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保健策略

2021-02-27 13:07余容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小轩小丽心理

余容

(宁德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福建 宁德 352100)

“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理念,要求教育更注重人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感情绪体验、更关心人的品德素质养成。[1]这就要求教师既是教书育人者,又应当是一名合格的心理辅导员。要以科学、有用的方式呵护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心理保健能力,让学生精神愉悦地投入学习中,为他们终生的幸福奠定基础。

一、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心理自负或自卑,行为偏差

物质充裕的家庭,家长无限制地宠爱孩子,充分满足孩子对物质的需求,却缺少陪伴。一部分家庭的父母忙于生意或工作,把孩子交给长辈带,或放至托管。老人比较注重生活上的照顾,托管虽然在生活和学业上有所照顾,但两者都缺乏与幼儿心理、情感上的交流。最典型的表现为一部分学生表现欲强,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喜欢上课找同桌或前后桌谈话、起哄,大声说答案,希望引起教师的注意。另一种学生则是长期没有生活在父母身边,表现为极度缺乏安全感,做事唯唯诺诺,没有主见,自信心易受打压,生怕说错话、做错事,引来异样的眼光和嘲讽的话语。

(二)自我意识发展不成熟,拖延严重

网络冲击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影响。据班级调查显示,学生最喜欢做的事是“用(玩)手机”,占86%。儿童用手机,会造成记忆力衰退、头痛、睡眠紊乱等一系列健康问题;习惯手机带来的轻松愉悦的信息,面对所学习的知识,就会感到枯燥无趣,静不下心来思考问题,总是思维游离,表现出不爱学习又拖欠作业。受到批评后,又在网络、手机里寻找安慰,形成恶性循环,逐渐产生厌学情绪。

(三)家庭教育缺失,人际焦虑

据学校调查统计,小学高年级学生有弟妹的占87%,中低年级有兄弟姊妹的占91%。这种多胎的现状下,在心理上,家长忽视对孩子们的关心,只对分数敏感,孩子考得达不到家长的预期,就会被责骂,甚至挨打,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这种学业压力和来自身边的人际焦虑,让一部分学生倍感孤独。特别是高年级学生,面对多门功课,每天要完成家庭作业,周末又安排其他培训班,大部分时间在与书本、作业打交道,与他人沟通的时间与机会减少。再加上手机、电脑走进生活,这部分学生更加封闭自己,形成宁愿对着屏幕,也不愿花时间与同伴玩耍、交往、沟通。

二、小学生心理保健策略

(一)倾注真情,促进情感内化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改变行为习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2]首先,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称赞、激励要有针对性,有具体内容,指引学生的思维方向,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教师多说:“你在××方面很有潜力。”“你最近对××知识的学习有进步。”“你能行,在××地方多加强,就一定会成功的!”在对待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可以从学习生活的细微处发现他们身上的发光点:“你真了不起,本课××知识点掌握得很好!”“你找出××环节的关键点。”“你仔细观察了×的书写规范。”“你善于倾听,对××规则很了解。”这些充满激情、有具体指向的评价,让学生紧张、焦虑的心情得到放松,获得成功的喜悦。

其次,在班级心理辅导课上,建设好的沟通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特点并合理抒发内心的感受。比如,面对怯弱、自卑的学生,要让他们找到自信,准确了解自我。自卑是消极的暗示,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一旦碰到不容易解决的事,就会呈现恐慌、消沉、失落、颓丧的情感反应。自卑的学生特别善于否定自己的能力,总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做事瞻前顾后,生怕做不好而不敢做任何自己没有十足把握的事。教育活动中,要教给学生积极的暗示:“我不是弱者,我不会比别人差,我很有能力,别人能做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能做到。”“认准的事就要坚持做下来,争得成功。”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利用教室的风采栏,开展形式多样的展示活动,如心理小报、学科手抄报展示、心理小书签、个人创意小制作等,让全班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再如,对以自我为中心、孤僻、不善交际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积极与人交往,敞开心扉,有意识地在交往中学习长处,在群体中培养自己的能力。可组织“我的好朋友”“我的同桌”“我来当你的小帮手”“怎样与他人沟通”等活动,鼓励学生关心、帮助他人,用真情去爱自己的亲人、伙伴等。让学生体验帮助他人和被他人帮助的快乐,在班级中形成凝聚力,达成人际关系的和谐。

