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燕,杨乃龙
(1. 青岛大学医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2. 北大医疗鲁中医院,山东 淄博 255400;3.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 青岛 266000)
骨质疏松症是女性绝经后常见的全身性骨病,是因雌激素缺乏而骨量、骨密度下降,导致骨微结构破坏和骨脆性增加,最后导致脆性骨折发生,临床常表现为腰背痛为主的全身性疼痛[1-4]。目前,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式主要有雌激素、维生素D、钙剂补充和二磷酸盐、锶盐、氟化物、降钙素、甲状旁腺激素等,对促进患者骨矿化、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有明显疗效。但是,过量雌激素补充可能会增加肿瘤发生风险,锶盐和二磷酸盐对肾功能异常者极为不利,甲状旁腺激素会增加骨肉瘤的发生风险,其他靶向药物长期使用也极易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基于中国传统医学开发临床疗效更确切、毒副作用更小的疗法势在必行[5-6]。为此,本研究对6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分组试验,探讨了中医补肾活血祛瘀法治疗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骨代谢因子水平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7]:腰背痛明显且呈加重趋势,经腰椎、股骨胫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T值≤-2.5个标准差,脊椎后凸畸形;②符合中医诊断标准[8]:主症为腰膝酸软、腰背疼痛、骨痛,次症为畏寒肢冷、耳鸣便干、夜尿频多、头晕目眩、舌苔薄白,脉症为沉细而弦;③绝经年限≥1年。
1.2排除标准 ①残疾、严重畸形、丧失劳动力等病情严重者;②近1年内发生骨折者;③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障碍、血液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疾病者;④精神疾病和认知障碍者。
1.3一般资料 选取北大医疗鲁中医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6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46~72(54.4±6.9)岁;体质量55~66(60.54±4.95)kg;体质量指数(BMI)22~28(24.95±1.89)kg/m2;绝经年限3~17(7.48±3.17)年;腰背疼痛病程1~31(17.87±10.75)个月。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2组年龄、体质量等一般临床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表1 2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4治疗方法
1.4.1对照组 单纯采用西医疗法治疗:钙尔奇(惠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029,规格:600 mg/片)口服,1次/d,2片/次;阿法骨化醇胶囊(Teva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Ltd,国药准字J20130161,规格:0.25 μg/粒)口服,1次/d,2粒/次;阿仑膦酸钠片(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85,规格:70 mg/片)口服,1片/周,清晨口服温水送服并保持站立位30 min。连续服用8周,注意休息并保持适量锻炼。
1.4.2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中医补肾活血祛瘀法进行治疗。组方:补骨脂、杜仲、骨碎补、淫羊藿、肉苁蓉、龟甲胶、熟地黄和当归各10 g,三七6 g,黄芪、肉苁蓉、补骨脂各15 g,党参12 g,丹参、川芎各9 g,人工麝香0.03 g。1剂/d,水煎服,早晚各1次,连续服用8周。在治疗过程中通过门诊或电话定期随访,检测血清钙水平并据此调整中药方剂配伍及剂量。
1.5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5.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疼痛程度 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进行评估。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价,包括穿衣、进食、转移桌椅、洗澡、如厕、行走、上下楼、个人卫生等项目,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强,ADL评分>60分为生活基本自理。②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采用游动卡尺由患者读数,分值为0~10分,分值越高说明疼痛越剧烈。
1.5.2骨密度(BMD)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型号:LUNAR Prodigy,美国通用)检测患者L2~4段和左侧股骨颈的BMD。
1.5.3血清骨代谢因子水平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后取上清液置于-70 ℃冰箱保存待检。然后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N端前肽(PINP)、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N端骨钙素(N-MID)水平。
