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PGA的太赫兹高速MAC协议设计与实现

2021-02-26 03:19黎,苏新,王
无线电通信技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赋形赫兹吞吐量

郭 黎,苏 新,王 磊

(重庆邮电大学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重庆 400065)

0 引言

现如今,人们对短程无线通信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久的将来,甚至需要几十Gbit/s的数据速率来满足高速通信的要求。传统的无线通信系统(<5 GHz)和毫米波(30~300 GHz)的频率无法支撑如此高的数据速率[1-2],因此人们在这种背景下展开了对太赫兹频段[3]的探索。

THz频段的频率范围在0.1~10 THz之间[4],不使用大带宽,可以支持几十Gbit/s或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然而,由于太赫兹波在空中的损耗极为严重,使得数米外的通信变得困难,基于这一特点,确定了太赫兹波更适合于短程通信场景,如无线个人局域网[5]。

由于太赫兹无线网络的高传输特性,因此需要相关的MAC协议来支撑。现有的IEEE802.15.3c[6]标准和IEEE802.11ad[7]标准适用于高频段的数据传输,但是通过比较发现,15.3c在波束赋形上的开销要小于11ad,所以太赫兹协会建议学者在太赫兹方面的研究基于IEEE802.15.3c标准。

太赫兹无线通信适用于短距离通信,为了增大通信距离,通常采用波束赋形技术[8],即在某个方向的发射/接收功率最大化,而在其他方向上的功率最小化。文献[9]指出随着频率增大,波束变得也越窄,在60 GHz的通信中,如此窄的波束用于波束赋形的话,会产生大量浪费。文献[10]为了解决这一浪费,提出一种快速波束赋形方案:首先在低频段进行信道扫描及信令交互,通过在2.4 GHz频段确定方位角和发射角大致方位,然后在太赫兹频段进行定向数据传输,但该方案会增加设备成本。

本文基于IEEE802.15.3c标准,针对波束赋形现存的控制开销大的问题,提出了按需波束赋形的方案,并且在KC705开发板上加以实现。

1 太赫兹无线网网络模型

如图1所示,太赫兹无线个域网由一个网络的协调器(PNC)和多个网络中的设备(DEV)组成。PNC主要负责整个网络的管理以及时隙的分配:DEV可以在PNC的控制下,进行入网、数据传输等操作。

图1 网络拓扑Fig.1 Network topology

太赫兹无线个域网的网络运行时间由首尾相连的超帧组成,其中超帧由3个时间段组成,如图2所示,分别为Beacon时段、CAP时段以及CTAP时段。网络中的设备在这3个时段内进行不同的操作。

图2 超帧结构Fig.2 Superframe structure

在Beacon时段内,PNC旋转天线,循环发送Beacon帧。Beacon帧的作用主要是为了使周围的DEV知道网络的存在,以及同步整个网络。在CAP时段,想要入网的设备首先需要向PNC申请入网,PNC根据网络资源允许或不允许其入网。之后,入网后的设备想与网络中的某个设备通信,还需要向PNC申请时隙。在CTAP时段,各DEV根据PNC分配的时隙,在里面进行数据的传输。

2 系统硬件实现

2.1 系统设计

本设计采用的硬件平台是Xilinx公司推出的K系列开发板KC705,由于经费原因,本设计实现的是端到端的太赫兹无线通信。但是设计的MAC协议是参照IEEE802.15.3c标准实现的,所以适用于多DEV的应用场景。图3为其系统框图。

图3 系统设计框图Fig.3 System design block diagram

其中,PCIE接口接收来自上层的数据,然后根据PCIE的相关协议,将其转换成MSDU单元,以便MAC协议模块能够识别。在上行链路通信过程中,MAC模块将数据发送至PCIE接口处,由PCIE模块将数据转换成TTL格式的数据包,之后将TTL数据包发送到PC机。GTX接口部分主要用到了GTX的IP核,其目的是为了进行高速的数据传输,以便模拟出太赫兹高速的数据传输特性。对于MAC模块的数据,GTX模块进行并串、预加重及D/A转换等操作,然后送到物理介质层;在下行链路通信过程中,GTX模块接收物理介质层传输的信号,之后在GTX模块,对这些信号进行A/D转换、均衡及串并转换等操作,最终将处理好的数据发送至MAC模块。

2.2 MAC协议模块

缓存模块包含应用层时钟信号、复位信号、写数据接口以及读数据接口等信号,如图4所示。其主要功能是将网络层PCIe接口传输的视频数据进行暂存,同时进行大量数据帧的跨时钟传输,实现了应用层的时钟频率和发送数据通路的时钟频率之间的转换,防止数据发生亚稳态错误,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准确性,缓存模块主要由buffer和一个异步先入先出模块组成。

图4 缓存模块Fig.4 Cache module

发送模块如图5所示,其包含 3个子模块。控制消息生成模块的主要功能是请求帧和回复帧控制消息的生成;数据聚合帧生成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当d_frame_tx_start接口信号置高时,缓存数据开始写入,然后将数据缓存中的数据帧进行帧聚合,接着将聚合后的数据帧通过物理层GTX接口进行发送;Beacon帧生成模块的主要功能是生成协议中的Beacon帧,然后将生成的Beacon帧通过s_frame_tx_dat发送接口进行发送。

