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海峰,徐丹萍,李海龙,夏志成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8医院,江西 鹰潭 335000)
我国红十字会正在持续推进“生命工程”的建设,其中,应急救护的普及与培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应急救护是多方面的,如自然灾害、突发事故、急性疾病突发以及意外等[1]。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各地经济发展迅速,同时带来的是人类日益扩大的生产、生活、社交活动范围,再加上地球环境的变化,饮食结构的改变,使各类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以心脑血管类疾病为例,据统计[2],我国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从2014年至今一直逐年上升,同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大人口基数下的突发情况数量相对增加。当生活中突发意外或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时,普通人群由于欠缺该方面的经验与知识,第一反应绝大多数是求助专业救护人员或医院,等待救援[3-4]。而对于面临生命威胁的待救援人员而言,突发状况的10 min被称作“白金10 min”,一旦错过,不仅救治难度增大,而且救治成功率也会大大降低。因此,关于应急救护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5-6]。本研究以鹰潭市普通人群为基础,对其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进行调查,并对有培训意向的人群进行相关知识培训,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2017年7月—2017年10月应用问卷调查法对1 200名普通人员进行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现状调查,共发放问卷1 200 份,回收有效问卷738 份。
该调查问卷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调研分析,同时笔者亲身参加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培训,并咨询相关方面专家,在其指导下设计而成,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基础信息。本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以及是否患有疾病等。第二,本人应急救护知识了解程度与操作技能了解情况。该项目涉及4个方面:现场急救基础,以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突发较为普遍的技能为主,包括中暑、触电、低血糖急救以及其他日常生活急救常识;心肺复苏相关基础生命支持技术,包括对被救援人员的意识判断、呼吸复苏、心肺复苏以及正确急救法;意外伤害、危急重症处理,如溺水、昏迷、中毒等情况的应急救治;突发意外、自然灾害、事故现场的避险与逃生以及急救。
1.2.1 调查问卷的发放
选择鹰潭市4 个社区,对社区的普通人群进行定时定点问卷发放,为覆盖不同年龄段、文化程度等,每周六、周日于社区卫生站建立“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站”,每日摆设时间为9:00~11:30,14:30~17:30;所有问卷发放时同时配备一本应急救护知识手册,供其进行初步了解;告知所有领取问卷人员,有意向参与培训则需填写问卷后交回站点处。共发放调查问卷1 200 份,回收有效问卷738 份。
1.2.2 制订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计划
根据中国红十字会“生命工程”中对应急救护所提出的要求与描述,制订培训计划。计划内容包含教学时间、地点以及形式,制订完成后上交至专家处进行评估,给出建议及修改意见。技能培训采取“现场培训+练习+视频复习+考核”的形式进行,现场安排3 名教学人员对各类知识进行理论讲解与实际操作演示,受训人员必须参与现场培训。每次培训后,给受训人员留取练习项目,并让其自行选择对象完成练习。基于微信建立学习交流群,教学人员为受训人员提供标准操作视频以供其复习参考,而所有受训人员回家练习的视频可共享至微信群,供讨论与纠正。培训结束后以测试卷加视频考核的形式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估,测试卷于最后一次培训发放,视频通过交流群上交,由教学人员进行操作审核。
1.2.3 总结工作
对培训前后社区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知晓率进行统计分析,并归纳总结培训效果,提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培训前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知晓人数105 名(14.23%)。学习方式主要包括曾参加过社区相关知识培训,电视直播科普,医院、诊所、卫生站等现场学习。
2.1.1 培训前不同文化程度的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知晓率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知晓者主要集中于初中至本科学历人群,对突发意外、自然灾害、事故知晓的人数明显更多(见表1)。
表1 培训前不同文化程度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知晓率情况 名(%)
2.1.2 培训前不同职业的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知晓率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知晓者主要分布在工人、学生、公司职员、退休人群,同样对突发意外、自然灾害、事故知晓的人数明显更多(见表2)。
统计结果显示,培训后总知晓人数为496 名,占比67.21%。
2.2.1 培训后不同文化程度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知晓率情况
经过培训后,初中、高中文化程度人群知晓率提升最为明显,其余文化程度层次的人群知晓率也有所提升(见表3)。
2.2.2 培训后不同职业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知晓率情况
经过培训后,学生、工人、公司职员人群的知晓率提升明显,其余职业群体也有不同程度提升(见表4)。
表2 培训前不同职业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知晓率情况 名(%)
表3 培训后不同文化程度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知晓率情况 名(%)
表4 培训后不同职业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知晓率调查结果 名(%)
培训前知晓人数为105 例(14.23%),培训后知晓人数为496 例(67.21%),培训前后知晓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9.10,P<0.001)。
目前,全球范围内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院前急救和现场急救的专业医疗救护人员短缺,尤其是人力、财力等资源存在不足的地区[7],出现突发事故或状况时,由于交通、距离、通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专业医疗救护人员无法快速赶至现场,或出现多事故同时发生,人力资源不足,给救护工作带来不便[8]。国外如美国、芬兰、瑞士等国家将急救知识放入课堂、公司入职培训等环节,目的是能在待救援人员救治“黄金期”给予基础治疗,为专业人士赶到争取宝贵的时间。而对于普通人群的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而言,文化程度、职业的不同会体现出差异[9],主要由于个体文化理论知识的储备、现阶段工作环境对安全防护的需求不同,使其原有的应急救护知识技能了解层次以及学习欲望有所不同,因此从这两项划分进行统计具有一定代表性[10]。本研究对鹰潭市普通人群进行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结果显示培训前知晓人数为105 名,占14.23%,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高中、大专、本科群体,职业主要集中在工人、学生、公司职员群体;培训后知晓人数为496 名,占67.21%。培训前后知晓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据此,笔者分析,在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群中,拥有一定基础生物知识,对培训内容的接受能力更强,所以体现出了明显的培训效果。而所有培训结果体现出对突发意外、自然灾害、事故的知晓率提升非常明显,这可能与其所在单位会开展火灾、地震等突发自然灾害的定期演习有关,在该方面表现出了更高的关注度与积极性;而对于现场急救基础、心肺复苏相关基础生命支持技术、意外伤害及危重症等项目而言,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培训效果,笔者认为此三个项目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以及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且与受训人员的日常生活关系度不高有关,因此培训效果稍逊。总的来看,我国普通人群对于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知晓程度较低,经培训后会有明显提升,但本次研究由于对象所涉及社区仅为4 个,人数较少,不具代表性,该结论还需多中心、大样本的调查加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