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下经皮粗针穿刺活检对上中胸椎病变的诊断价值

2021-02-27 02:16齐典文赵茗马天晓张国川张丽杰赵纳
实用骨科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胸椎进针椎弓

齐典文,赵茗,马天晓,张国川,张丽杰,赵纳

(1.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河北骨科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河北 石家庄 050051;2.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检验科细菌室,河北 石家庄 050051;3.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CT室,河北 石家庄 050051)

近年来,随着“精准医学”理念的普及[1-2],在肿瘤及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中,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均不仅满足于通过取材获得病理诊断,更想得到进一步精确诊断:如感染性病变需确定是否为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甚至需明确病原菌;再如影像学检查提示转移癌,需通过取材行基因检测以筛查靶向药物。这种“精准”要求同样适于脊柱病变,这一切的前提就是临床医生能够有效、足量地取得病理材料。显然,经皮粗针穿刺活检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目前,下胸椎及腰骶椎穿刺取材已相对成熟和普及[3-5]。但是上中胸椎经皮粗针穿刺活检的相关报道并不多见,究其原因:此节段脊椎体积小,椎弓根窄,且椎体旁有大血管、肺、胸导管等重要结构,因此,这些部位经皮穿刺风险高,取材量有限,成功率不高,已成为摆在临床医生面前的一个难题[5]。随着影像技术和操作器械的改进,本课题组近几年积累了一些针吸穿刺活检的经验[6-8],对上中胸椎经皮粗针穿刺活检这一临床难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拟诊为上中胸椎(T1~8)病变的患者。(2)经临床、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无法明确诊断者。(3)于我科行CT引导下经皮粗针穿刺活检的患者,并有手术大体病理或规范的临床、影像随访结果作为诊断标准者。

排除标准:(1)脊柱多发病变,虽行穿刺活检,但活检节段并非位于上中胸椎(T1~8)的患者。(2)6个月内穿刺部位有手术史。(3)穿刺后未行手术治疗,随访时间<6个月或资料不全者。

本研究最终纳入85例患者,其中男47例,女38例;年龄10~77岁,平均(52.9±15.8)岁。

1.2 设备与方法

1.2.1 设备 活检针(Shanghai Kinetic Medical Co.,Ltd.中国,见图1),半自动软组织活检针(Angiotech SupercoreTM Biopsy Instrument美国,见图2),64排CT(Siemens CT-SOMATOM Sensation 64德国)。

1.2.2 穿刺前准备 所有患者均常规行血常规、凝血分析、胸片/胸部CT、心电图等以排除严重的心、肺疾病等穿刺禁忌证,并确保患者能够在不吸氧情况下俯卧至少半小时以上。所有患者均行病变部位X线、CT、MRI及全身骨扫描。课题组成员(必要时与影像科、病理科医生)共同讨论临床、影像资料以明确可能的诊断及治疗方案,并确定最佳的穿刺部位和路径。

1.2.3 操作过程 所有操作均在CT室进行,由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骨与软组织肿瘤科医师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所用方法为CT引导下经椎弓根同轴穿刺法。大致过程如下:患者取俯卧位,行CT扫描,选择穿刺靶区及进针路径(见图3)并在薄层扫描(1 mm层厚)的图像上定位、定向并测量进针深度。局麻生效后,逐层进针穿刺。首先将细针穿入并固定于椎板,再次行CT扫描(必要时调整)以确认穿刺针进入既定路径(见图4)。继续进针穿过椎弓根及椎体后缘,结合穿刺针针体刻度预计到达靶区边缘时,重复扫描以明确实际进针情况(见图5)。确认达到预定深度后退出内芯,置入导引针,拔出细针;经导引针置入并固定好套管,取出导引针,经套管置入取材针,微调方向及深度,抽吸取材(见图6),可经套管反复多次取材。如骨外有明显的软组织包块,则将套管退出到骨表面,微调方向将其置入软组织包块边缘,后通过套管置入半自动软组织活检针取材[9]。确认标本数量足够后拔针及套管。压迫穿刺点止血,敷料覆盖。再次行CT以明确有无血、气胸的发生。穿刺后患者绝对卧床24 h,并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形成、神经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同时,将取出标本置于4%福尔马林固定液中送病理科;如考虑为感染性病灶需同时送检涂片、细菌培养[10]及X-pert检查(考虑结核可能时);如考虑为转移癌,需行靶向治疗时,送检基因检测[11]。