最后,在班内创立民主的课堂气氛。有一些学生平时成绩较差,常常忧虑自己可能回答错误,因此不愿意主动发言,缺乏对回答问题的信心。教师可把这部分学生和成绩稍好、表现积极的学生编成一组,让2-3 个学生带动一个缺少信心的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鼓励小组互助学习,人人都有要解决的问题,在汇报时形成集体的交流成果。在同组同学的带动下,这些学生也逐渐会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鼓励这些学生,在一次次获得积极肯定的评价后,他们的信心得到培养,也能愈发积极主动地融入教学内容。

(二)积极暗示,激励健康成长

学生的拖欠和厌学行为,不仅是一种行为习惯,还是一种特别复杂的心理现象,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心理暗示进行引导。心理暗示是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想,它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设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尽力趋向于结果的内容。[3]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克服拖延行为很有效。教师可引导有拖延行为的学生,不管有什么理由让你拖延,你的心中都要默念:“我能行,我一定会完成这件事的。”“我要首先做……”当个体的潜意识接受了这种信息,就会指挥认知意识去留心相关的一切,激发内在相关的能力,形成行为指令,实现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坚持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言说话,也是一种积极的暗示。[4]例如,“请你接着讲……”“你的分析是这样……的吗?”“我是这样想的……”“我想做一点点补充……”“如果这样说是不是更好”等。学生在效仿中学会运用,如“我来做个补充……”“某某同学读得很好,如果把这里读得再有力一点就更好了。”用这样的语言来激励别人,培养尊重他人的心理品质。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不成熟,表现为经不起挫折,对自己的评价偏高或偏低,不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等。教师可通过班级辅导课,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正确认识自己。例如,闽教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体验创造与成功”篇的心理辅导课,旨在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认知。如暖身操中,教师安排学生做成语接龙游戏,当轮到郭同学时,他一口气说了三个,把后面同学的答案都说了,还嘻哈大笑,引起全班同学的哄笑,小郭更加得意了。尽管他后面的几个同学表现出不满,他也不在乎。针对这些行为,教师先揭示课题《我来露一手》,找几个遵守游戏规则的学生谈自己最擅长的事、最大的优点、最突出的表现、最受别人欢迎的事等。在他们发言时,教师给予肯定的点评。接着,创设情境进行角色扮演,一个场景为合理的行为,另一个场景为不合理的行为,让学生在情境中参与对比。这时,讲述文本中的“小故事大道理”,利用故事带来思考和感悟,让学生谈启发。班级心理课在教师有目的的积极引导下,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互助,通过体验、交流、分享、相互影响,让学生获得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在活动中悦纳自己,完成自我的心灵保健。[5]

(三)家庭教育,构建家校和谐

龙应台说:“玩,是天地间学问的根本。”[4]家长让孩子做家务;带孩子散步;引孩子领略自然、博览群书,孩子有事可做,“用手机”自然就少了。平时,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用鲜活的事例引发父母的思考和借鉴。正如鲁迅说:“要做‘人’之父,不要只做孩子之父。”[1]父母要善于教育孩子。孩子从小生活在父母身边,父母不但是孩子的监护者,更是孩子的教育者。

