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二吕”考略*

2021-02-26 04:39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广州5030
中医文献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讲义医案岭南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广州,5030)

岭南“二吕”,是指近代广州名医吕楚白、吕安卿。二人为近现代岭南医派早期的代表性医家。岭南医史学者吴粤昌(1915—1989年)曾将“二吕”与另两位广州名医杨鹤龄(1875—1954年)、郭梅峰(1879—1970年)一起,并称为近代“岭南四大家”,认为此四家影响很大,堪与号称岭南伤寒“四大金刚”的陈伯坛、黎庇留、易巨荪、谭星缘相媲美。而杨鹤龄、郭梅峰、吕楚白、吕安卿四家,“更形成了岭南医派的奠基人”,其持论和治绩“开创了岭南医家的新风气”[1]。由于史料的缺乏,学界于“二吕”的了解较为匮乏。兹集所见,对“二吕”的生平、医著作一简略考述。

“二吕”生平

吕楚白,名绍珩,生于1869年(清同治八年),卒于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吕安卿生卒年难以确考,据中山图书馆藏《广州医学卫生社课本》第二期入社同人录[2]同人录12a(以下简称《同人录》)载,1913年吕安卿34岁,则其当生于1879年(清光绪五年),而《广州市中医医学卫生研究社会员名册》[3]载1946年吕安卿73岁,据此吕安卿当生于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两处记载不一。吕安卿再传弟子、现固生堂岭南中医馆东山门诊部副主任医师何伟据吕安卿外孙梁恬提供的资料,指出其生于1876年(清光绪二年),卒于1950年。这个说法相对明确、完整。

吕楚白、吕安卿为堂兄弟,两人祖籍广东鹤山,出身世医之家。祖父吕德基、吕楚白之父吕艾棠、吕安卿之父吕元照[4]均擅长妇儿科。然而限于史料,其父祖辈之事迹已难以查考。“二吕”秉承家学,亦以妇儿科见长,兼擅内科。刊于1914年的《同人录》是“二吕”见诸记载最早的文献,其中提示,至少从民国二年(1913年)开始,“二吕”已行医于广州。《同人录》还记载,当时吕楚白的诊所是蓬莱新街80号的仁生堂[2]同人录17b,[5- 6],而吕安卿则设诊所于南关厂后街63号的仁爱堂[2]同人录12a,[6]。