1.3 病理诊断 所有病理标本常规行HE染色,必要时行免疫组化。并由两名资深的病理科医师结合临床、影像共同分析判断。两位医师意见不一致时,则与临床及影像医师共同讨论后达到共识。必要时请外院病理医师会诊直至达成一致意见[8]。

1.4 评价指标 (1)穿刺成功:凭所取组织可得出病理诊断,此穿刺即定义为成功。穿刺失败定义为:所取组织太少或未取得典型病变致无法明确病理诊断,需重新取材。(2)确诊标准:如患者穿刺后行手术治疗,以大体标本的病理为评价标准;如患者穿刺后未行手术治疗,则以临床及影像的随访结果(>6个月)为标准[12]。(3)穿刺的诊断意义:真阳性(true positive,TP)指穿刺病理与术后病理或随访诊断均诊断为同一病变;真阴性(true negative,TN)指穿刺病理和术后病理或随访诊断均否定为病变;穿刺诊断未见病变、术后证实或随访结果为病变者为假阴性(false negative,FN);穿刺诊断为病变、术后病理或随访诊断为非病变者为假阳性(false positive,FP)[7]。(4)穿刺前后治疗方案的调整:穿刺结果回报后,课题组成员(必要时影像及病理医师参与)再次讨论治疗方案。后与患者及家属讲明病情后,确定最终的治疗方案。并将其与穿刺前拟定的方案进行比较。(5)并发症:分为轻微、严重。轻微:经对症处理即可者,比如:穿刺口出血、一过性神经损伤。严重:需外科干预者,比如:血肿压迫致瘫痪需紧急行切开减压术、血管损伤需行紧急探查修补术、严重的神经损伤、气胸或血气胸、感染及穿刺针断裂等[13]。

1.5 数据处理方法 研究数据经Excel2010(Microsoft)整理录入,采用SPSS 19.0(IBM Corporation)进行数据处理,计算穿刺活检的成功率、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

图1 穿刺用活检针大体照 图2 穿刺用半自动软组织活检针大体照

图3 根据CT显示病变情况,选择穿刺靶区及进针路径 图4 CT扫描可见针的方向偏离设定路线(箭头所示为穿刺针)

图5 调整穿刺针方向后,穿刺针沿既定路线经椎弓根达病灶边缘 图6 取材针(黄箭头)经导引套管(绿箭头)进入病灶取材

2 结 果

2.1 穿刺成功率 本研究纳入的85例患者中,3例穿刺失败,穿刺成功率96%。穿刺失败的3例患者:2例因操作中过度焦虑、疼痛难以忍受而中途放弃;1例因取材多为血凝块而无法明确诊断。穿刺成功的82例患者,经手术病理确诊者49例,随访确诊者33例。

2.2 脊柱病变穿刺节段的分布 T111例,T27例,T38例,T412例,T510例,T611例,T710例,T813例。

2.3 最终诊断 恶性病变49例,其中转移癌29例,骨髓瘤13例,淋巴瘤3例,尤文肉瘤2例,平滑肌肉瘤1例,纤维肉瘤(复发)1例。良性病变33例,其中阴性结果(指穿刺病理为正常骨组织)10例,血管瘤6例,慢性非特异性炎症5例,骨巨细胞瘤4例,结核4例,嗜酸性肉芽肿2例,骨母细胞瘤1例,神经鞘瘤1例。

2.4 诊断评价 82例穿刺成功的患者中,真阳性69例,假阳性0例,真阴性10例,假阴性3例。假阴性的3例:穿刺结果为正常骨髓组织,因临床及影像不支持穿刺结果而行手术,术后病理分别为:淋巴瘤、骨髓瘤、血管瘤。敏感性96%(69/72),特异性100%(10/10),准确率96%(79/82),阳性预测值100%(69/69),阴性预测值77%(10/13)。