镜头一:贾妈妈和五岁的孩子小轩剥豌豆、做饭、就餐。贾妈妈在院子里剥豌豆:“小轩,去帮妈妈拿一条凳子来,妈妈的腿蹲酸了。”小轩马上拿来凳子,妈妈夸奖道:“谢谢你,小轩真能干。”小轩帮妈妈剥豌豆,妈妈问:“这颗豌豆里面藏有几颗豆子呀?”“四颗。”“小轩真不错,会算四了。”……剥完豌豆,贾妈妈做好菜排到饭桌上,小轩就要夹菜吃。妈妈提醒道:“小轩,今天黄阿姨要到我们家来吃饭,阿姨是客人,应该等她来了一块儿吃,这是礼貌。”“懂礼貌的孩子才是最棒的,是吗?”“是的,小轩还是最聪明懂事的。”

镜头二:谢妈妈和五岁的孩子小丽洗衣服、做饭、吃饭。谢妈妈在洗衣服,小丽拿起一块手帕学着妈妈洗起来。妈妈呵斥道:“别动,你去玩!”小丽丢下手帕,一脸不高兴,拿起一根木棍去拨盆里的衣服。妈妈再次喊道:“别动,别动!你欠揍啊。”小丽放下木棍,到水龙头处玩水,把裤子弄湿了。妈妈走过来打了小丽一巴掌,把她赶进屋,让她玩手机。妈妈开始做自己的事,并不怎么理会小丽。洗完衣服后,谢妈妈把烧好的菜放上桌,小丽一边吃,一边看手机。待父亲领着客人回家就餐时,桌上已是一片狼藉。

以上两个镜头体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贾妈妈善于激发孩子的积极情绪,促进其智力成长,培育健康的情感。而谢妈妈常常把孩子晾在一边,用手机“照顾”孩子。孩子因为不能及时加入感兴趣的洗手帕活动,而错过一段智力成长的时机。同时,因受到家长不适当的呵斥,孩子的感情受到压抑和歪曲,萌生一定程度的反感、嫉恨、孤僻心理。吃饭时,因受到纵容而增加不礼貌的行为;因玩手机而过早接触电子产品,转变兴趣爱好。家长的一系列行为,使孩子的心灵得不到抚慰,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在家庭中,父母有很多时机濡染和影响孩子。父母的正能量,能帮助孩子接受作为人所必需的说话做事、生活常识和文明知识。父母应注重对孩子的生活、学习做出有情、有序、有理、有节的安排,当孩子在遇到难题时,要不厌其烦地帮忙,而不是置之不理,要让孩子感觉到家是一个和谐欢乐的、可以处理许多问题的、既有自由又有规则的港湾。家庭教育就是要关注孩子的心灵保健,促进他们的人格健康发展,这个育人工程对孩子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

三、个案辅导,建立心理档案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除了要进行有效的疏导、化解,还要及时做好记录,建立心理档案。将学生一段时间以来的心理特点和状态记录下来,掌握心理、行为变化的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预防其他心理问题的发生。

(一)关注情绪变化

小学生情感波动大,在出现不良情绪或者心理问题时,教师要有敏感度,第一时间觉察到,抓住时机,及时了解情况,进行沟通交流。

(二)宣泄不良情绪

压抑、焦虑、苦恼的负面情绪,如果没有及时排解,往往会引发心理问题。教师要进行心理干预,多方了解原因,根据原因进行相应的引导。如果经过积极引导,负面情绪仍然没有缓解,就需要指导个体进行合理地宣泄。例如,有一个六年级的女生,每天都心事重重,一段时间以来,一直用口罩遮住自己不愉快的脸,成绩也直线下降。在观察和沟通中,教师知道该女生因为家庭变化、父母关系不好而十分焦虑,班级里一些同学知道后在背后议论,她总感觉每时每刻都有人对她指指点点,时间长了,产生了压力与焦虑感,压得她不敢抬头。教师的开导和鼓励,也没有赶走她心中的阴影。但是在沟通中,她的心事得到充分倾诉,教师再带她到空旷的地方,鼓励她大声歌唱、呐喊、宣泄,负面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猜你喜欢
小轩小丽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爱不能缺席
助人为乐小勇士
心理小测试
小眼镜
心理感受
小财迷
要笑一整天
武大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