吕楚白、吕安卿均为广州医学卫生社(以下简称卫生社)第二期(1913年)入社社员[2]同人录12a- 17b。卫生社成立于民国元年(1912年),为近代广东影响深远的中医学术社团。清末维新变法后实行新政,医学与医政俱在变革之列。“得风气之先声”[7]的广东中医感知时代的变迁,加之西医东渐,中西两种医学竞争之势已成,因而改变单打独斗和无准入的行业旧模式,“合群进化”[8],建立与时俱进的中医教育与医疗体系,成为有抱负的广东中医的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中医最早的学术社团——广东医学求益社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成立。该社试图以“联课”活动(每月出题三道,社员据题撰文,阐发观点)的方式,汇集社员探讨学问、砥砺学术,为未来开展正规中医教育培育师资,同时也为规范中医准入进行某种程度的探索。当时医学求益社尚有开设赠医局、医学堂、留医院等进一步的计划,但遗憾的是,这些似乎未付诸实行。而卫生社则承继了医学求益社的理想与组织形式,“联课”(卫生社称之为“月课”)仍是社团早期的重要活动形式。而在往后的20余年间,卫生社逐步完成了医学求益社未竟的计划。1924年开设了光汉中医学校,1934年又附设光汉中医院,为广东中医人才培育与临床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吕楚白入社时已44岁[2]同人录17b,他积极参与卫生社的“联课”。据卫生社董事卢宗强(1889—1966年)所述[9],卫生社的“联课”共举办了三期,三年为一期,1913—1916年为第一期,1917—1919年为第二期,1920—1922年为第三期。而现存收录“联课”文章的《广州医学卫生社课卷》[10](以下简称《课卷》)则记载民国五年(1916年)为第二期。卢氏可能有误记之处。“联课”每月十五出题,下月初一缴卷,十五列出“阅卷主人”,负责下月的出题与评卷,每月一次,谓之“会课”。十二月停课一会,十一月出题,下年正月收卷。社员与非社员均可参与,而非社员则无评卷、出题之权[2]3a- 4b。“每期结业时,成绩合格者准予毕业,并举行毕业典礼,颁发毕业证书”[9]。由于参与“联课”的有社内的,也有社外的,有年老资深的名医耆宿,也有正值风华的医界后生,大家同台竞技,各自表达对经典精神的理解,百家争鸣,蔚为大观。而吕楚白的成绩在其中相当不俗。《课卷》载录了1913~1918年共40次会课,吕楚白参与了其中的24会, 11次进入前十名,2次为第一名,2次依例为“阅卷主人”。除了参与“联课”,吕楚白还就学于卫生社创办的中医教员养成所[11]。中医教员养成所由时任社长、岭南著名儿科医家陈月樵(1868—1950年)于1917年主持创立,是卫生社感于当时中医教学师资人才缺乏,以为将来开办中医学校做准备而成立,开设有素问、难经、脉学、伤寒论、金匮、诸家学说、刺灸、温病学等课程[12]572- 573,其性质类似于今日之师资进修班。1924年,光汉中医学校获批成立,吕楚白出任该校妇儿科教授。在光汉中医学校学生会主办的校刊《广东光汉医药月刊》里,对吕楚白有这样一段简介:“吕楚白,世医,广州医学卫生社最优等第一名毕业,中医教员养成所毕业,前省署派充赠医麻痘科,担任本校妇科儿科教授。”[11]吕楚白的《妇科纂要讲义》和《幼科要略》即是在光汉中医学校任课时编写的讲义。吕楚白在光汉中医学校的任教,应该一直持续至1938年年初。1938年10月,日军攻陷广州,卫生社社员和光汉中医学校师生逃散,学校迁往香港[9]。吕楚白亦避难香港。在逃难香港的大批广东中医人士中,除了光汉中医学校的师生,还有当时广东另一所著名的中医学校——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的师生。后来他们在香港复校复课。在刘小斌等记录的《1940年香港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校董与教职员表》[13]中,吕楚白位列其间,为妇科教授,可知居港期间,吕楚白曾在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任课。此外,我们收藏有吕楚白居港期间兼课华南国医学院之《妇科讲义》一册,可见此时逃难香港的吕楚白曾多方兼课,以减轻战乱带来的经济冲击。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光汉中医学校和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均告停办。此后,吕楚白之境况已无从知晓。1942年,吕楚白逝世,以当时之形势,很可能系殁于香港。

吕安卿与卫生社亦有深厚的渊源。早年他多次参与卫生社的“联课”[2]22a- 191a,[10],与同仁交流学术。后虽不像吕楚白那样执教医校,但其个体诊所为光汉中医学校学生实习的场所[4]。如后来被评为省市名老中医的周子容、陈敬绍、雷仁生等,都曾师随吕安卿,其肯带肯教的“好老师”形象颇受学生好评。吕安卿之女吕茂玉为光汉中医学校第一届毕业生[4,13]。1937年5月,卫生社同仁姚日辉、梁子居、冯星帆等,因不满时任社长的潘茂林长期无视社规、盘踞社务、任用亲属、踞校营私等,而呈状控诉,要求卫生社改选重组。此事在当时被称为“卫生社内讧潮”,引起广泛关注[15- 16]。当时的国民党广州特别市党部等经调查后基本认同姚日辉等人的诉求,卫生社由此于1938年3月进行改选,重新选举董事会,驱逐潘茂林等人。吕安卿即为改选产生的15位新董事之一[17]。然而,由于潘茂林等不服调查与改选结果,携卫生社印信、契据等财产潜逃,加之后来日军攻陷广州,抗战势蹙,社员逃散,学校停办,遂不了了之。抗战胜利后,广州光复,卫生社于1946年复员,吕安卿为筹备会成员之一[18],此时其已是古稀之年。