2.5 治疗方案的调整 本组82例患者,19例(23%)患者穿刺前后的治疗方案进行了调整。其中,穿刺前拟行手术治疗,穿刺后改行非手术治疗者14例:骨髓瘤7例,淋巴瘤3例,阴性结果2例(此2例患者分别有食管癌及直肠癌病史,活检前诊断为转移癌,穿刺病理为普通压缩性骨折),慢性炎症及结核各1例。穿刺前拟行手术和/或放疗,穿刺后改行靶向治疗5例。

2.6 并发症 本组4例(5%)患者出现了轻微并发症,其中2例穿刺术后出现局部皮下血肿经缝合及按压后缓解;2例穿刺后出现一过性神经刺激症状,经脱水、神经营养等处理后均缓解。本组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3 讨 论

3.1 上中胸椎病变穿刺活检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上中胸椎病变穿刺活检既有理论依据,又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理论上,多年来,“临床、影像和病理”三结合一直是诊断骨肿瘤及相关疾病的基本原则[14]。这一原则同样适于上中胸椎病变。实际中,以本研究为例,82例患者中有19例(23%)患者穿刺前后治疗方案发生了调整。值得一提的是,有2例患者分别有食管癌及直肠癌病史,影像诊断为胸椎转移癌,穿刺前拟行手术治疗,穿刺病理为普通压缩性骨折,后行保守治疗。

目前尚未看到有关上中胸椎病变穿刺前后治疗方案调整的类似报道。治疗方案调整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少脊柱外伤、感染、类肿瘤等非肿瘤性病变与脊柱肿瘤的临床、影像表现很相似,很难根据临床及影像资料将其区分开。同时,我们认为这一数据具有重要的意义,足可表明活检可以使相当比例的患者免于不必要的手术,或可为癌症患者行基因检测提供标本从而可能进一步行靶向治疗,使治疗更具针对性。这正符合了“精准治疗”的要求[1-2],突显了上中胸椎病变术前活检的必要性。

上中胸椎的特殊性:上中胸椎的椎弓根直径较小。严军等[15]的研究表明:上中胸椎T3~T8椎弓根横径在5~6 mm之间,T1和T2的椎弓根横径略大,分别达到8.5 mm以上和7 mm左右。Raley等[16]研究表明,T4~9椎弓根的横径平均小于5 mm,最狭窄的节段是T5,约为4.2 mm。刘虎诚等[17]的研究表明T4和T5的肋椎关节及椎弓根的横径在所有测量的椎体中最小。经过如此窄的通道进行活检操作难度很大;而且,椎旁有胸导管、胸主动脉、肺与椎体相邻。因此,经上中胸椎的椎弓根进行操作的风险高,容错率低[18]。综合以上因素,我们认为应该将上中胸椎作为一个特殊的、独立的研究对象进行“精准”研究。

3.2 现行胸椎穿刺活检引导方式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引导方式主要有两种:X线透视和CT。X线透视具有操作方便、设备要求相对低、医院普及率高等优点;但其缺点也是显见的:X线透视采集的图像为二维图像,清晰度较差,椎体与附件相互重叠,层次性不清晰;对软组织结构不能良好分辨[19-20]。特别是在上中胸椎操作时,由于肩胛骨及肋骨遮挡和重叠,侧位像显示不清甚至根本无法识别。CT引导恰恰可以克服上述不足,具有如下优势:图像分辨率高,不仅可以显示骨组织,还可较清晰地显示软组织;可从三维层面进行精准定位,可精准地引导穿刺针的位置和角度以保证“精准”到达靶区[21]。任文涛等[22]对137例脊柱肿瘤患者行穿刺活检发现:CT引导下穿刺成功率为91.7%。而C型臂透视机引导下穿刺的成功率仅为78.5%。为了取得更优的结果,本组研究均选择以CT作为引导手段。