2.12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疼痛评分比较 2组治疗后ADL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2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分)
2.22组治疗前后L2~4段和左侧股骨颈BMD比较2组治疗后L2~4段和左侧股骨颈BMD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L2~4段和左侧股骨颈BMD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2组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前后L2~4段和左侧股骨颈BMD比较
2.32组治疗前后血清骨代谢因子水平比较 2组治疗后PINP、β-CTX和N-MID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PINP、β-CTX和N-MID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4。
表4 2组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前后PINP、β-CTX和N-MID水平比较
按照中医理论,骨质疏松症属“骨痿”“骨痹”“骨枯”等范畴。《黄帝内经》有云:“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可见,骨质疏松症的根本病机为骨枯髓虚。《灵枢·经脉》又云“足少阴气绝则骨枯,故骨不濡则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是谓之“肾生骨髓……在体为骨”,总而言之骨质疏松发病之关键是肾精不足、骨失于养。女性绝经后,卵巢生理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减少,进而加剧了溶骨作用。此之所谓肾乃先天之本,主藏精养骨,是以肾精足则骨养,精不衰则骨健,肾精衰则髓虚,髓虚骨枯则终成骨痿。故而现代中医认为,脾肾虚谓骨质疏松症发病之关键病机,血瘀则是骨质疏松症之病理产物和病情加重之诱因,加之肝失疏泄和气机不畅,极易变本而加厉[9]。故此,从中医理论出发,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需以“肾虚血瘀”论治,必以滋补脾肾、活血祛瘀为原则。故本研究选择补肾活血祛瘀法治疗,方中淫羊藿、杜仲、熟地黄与黄芪、川芎共为君药,以益气活血;当归、三七与丹参、党参共为臣药,以祛瘀;骨碎补、补骨脂、龟甲胶和肉苁蓉共为佐药,以补肾。君臣协同,佐以补药,共同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单纯使用西医疗法的患者,采用中医补肾活血祛瘀法更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轻疼痛、提升骨密度。首先,补肾活血方中骨碎补含有黄酮成分,既可发挥类似雌激素的作用,促进骨骼形成、提升骨密度,又具抗炎镇痛的作用[10],故而使用补肾活血汤后患者骨痛大幅度减轻,对缓解患者痛苦,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至关重要。而且,方中三七本来药效即是祛瘀、镇痛,故而对缓解患者骨痛效果较为显著。同时,方中淫羊藿不仅具有补肾、益精、强骨之作用,而且也具有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发挥类似雌激素的作用[11]。补骨脂不仅具有促进新生成骨细胞增殖、增加成骨细胞数量的作用,而且在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的情况下而不影响成骨分化[12]。杜仲富含叶醇成分,对提升患者血清中雌激素水平、延缓溶骨作用有积极作用,同时叶醇也深具抑制炎症反应的效果。肉苁蓉佐之以补肾,龟甲胶用之以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加之具有补血柔肝、益髓填精作用的熟地黄和具有活血祛瘀功效的当归共同作用,其临床疗效自然显著。其次,在补肾活血方基础上辅以祛瘀方,一方面增强了雌激素样作用以提升骨密度,另一方面则降低激素类药物对患者成骨负面作用及不良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方中黄芪不仅能够增加骨内膜的骨矿化沉积、增强骨小梁的数目和面积,而且还能降低激素类药物使用对患者血液和成骨方面的负面影响[13]。川芎提取液能够抑制骨质疏松模型大鼠尿Ca2+的渗出,增加松质骨BMD,同时还能诱导骨小梁从杆状生长向板状生长转变[14]。党参和丹参与川芎联用,更能加强川芎对抗骨质疏松的效果。
骨代谢因子中,PINP受饮食、昼夜节律、激素水平的影响较小,随Ⅰ型胶原蛋白合成而进入血液,可以反映成骨细胞合成水平,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β-CTX是Ⅰ型胶原蛋白羧基末端降解的产物,随着骨吸收作用的增强,β-CTX随Ⅰ型胶原蛋白降解形成C-末端肽的降解而释放于血液中,是反映骨吸收状态的有效标志物;N-MID是成熟的成骨细胞所分泌的一种非胶原蛋白,是一种可以反映成骨作用状态的标志物,且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15]。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医补肾活血祛瘀法不仅能够明显提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而且还有效降低骨代谢因子的表达水平。提示中医补肾活血祛瘀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可调节骨代谢,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
综上,中医补肾活血祛瘀法相较于单纯西医疗法,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疼痛程度、骨密度和骨代谢因子的改善作用更强。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