吴粤昌列杨鹤龄、郭梅峰、吕楚白、吕安卿为近代“岭南四大家”,但其对四家之排序却有不妥之处,易于引起误解。以年齿论之,杨鹤龄1875年生,郭梅峰生于1879年,吕楚白最长,次为杨鹤龄,后为吕安卿,最后方为郭梅峰。而吴粤昌有此番先后之置,当与四家著作之影响有关。杨鹤龄有《小儿经验述要》一书存世,为其一生幼科学术之精华。郭梅峰则经其女儿、女婿之整理,成皇皇数十万言的《梅峰医学》一书,系统阐述了其学术思想与医疗经验。吕楚白虽有讲义存世,但流传不广,其与吕安卿之学术经验之所以于今仍能为人所知,很大程度上在于《选编》的数十则精彩独特的医案,但两人均未有系统阐介其学术经验之专著见世。此番现象,正如刘小斌教授所指出的:“民国前岭南医家有别于北带及江浙医家的一大特点是,重临床而不善著书立说,纵然著书立说,也鲜有大部头专著……”[12]204然而二吕于岭南中医界之影响却是“静水流深”,特别是吕楚白,通过其教学与临床,培养、影响了一大批岭南中医人才。这些吕氏门人后来俱为岭南中医学界之中坚,开花散叶,其中代表人物有广东省名老中医、原广东省中医院院长林夏泉(1908—1980年),广东省名老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周子容(1894—1978年),广州市名老中医陈敬绍(1909—1995年),广州市名老中医、原东山区中医院院长刘瑞霖(1909—1995年),广州市名老中医雷仁生(1904—1990年)等。

吕楚白医著

主要包括讲义、医案与医论。据刘小斌《岭南医学史·中》[12]4记载,吕楚白编有“《妇科纂要讲义》《幼科要旨讲义》和《内科纂要讲义》等”教材,目前仅前两种可见。其医著之情况,简介如下。

1.《妇科纂要讲义》

薛清录《中医古籍总目》[19]557载,《妇科纂要讲义》现藏于中医科学院图书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而经我们调查,发现至少还有广州图书馆、广东省中医药博物馆两家机构有藏,此外还有三种为私人收藏。各版本情况,以我们所寓目者,梳理如表1。

表1 吕楚白《妇科篡要讲义》版本情况

从内容上看,《妇科纂要讲义》实际上存在两个版本体系。表1之第1、3、5三种为一体系,皆为光汉中医学校讲义。第2、4、6三种为一体系,是在前一体系的基础上修订之版本,故借用广东省中医药博物馆藏本之名称,称之为“重订本”,此三种皆为吕楚白避难香港期间,执教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和华南国医学院之讲义。在这些版本中,惟广州图书馆藏本为内容完整的上下册,其余皆为残存之上册。邓铁涛教授等近年出版民国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系列讲义,至吕楚白此书亦仅有上册,大概未知见广州图书馆藏本。此新刊本未说明所据版本[20],对比我们所寓目诸本,其所据当是广东省中医药博物馆藏本。需要指出的是,从表1的介绍中可以看到,一些版本常一书由不同的印刷单位印刷,特别是光汉中医学校讲义系列。其原因可能是,当时中医学校甫立,一时无适合教学需要的教材,只能一边编写一边印刷一边教学,于是也就有了多个印刷单位承印不同的章节。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另一所中医学校,可互为佐证,刘小斌等在介绍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教材编写时便说:“在办学之初是边编写边教学,学生每次课上拿到的是刚编好印出来的章节散页,课程结束才自行合订成书,教材定型后才整册印行。”[12]60

2.《幼科要旨》

亦称《儿科讲义》。薛清录《中医古籍总目》[19]620载,《幼科要旨》现藏于中山图书馆、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儿科讲义》现藏于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经我们调查,发现至少还有广州图书馆、广东省中医药博物馆两家机构有藏,此外还有三种为私人收藏。各版本情况,亦就我们所寓目者,梳理如表2。

表2 吕楚白《幼科要旨》版本情况

对比各本内容,皆整齐一致,可知为同一版本体系,唯与《妇科纂要讲义》一样,存在印刷单位不一的情况。

3.医案与验方

吕楚白医案主要收录于《广州近代老中医医案医话选编》(以下简称《选编》)一书。此书由广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在“文化大革命”前编纂,后由广东省医药卫生研究所中医研究室于1977年和1979年两次改编出版。1979年版在1977年版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内容[21]1- 2,本文以1979年版为据。《选编》收录程康圃、潘兰坪、易巨荪、陈伯坛、黎庇留、吕楚白、吕安卿、杨鹤龄八位近代广州老中医之医案医话,其中有吕楚白医案47则、验方3首。

