更准确。
……
师:是的,这个“铺”用得很形象,贴切,它写出了夕阳的柔和,给人亲切、安闲之美。
【评析】课例中执教者从文字入手,通过引导,再让学生细细品读,感受这句诗中生动传神的“铺”字,为何不用“照”,不用“射”,这看似平凡,却是诗人经过反复推敲,是其深厚语言功底的充分体现。教师让学生在反复的吟诵中去发现词的准确、精练、体会景色的壮美。
大自然鬼斧神工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作品创作的重要题材,许多诗人或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让我们领略大自然的各种美。如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了边塞地区冰封千里、奇寒无比的壮丽美;韦应物在《滁州西涧》中的“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传神地写出闲适生活的幽静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展示了清新可人的西湖早春秀丽美景,诗人笔下这些各种美的景色给人心灵愉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品析诗句,从而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执教《咏柳》这一首诗时,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品析诗句的:
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能力?
生自由朗读。
师:听完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通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生1:“碧玉”是指绿色的玉,用来比喻翠绿色的柳树。
生2:把远看的柳树比作碧玉,写出了春天柳树的生机勃勃。
师(出示课件):孩子们,屏幕中那长满新叶的柳树,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多美呀!作者既写出了柳树那翠绿的颜色,又写出了它生机勃勃的特点。
师:还读懂了哪些?
生:我从“万条”这个词中读出了柳枝的茂密。
生:我明白了“绿丝绦”是用来比喻“柳条”,形容柳条的婀娜多姿。
师(再次出示课件):孩子们,看着数万条随风飘满舞的柳枝,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我认用这样的比喻,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的特点。
生2:写出了柳枝的轻柔,让人觉得它的样子很美。
……
师:通过我们的品味,感受到作者是怎么样写出柳树的美呢?
生1:诗人用比喻的手法写出大自然的美。
生2:诗人用碧玉来比喻柳树的枝和叶,接着把柳枝比喻成丝绦,这样的比喻既写出了柳树的颜色美,又写出了柳枝的样子美。
生3:诗人想象丰富,由柳树想到二月春风。
师:说得很好,作者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现在,让我们闭上双眼,听配乐朗读,并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
【评析】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每字每句进行品读。在层层推进的线索中,以“美”字为着眼点,引导学生在诗中透过字里行间寻找美、体会美。通过对“碧玉”“绿丝绦”等词的反复咀嚼,使学生对诗句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通过品味,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大自然欣欣向荣的美,更体会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朱熹曾说过:“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再加上古人写诗贵在含蓄,常有言外之意。所以,我们学诗时,只有从读入手,让学生充分、反复去读,才能设身处地进入诗人所表达的境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含蓄之美。教师在课堂要根据古诗的特点,运用多种形式来引导读出诗的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情境,让他们也与作者一同进入角色中,从而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当然,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古诗,教师要通过介绍一些背景资料,再加上学生反复诵读,就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从而感悟诗的意境美。[2]
古诗本来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法将“诗”与“画”结合起来,让学生仿古诗意境绘画,就可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图画,从而使学生从它的形象和色调上感受美。更重要的是,这样直观性的图画,强化了学生对诗的理解,达到“以画悟诗”的效果。
如在教完《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笔者说道:孩子们,刚才我们已体会到“生、挂、飞、落”等词的妙用,现我们再一起朗读一下古诗。当诗的意境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画面后,笔者说道:“孩子们,根据你对诗的理解,再加上你的想象,请你们用手中的画笔,画出你想象中雄伟壮丽的庐山瀑布吧。”就这样,学生根据对古诗内容理解,不一会儿,由学生构思的画就创作而成。因为学生之前对诗有一定理解,再通过自己创作,就能较为准确地画出瀑布从陡峭的山壁上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从一幅幅画中体会挂前川的美景。这样的画诗激趣策略,真正让学生领悟古诗词中用字的传神和内在的精髓,也激发学生学古诗词的欲望。
有些古诗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表演,让学生扮演诗中的人物,那些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常常印在学生的头脑中,从而使学生能进入诗的意境当中,较好地体悟诗人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这种活动的开展,有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它犹如教学的润滑剂,演训结合、寓庄于谐,寓教于嬉,让课堂变得生机盎然,让学习成为愉快的享受。[3]
在执教《赠汪伦》这首诗时,笔者安排了一个“以演生情”的片断。让学生演一下:李白离开了,汪伦送他时他们之间道别的情景。演汪伦的同学有的说:“李兄,离别后,要记得常来信告诉朋友您的近况。”有的说:“太白兄,别忘记了我们之间的约定,定时相聚饮酒作诗。”扮演李白的同学说:“汪兄,此次离别不知何时能再次相聚,汪伦兄要保重身体。”有的同学说:“谢谢汪兄相送,咱后会有期”……
学生表演时,动作到位,表情严肃,生动再现了几千年前李白、汪伦在桃花潭边依依惜别的情境,有表演做铺垫,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畅所欲言,思维的火花被一步步点燃,学生对诗的理解水到渠成。
总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为当前的美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只要深刻地钻研教材,在备课中发现美、抓住诗中美的因素,通过不同的方法向学生传送美,并在活动中把这种美进行深化,引导学生随着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就一定能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