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群
(厦门市康乐第二小学,福建 厦门 361006)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反映生活,增进儿童性格成长的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童话体作文的形式与童话类似,主要运用夸张、拟人、想象等手法,描绘想象中的世界,或真假参半、亦真亦幻。童话体作文可以是两三句话,也可以是一段或几段话,不要求如一般童话那样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相比其他形式的写作,童话体习作难度较低,给学生留出更多自由空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关于低段写话的教学目标明确规定:“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将“写想象中的事物”优先于“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是基于该学段学生身心特点的考量。因此,选择童话体习作,暗合课程标准制定的课程目标,符合低段小学生的成长规律与心理特征,可充分激发写作兴趣,消除畏难情绪。在童话体习作教学中,教师可发挥信息技术的多项优势,帮助学生激发写作情感,拓展写作空间,丰富写作内涵,进而提升写作水平。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和鼓舞。”信息技术具有极强的交互性,特别是信息资源中包含色彩鲜艳、音响效果生动的教学视频,适合童话体习作教学。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与注意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写作前,可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视频等方式,渲染特定的氛围,激发学生产生写作情感。
例如,习作教学课《乐于助人的小白兔》,根据导语,利用电子白板,呈现一幅森林情境图。教师用笔触摸屏幕,画面中便下起了蒙蒙细雨,音频《小雨沙沙》的旋律顿时响起。接着,教师用手轻轻一划,出现一只撑着蘑菇伞的小白兔。然后把光束聚焦到三只被雨淋的小动物(蝴蝶、蚂蚁、蜜蜂)身上,提问:“他们怎么了?小白兔会帮助他们吗?怎么帮助的?”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与写作主题相适应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深层次体验,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创作。学生习作中的感情更为真挚,描写更为生动,写作水平也逐步提高。[1]
小学低年段学生心智尚未发育成熟,还不具备完善的学习能力,若在学习过程中遭遇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他们的写作空间也十分局限,感知、观察、思维、想象、言语表达等能力处于较低的水平,难以创作出优秀的文章。童话体习作在内容、形式上与儿童心灵相契合。教师可利用绘本、卡通画、教材、插画、小电影、自己动手制作微课等,扩展写作空间,让学生想说、乐写。信息技术将网络或其他学习资源中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带入课堂,化抽象为具象,化无形为有形,让静默的文字充满生机。充分调动学生的不同感官,使之能够深度参与课堂,全面深化对语文知识的认识,从多个角度着手进行写作。
例如,在学习完课文《小松鼠找花生》后,学生可能仍然无法从字里行间理解花生究竟为何消失,许多学生甚至从未在生活中见过花生植株,也不明白不同植物果实的生长位置存在差异。仅凭想象,学生几乎不可能准确认识到花生的特点,无法在本篇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续写或仿写,创作一个新的童话。[2]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灵动的特点,请一位学生上台拖动演示。学生在屏幕底部轻轻拖动,慢慢地展示一棵完整的花生植株。再利用Haboard 互动式白板的放大和聚光灯功能,让全班学生的目光集中在花生地下部分的透视图,明白花生原来是长在地下的。再播放与课文相关的插图、视频、音频等,使学生获得多种感官刺激,轻松理解文章内容。此时,教师再趁热打铁,请学生发挥想象力,思考若是小松鼠也学会了钻洞,或者假设某种新型花生的果实长在地面上,想象后续故事情节会如何发展。借助信息技术,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刺激,帮助年纪幼小的学生增长见闻、积累经验,从而拓展写作空间。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展开联想与想象,童话体习作教学显得更加从容不迫。[3]
童话并不完全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更不是胡编乱造。大多数童话故事都源于现实生活,涉及大量生活常识与相关知识,综合运用拟人、夸张等手法,将原本平淡无味的事实转变为妙趣横生的故事,童话体习作同样如此。若学生的创作与生活实际脱节,毫无章法,逻辑不通,就不能称为优秀作品,整个写作过程也无法使学生有所收获。借助信息技术,可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了解平日里被忽略的、或还没有频繁接触的生活细节。教师应当在布置写作任务前,先使用ezVision 投影与讲述结合的方式,给学生普及必须的知识,介绍某些事物或规律,引导学生将童话体写作回归生活,赋予作品现实意义。[4]
例如,布置学生以“春节”为主题的童话体写作,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搜集与春节有关的元素及相关资料,课堂上利用ezVision 实物投影仪进行资料分享。教师精心筛选相关的资源,加以制作,并生成二维码,发给学生浏览。精心挑选适合低段孩子观看的视频,配上解说,制作成微课,发送到班级群里,供学生课后学习。通过多种方法和渠道,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对“春联”“鞭炮”“年兽”等春节元素的认知,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创作过程中,使习作建立在生活实际的基础上,更具有科学性。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从单方面灌输变为双方互动,且互动形式从原先“单向课件演播”向“强交互网络化”的教学大幅拓展。学生能够借助图片、音频、视频等加深印象,迅速丰富知识储备,获得更多生活常识,在童话体写作中的依仗更为丰厚,所创作的文章也会更具有说服力。
在评改环节,教师可利用Hiteach 平台,把学生的作品拍照上传,再利用Haboard 互动式白板的放大、拖拉、聚光灯、删除、增添等功能,重点突出需要强调或修改的部分,呈现直观的评改过程。同时,组织学生互改互评,及时修正。课后,引入多种媒体工具,如微信公众号、QQ 空间、微信群、朋友圈、教育类网站等,作为学生习作的展示平台和交流空间,让教师、家长、学生、朋友及时点赞,发表自己的评价和修改意见。学生在信息化的世界里学习、模仿、修改,感受写作的乐趣,向优秀的同学学习,潜移默化地提升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融入小学低段童话体习作教学中,可激发学生写作情感,拓展写作空间,丰富写作内涵。教师应适当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打造更自由、更具趣味的课堂氛围,提供更广泛的发挥空间,构建贴合小学低段学生心理特征与成长规律的写作教学体系,引导学生从更多角度体验、想象,切实提高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