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妹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应有之意。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思想精髓,需要从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其历史逻辑,从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和中华传统教育观剖析其理论逻辑,从解决好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中探讨其现实逻辑,并以坚持制度指引、聚焦教育评价改革、优化队伍保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方面阐明其实践指向。
关于党的教育方针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党的十九大,几代领导人多次回答了教育工作的目的性、方向性等问题,始终强调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
毛泽东同志十分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主义教育目的这一根本问题上,他强调“三育并重”,让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发展得好,成为有文化的劳动者。在20 世纪50 年代初,他向青年发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号召,强调学生要“一方面学习,一方面娱乐、休息、睡眠,这两方面要充分兼顾”[1]的号召。1957 年,毛泽东同志按照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需要,总结了我国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教育经验,首次提出了受教育者应该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此外,毛泽东同志还针对教育提出了改革意见,涉及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式和考试方法等多方面,其目的就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德智体多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和改革开放发展的深入,邓小平同志在教育方针上也曾提出过诸多的见解。1983 年,邓小平同志在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时提出了著名的“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 年,邓小平又提出“四有新人”的著名论断,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是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此后,为了整体规划学校的德育体系,印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等,有效解决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忽视德育工作倾向的问题。以上重要思想的提出和文件的颁布,科学地概括和凝练了我国教育方针的内涵,是对这一时期教育建设的创新。
1991 年7 月1 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 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了一个重大命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调坚持以培养人为中心,提出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在1999 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定位放到“培养人”上,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教育方针。
2003 年7 月,胡锦涛同志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成为推进各项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的德育思想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给德育的人本思想以新的内涵,倡导德育的主体是人,德育的对象是人,人是根本,在德育中要将培养人作为根本目的。2007 年10 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至此,“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首次得以体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确立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3]。从更高的战略定位上把立德树人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紧密结合,强调坚持德育为先的同时全面加强和改进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鲜明地揭示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与立德树人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以上可以看出,党的教育方针一直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着深刻的意义。一是立德树人是对教育的本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最新认识;二是立德树人将德育摆在教育的突出位置,强调人的整体性发展中德育的关键作用;三是立德树人是党着眼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全局,在对教育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立德树人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在理论上既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又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发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兼容并蓄。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马克思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马克思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教育将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将使他们能够根据社会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将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4]他认为人在从事活动,进行物质生产的过程中,教育可以培养和训练人的劳动能力,使人的生产能力不再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也就是说教育使人们摆脱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人在推动生产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中,自身也能得到发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立德树人揭示了道德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强调将学生培养成有德之人,强调立德树人面向每一个学生,强调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新诠释,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
历来我国十分注重德育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作用,在儒家思想里,“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是紧密相结合的,《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5]这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就是“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要担负起“齐家、治国、平天下”应该从“修身”做起。传统家训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族规、乡约俗训中也都蕴含了独特的德育观,《曾国藩家书》《颜氏家训》等都将立志、勉学、养生作为传统家训修身观的主要内容,核心是围绕立德树人展开的,如“志于道德者为上,志于功名者次之”[6]。因此,个人自我修养提升与社会进步相统一是德育的目的,而提升个人的德行修养最终是要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立德树人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崇德的传统,也是我国历代教育共同遵循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华,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反复引用儒家经典著作《大学》的语句,指出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7]。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除了吸收与融合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和传统教育观外,还强调践行与完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因此,应正视立德树人工作需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认真思考学校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理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现实逻辑。
切实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是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信的前提和关键。从实践中发现,各类学校教书育人首要任务办学理念还不够牢固、有关制度体系还不健全、出台的相关措施还有待落实。一些领导干部的思路和理念还没有转变过来,有的还停留在传统思维中,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思想认识还不牢靠。一些领导干部聚焦人才培养的意识不强,说一套做一套,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把主要精力和资源放在学校排名、论文数量、科研项目申报等显示度较高的工作上,没有真正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由此可见,把教书育人摆在首位,教学中心地位的导向需进一步确立,人人关心教学、人人致力人才培养的氛围需进一步营造,“水课、水师”现象需进一步整治。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际格局加速演变,逆全球化思潮发酵、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等问题层出不穷,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错、相互激荡。大学生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信仰呈现多元性和复杂性,突出表现为:对信仰什么感到很模糊、缺乏信仰的坚定性、把不同的信仰融合在一起等。一个人的思想是它的行动纲领,在建立正确的思想指导方针的前提下,他的学习生活将更有方向,行为将更符合社会价值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8]。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遵循规律,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但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有时还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等情况,如,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度不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比较薄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简单、效果不理想,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韧劲与合力等。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要深化教育改革,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9]但在实际工作中,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审、绩效分配等方面,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等现象普遍存在。如,在职称评聘上,对科研论文数量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教学要求一般化就行;在绩效分配上,只要发表了论文,就有奖励,获得某个荣誉或人才称号,就给予相应绩效,对论文质量、实际贡献考虑较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除了丰富与创新了党的教育方针,吸收与融合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和中华传统教育观外,还开创了新时代教育改革新局面。在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该坚持制度指引、聚焦教育评价改革、优化队伍保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高校考察并同师生座谈,就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构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他强调,做好教育工作,加强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就像一根定海神针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根本要求、确定了政治准绳。党委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一要重视和强化对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坚持,彰显马克思主义的鲜亮底色。二要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机制。三要完善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办学职能,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印发,为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提供了有力的抓手。坚持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评价指挥棒。高校中评价一个学院、学科、专业办得好不好,首先应该是看培养的学生优秀不优秀,而不是看规模、数量有多大;评价一个教师合格不合格、优秀不优秀,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而不是仅仅看发表了多少论文、争取到了多少项目资金;评价人才培养质量高不高,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的发展需要。利用评价将立德树人明确细化,如,克服“五唯”顽瘴痼疾,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充分发挥教代会和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的作用;提高一线教师待遇和工作条件等。引导广大教师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从“量”到“质”上的提升,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风范,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关系到能否把广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践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关系到立德树人是否能够取得成效。教育事业要发展,关键要有一支适应新时代要求、承担立德树人使命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充分体现和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树立“品德为先、教学为重、以本为本”的价值导向,形成尊师重教、关爱教师的浓厚氛围,营造教书育人的良好环境。教师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重要的主体,肩负着育人的职责:一要将师德师风摆在首位,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强调在职称评聘过程中师德师风的前置考察;二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教师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素质就是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三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高校教师承担着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双重任务,要深挖课程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教育工作融入课程、融入日常,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经常与师生、优秀青年代表座谈,对青年学生寄予了深切的期望,为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而大学生既是立德树人的客体又是立德树人的主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落实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培养思想觉悟高、道德习惯好、文明素养强的高素质人才。首先,发挥好“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讲好、讲深、讲透“两课”,加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水平和自身的品德修养,更好地实现育人的目的。其次,挖掘好“课程思政”的隐性渗透作用,高校中的每门课程都负有德育的重要职责,要在各门课中挖掘思政元素,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让科学理论深耕学生心里,用优秀文化培养大学生。最后,当代大学生应自觉在复杂的国际和社会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结合,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国情。从而把思想品德作为自身的核心素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切实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