图5 发送模块Fig.5 Transmission module

Beacon帧生成模块主要用于将MAC协议收到的Beacon帧进行重新组合,将其加入帧头,然后通过CRC校验,在帧的尾部插入校验序列,生成的Beacon帧准备发送到GTX接口处。而Beacon帧生成模块的另一个作用是用来生成超帧结构,然后将超帧结构发往每个模块,用于对每个模块进行同步。

数据聚合帧生成模块由Buffer模块和FIFO模块两个部分组成。Buffer模块对PCIe接口传输的MSDU数据单元进行暂存,FIFO则对MSDU第一个双字节的单元长度信息进行了缓存,这样就将MSDU数据单元的长度信息与数据进行了分离,方便帧聚合模块对PCIe接口传输的数据单元进行帧聚合操作。根据长度信息和数据部分进行计算得到需要传输的子帧个数,然后将子帧个数写入到MAC header中。同时,将FIFO暂存的长度信息写入到MSDU Suheader中,对所有的子帧头部进行组帧生成聚合帧头部,然后将buffer模块中的数据负载添加到聚合头部之后进行聚合帧。最后,将聚合帧通过物理接口进行发送。

控制消息生成模块的主要功能是生成在MAC协议运行时的各种控制消息,如ACK消息、入网请求消息及时隙申请消息等。该模块根据MAC协议控制模块发送过来的帧类型进行判断,然后将消息进行校验,再将校验结果一并插入到帧的尾部,最后将整个消息,以每个时钟周期32 bit的速率发送到GTX接口处。

接收模块主要包括Beacon解析模块、数据帧解聚合模块和控制消息解析模块,其主要作用是为了解析发送模块发送过来的控制消息和数据消息,此过程是发送模块的逆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图6为接收模块的实现图,使用Vivado软件进行设计。

图6 接收模块Fig.6 Receiving module

波束赋形模块是在MAC协议模块里实现的,如图7所示。该模块采用状态机机制,首先是Beam状态,在此状态下,对每个方向进行波束训练操作,与标准不同的是,该模块是根据节点的历史消息,选择性地发送波束训练帧,即只在目的节点的方向发送波束训练帧,对于其他方向,则不发送训练帧。然后进入Send状态,该状态是目的节点回复源节点的训练帧,之后进入Success状态,该状态表明源节点与目的节点已经完成波束赋形训练操作。

图7 MAC协议控制模块Fig.7 MAC protocol control module

3 系统测试

Vivado软件是Xilinx公司推出的一款针对其FPGA产品的设计工具。Vivado 设计套件采用了用于快速综合和验证C 语言算法IP 的ESL 设计,实现重用的标准算法和RTL IP 封装技术,标准IP 封装和各类系统构建模块的系统集成,模块和系统验证的仿真速度提高3倍,与此同时,硬件协仿真性能提100倍[11]。将MAC协议模块以及接口模块在Vivado上进行设计与实现,然后将生成的比特流文件烧录到KC705开发板上,然后搭建如图8的硬件平台进行数据通信测试。为了测试设计的MAC协议的性能,使用了带有Linux系统的上位机。在Linux平台上,首先使用pin工具,分别测试采用原始标准协议和新协议的端到端时延,如图9和图10所示。

图8 硬件测试平台Fig.8 Hardware test platform

图9 IEEE802.15.3c协议端到端时延Fig.9 End to end delay of IEEE802.15.3c protocol

图10 新协议端到端时延Fig.10 End to end delay of new protocol

由测试结果可知,新协议的端到端平均网络时延约为0.284 ms。对比两个结果可以看出新协议的平均端到端时延要小于标准协议。主要是因为新协议采用了波束赋形新机制,使得波束赋形时间减少,从而减小了端到端时延。

在Linux平台上使用GTK测速软件进行吞吐量的测试,测试结果如图11和图12所示。结果表明,新协议在带宽不低于3.0 Gbit/s下,平均数据传输速率能够达到约2.70 Gbit/s。对比两组结果可知,新协议的吞吐量明显高于IEEE802.15.3c标准协议,主要是因为新协议在波束赋形过程中,只对特定方向发送训练帧,从而使得节点间能够更快地将天线对准彼此,进而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更多,所以其吞吐量有较大改善。之后又重复性地继续进行多组实验,得到结果统计如图13所示。

图11 IEEE802.15.3c吞吐量Fig.11 IEEE802.15.3c throughput

图12 新MAC协议吞吐量Fig.12 Throughput of new MAC Protocol

图13 新MAC协议吞吐量统计Fig.13 Throughput statistics of new MAC Protocol

从图13中可以看出,在多组不同的时间参数下,数据的吞吐量稳定在2.7 Gbit/s以上,说明所设计的MAC协议性能较稳定。

4 结论

本设计通过FPGA实现了太赫兹无线个域网的MAC协议,并且针对IEEE802.15.3c的不足之处作出相应改进,随后分别在Linux上位机上测试了标准协议和新协议的相关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协议无论是在端到端时延方面,还是在网络吞吐量方面都有极大的改善。本文只是针对太赫兹MAC协议的部分进行了设计与实现,对于太赫兹的其他应用场景暂未考虑进去,比如空间复用的情况,后面的工作将对空间复用进行研究并实现。

猜你喜欢
赋形赫兹吞吐量
相干多径环境下的毫米波大规模MIMO混合波束赋形方案
Can foods influence the onset and progress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基于SRS遍历容量的下行波束赋形性能研究
基于双频联合处理的太赫兹InISAR成像方法
太赫兹低频段随机粗糙金属板散射特性研究
太赫兹信息超材料与超表面
2017年3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6年10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6年11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4年1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