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昭月
(泉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福建 泉州 362000)
当下的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的知识性学习,而且要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崇德向善,教师要通过对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教学,促进初中学生三观的良好发展,提升初中学生的社会适应力,为初中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1]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在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推动下,不仅需要凸显立德树人的本色,践行知行合一的教育引导效能,还需要思考如何最大发挥学科特点,为核心素养教学实践增加动力。[2]由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在最大化应用“生活+网络”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可尝试按照已有教改要求,从如何达成育人为本要求,如何引导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形成崇德向善习惯的角度切入。
在知行合一理念下,教师首先应该把控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学科的定位,即育人为本、德育为主。任何不思考、不重视、不实践、“背多分”的教学形式都是无效的,难以产生学科核心学习动力。
抓好育人环节,需要教师努力打破听者无心、教者无力的教学局面。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触及学生心灵,发挥学科德育功能。正如陶行知提出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如果学生仅仅是学科分数高,但是冷漠自私,不懂分享和奉献,不愿意与他人合作,那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就失去意义。比如《走进法治天地》这个单元,就是专门为了强化初中学生法治意识,让初中生学习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设置的。在这个单元中,教师可以为初中学生引入适当的法律案例,让初中学生可以从案例分析中,对法治社会有更加直观的领悟,并意识到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法治的重要性。《法律保障生活》这节课中,教师可以为初中学生身边入手,引入“校园暴力”“校车事故”等一些法律案例,让初中学生意识到,若是违反法律的规定,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会给自己、他人以及社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同时课堂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初中学生明辨是非、避免违法犯罪行为。
道德与法治课中对初中学生的时政点评展开培育,是学科素养的关键部分。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结合教材的内容,教师要强化初中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教师培养初中学生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当下初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社会阅历欠缺,导致时政进行片面点评,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合理运用时政资源能较好弥补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的不足。教学过程中让初中学生亲身体验,更加直观地感受。比如在学习《人民当家作主》的时候,教师为初中学生介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初中学生播放两会的相关视频,让初中学生意识到,每个公民都要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同时教师可以提供让初中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鼓励初中学生对周围的生活进行调查,然后对相关部门提出有效建议。对于社区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设施损坏、安全隐患等,及时对社区工作人员提出建议,也可以借助微博、微信等一些媒体力量,向相关部门举报或提出相关的意见,这些都是有效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和办法。这样做法有助于使学生由简单地对社会热点关注,逐渐延展到自我反思、进一步探究,并通过小品表演、小组讨论等,从而形成符合自身思维特性的认知。[3]
如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全可按照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学生的兴趣点,设置问题、主题作为学生自行探究、尝试串联知识串等的导向,教师邀请学生在线搜索与话题相关的内容,如影像资料、图片等,也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观点自动结成话题探讨小组。学生搜索到的内容、学生为证明自己观点而举的例证等均可作为课本的补充。
小学到初中衔接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价值观将逐渐从单一化向复杂化方向过渡,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最大化发挥德育教学动能,就需要分清学生价值观、是非观、世界观等所在的层次,尤其是要让学生辨析是非的标准。初中学生不像小学生习惯性地认为非黑即白,或者仅以好坏分辨人、事,当然教师也不能完全按成人化的思维判断学生。
在坚持崇德向善的教学要求下,建议教师走近学生的生活,倾听学生的内心感受,在案例选择、情境创设、问题导向设计时,灵活利用正面引导和反面验证的教学方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多树典型、传播正能量,如可以播放感动中国的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孝心少年先进事迹的视频,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熏陶,得到鼓励,发挥榜样的力量。
教学过程中,多向学生展示社会真、善、美,使用积极、健康、正面的引导案例是正确的,但是反面的例子同样也能起到振聋发聩、醍醐灌顶的作用。比如教师在讲述“敬畏生命”时,可以引入诸如“长春生物疫苗”等案件,案件本身虽然是由相关人员的渎职生命所引起的,但是国家迅速、严厉查处,将涉嫌犯罪的相关人员快速移送司法机关的行为,充分展现了我党、我国政府将人民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表明了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引用反面案例关键要求教师寻找分析的切入点,并换位思考按学生思维来多角度分析问题。若单一化的引入正面例子,歌功颂德,树立“高大全”形象,只能让学生成为难以面对挫折和困难逆境的“温室花朵”。由此,教师在讲述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更深层思考、探究时,要正视对学生从具象化、单一性思维向抽象化、多维度转型的针对性引导。
教师在课堂对话中,要注意学生思维、态度、观点的变化,旗帜鲜明且及时的指出学生的错误认识,按照价值引领的要求,强化学生正确的思想认识、价值观等。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控课堂对话,精准提取师生对话中的生成性教育资源,灵活驾驭课堂,科学应答,及时点拨、追问、纠正及补充。
比如在学习《我是中国公民》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初中学生播放一些相关的影片,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战狼2》,这部电影激发了无数国人的爱国情怀,甚至让很多人感动流泪。在影片中,海外的同胞处于战火之中,国家不惜一切代价将海外的同胞接回,体现出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生命安全的高于一切。让初中学生进行观看后,围绕“我们怎样做合格的小公民?”进行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分析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这也让初中生意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真正值得拥护的[4]。并让初中生在实际学习中,增强爱国情怀。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以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要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前提,将知识灌入学生耳熟能详、感兴趣的实例中,使内化成学生的信念,外化成学生的行为准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需要教师将学生视为成长中的生命个体,按照铸魂育人的诉求,将课程打造成灵魂教学“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