此外,雷仁生所著《中医妇科医疗经验》(以下简称《妇科经验》)亦载有吕楚白验方二首,一为痛经方[22]38,一为治血虚气滞之闭经方[22]47。

吕楚白以善于将地方草药与经典中药融合运用著称[21]167,其组方用药灵活巧妙,不拘成方,独出机杼,展示出其成熟、深厚的岭南本土用药经验与药物学知识的积淀。如喜用花类,有疏肝解郁之素馨花、玫瑰花,行气宽中之厚朴花、肉蔻花、槟榔花,以及清热解毒之腊梅花、野菊花等。善用岭南地方土药,仅寄生类草药就有数种。如杉寄生、黄皮寄生、土桑寄、桑寄生等。此外,还有治带下水肿之用蒟叶,祛风活络之用走马胎、宽筋藤,清肝止咳之用竹蜂,清肝消积之用珍珠草等。组方与剂量上也独具特色,如一小儿“出麻早收,余毒未清,喘促咳嗽,不思食”[21]61,处方用垂丝柳二钱,北杏仁二钱,炙杷叶二钱,干地龙三钱,腊梅花钱半,川朴花钱半,玫瑰花钱半,古劳茶叶一钱,正柿蒂三钱,生甘草七分,天竹黄三钱。方中垂丝柳解毒透疹,治麻出不畅、疹毒闭肺最宜;腊梅花清肺解毒,兼理咳嗽;杏仁、炙杷叶止咳,天竹黄清痰,地龙平喘;柿蒂敛肺降逆,为吕楚白治气逆咳喘、吐血常用且重用之品,即小儿亦有用至五六钱者;厚朴花、玫瑰花芳香醒脾、行气开胃,加一味鹤山特产之古劳茶叶以清热消积。全方紧合病机,用药灵巧独特,丝丝入扣,具有浓重的岭南医学特色。

4.医论

吕楚白早年积极参与卫生社的联课,撰写了大量的医论,但多数已不存,今将可见者列述如表3。

吕安卿医著

主要分见于三处:(1)《广州近代老中医医案医话选编》所录吕安卿医案、医话与验方;(2)吕氏门人雷仁生著《中医妇科医疗经验》所录吕安卿医案、医话与验方;(3)《广东光汉医药月刊》所载《仁普医庐治验录》[26- 28],录吕安卿医案11则。

表3 吕楚白医论

《选编》成稿于“文革”前,1979年曾作增订,其中吕安卿之医案由雷仁生提供[21]167。雷仁生早年肄业于光汉中医学校,后追随吕安卿、吕楚白、黄焯南等名医习医,其中师随吕安卿达数年之久,可谓深得其传[22]1- 2,1979年被评为广州市名老中医。《妇科经验》一书出版于1980年。对比《妇科经验》与《选编》两处的吕安卿医案,可见议病处方用药风格相近。如治崩漏阳虚阴损,重固肾益气,而避芎归之走窜;又如寒滞腹痛,常用《医方集解》导气汤加味等。而连载于《光汉医药月刊》1931年诸期的《仁普医庐治验录》,方案记载简略,当为吕安卿当时临证实录,从中可一窥吕安卿此时期之临证特点。《仁普医庐治验录》各案与《选编》《妇科经验》中较为平正的吕安卿医案略有区别,而与《选编》之吕楚白医案处方用药颇有神似之处,盖家学传统,同出一源。

结 语

由于种种原因,“二吕”生平事迹仍知之甚少,虽经多方走访,很多问题仍难以获知。如“二吕”祖籍具体是鹤山何镇何乡,“二吕”父祖辈业医事迹是如何,“二吕”早年之活动轨迹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皆有待进一步考查。而作为岭南医派早期具有重要影响的代表性医家,“二吕”特色鲜明的学术思想与医疗经验,可谓岭南医家融合本土民间经验与经典中医理论方药之典范,值得重新加以认识和发掘,以进一步丰富岭南医学流派之学术内涵,发扬岭南医学。

猜你喜欢
讲义医案岭南
数据库技术在古代中医医案整理中应用研究进展
基于中医“五辨”思维探讨医案研读方法*
忆岭南
陈岱孙补充讲义
岭南建筑的前世今生
陈岱孙补充讲义
雨岭南
Network Pharmacology Investigation in the Mechanism of Radix Pseudostellariae-Rhizoma Anemarrhenae Therapy for Diabetes Mellitus
不辞长作岭南人
十八而志 初心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