我们的经验和体会是,影像引导下穿刺活检成功的关键在于精准定位、定向、定深。所谓定位,指确定穿刺进针点;定向指确定进针的路径即进针在矢状面及冠状面的角度;定深指在横断面上进针的深度。毫无疑问,CT扫描可以全面满足以上要求。特别是我们在穿刺开始前先常规扫描,找到靶区后会以薄层扫描(1 m层厚)定位及定向;而且,可在横断面上精准测量进针点至靶区的距离。我们的穿刺针均带有厘米刻度,借此刻度可提示我们大致深度,并通过重复CT扫描以确定实际的深度。此外,在明确到达病灶靶区前,我们所用的器械均为钝性(除突破骨皮质需应用细针为锐性,见图1),这也充分保证了穿刺的安全性。

3.3 CT引导下穿刺在上中胸椎病变的诊断价值 (1)准确率。本研究中CT引导下穿刺在上中胸椎病变诊断中的准确率为96%。文献报道,CT引导下穿刺活检在脊柱病变诊断准确率为86.4%~93.3%[22-25]。本研究的准确率略高于文献报道,可能的原因有三:①本组病例相对较少,可能存在抽样误差;②得益于我们使用的同轴穿刺法,此方法的优势在于先建立通道,通道一旦建立,即可通过通道反复取材从而保证取材准确且数量足够;③由于其他辅助手段的联合应用,如诊断结核用的Xpert MTB/RIF[26]、明确病原菌的二代测序技术[27]以及基因检测技术,这些新兴技术手段提高了我们诊断的水平。我们有理由推论:随着引导机器、穿刺器械的升级以及穿刺技巧的提高,借助新兴的辅助手段,有望提高CT引导下胸椎穿刺活检的准确率。(2)假阴性。本研究假阴性病例3例:穿刺结果为正常骨髓组织,因临床及影像不支持穿刺结果而行手术,术后病理结果分别为淋巴瘤、骨髓瘤、血管瘤。这与相关文献报道相近,Rimondi等[24,28]对430例脊柱活检的研究进行分析,认为假阴性病例出现的可能原因为系统性病变(淋巴瘤、浆细胞瘤)的病理诊断更多地依靠免疫组化,可能出现首次阴性,再次阳性的现象。另外,本组血管瘤患者出现假阴性,可能的原因:该例患者病变组织异型性小;也可能是标本取出后经肝素盐水洗涤,肿瘤组织丢失。鉴于本研究穿刺在上中胸椎病变诊断中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77%,对于活检结果为阴性的病例宜慎重对待,需再次认真复习临床、影像资料,必要时再次针吸穿刺或行切开活检。(3)假阳性。本组研究无假阳性病例,复习大量文献[29-30],均未见到CT引导下脊椎病变穿刺活检假阳性病例的报道。基于本研究结果:穿刺诊断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100%。建议对活检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可相对有把握地进行相应的治疗。

3.4 并发症 本组4例(5%)患者出现了轻微并发症,文献报道脊椎穿刺活检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0%~4.5%[4,10]。本组2例患者穿刺术后出现局部皮下血肿,其病理结果分别为肾癌和甲状腺癌。这提示:富血运病变穿刺后应予以缝合及长时间按压以预防血肿形成。本组2例患者穿刺后出现一过性神经刺激症状,经脱水、神经营养等处理后均缓解或恢复。可能原因:上中胸椎椎弓根小,神经根紧邻椎弓根。这要求我们行上中胸椎穿刺活检时应更“精准”以减少脊髓及神经根损伤的可能性。

3.5 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入选病例涉及6种恶性肿瘤,7种良性病变;而且病变分布于上中胸椎8个节段,既有位于椎体者,又有位于附件者,还有位于椎旁软组织者。诚然,这主要缘于脊柱病变本身的复杂性和异质性,这毕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研究对象的同质性。其次,本研究40%(33/82)的患者无手术病理,而以随诊的结果评价穿刺结果,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希望以后可进行大样本、前瞻性的研究以期为临床提供更为详尽的信息。

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上中胸椎病变的诊断中,CT引导下粗针穿刺活检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安全性好,可为制定正确的临床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应成为上中胸椎病变诊疗常规。

猜你喜欢
胸椎进针椎弓
健康国人腰椎三维结构数据分析*
脊柱骨折患者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手术的应用效果观察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健康成人胸椎棘突偏歪的X线研究
脊柱手术机器人在胸腰段窄小椎弓根后路螺钉置入中的应用
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急性脊柱创伤患者的临床效果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