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苗族古歌融水卷》生态文化英译策略

2021-02-26 01:47覃丽霞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3期
关键词:生态文化生态翻译学翻译

【摘要】《苗族古歌·融水卷》是流传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传世记史诗,其中蕴含着苗族人民人与自然血肉相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万物平等、尊重大自然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文章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研究《苗族古歌·融水卷》生态文化的英译策略,传达正确的生态观。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生态文化;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3-119-03

【本文著录格式】覃丽霞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苗族古歌融水卷》生态文化英译策略[J].中国民族博览,2021,12(23):119-121.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民族典籍《苗族古歌》翻译研究”(项目编号:18BYY002)的阶段成果。

一、引言

融水苗族自治县是广西唯一的苗族自治县,是广西最大的自然原生的苗族博物馆,俗称大苗山。“在这里生活的苗族同胞是古老的‘九黎’‘三苗’后裔”,“融水苗族的祖先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联盟。”后“九黎”向西南迁移、定居,“融水苗族大多数是从贵州和湖南直接迁来的。”[1]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这些文化不仅描绘了苗族先民的生产生活、民族风情,也蕴含着苗族人民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苗族古歌·融水卷》是流传于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传世记史诗,由苗族群众世代相传的11首古歌组成,内容包含开天辟地、造人造物、族群迁徙、农耕稻作、苗族传统爱情观等,内容丰富,语言富有民族特色。古歌包含了人与自然血肉相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万物平等、尊重大自然的生态观,叙述苗族先人尊重生命、平等对待万物、顺应自然规律、回归自然的文化内涵。文章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研究少数民族典籍《苗族古歌·融水卷》生态哲学的翻译策略,传达正确的生态观,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生态翻译学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但是乱砍滥伐、生态环境恶化、物种消失、自然灾害频发等,为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在当今全球处于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人们逐渐觉醒,把保护生态环境提到了一定高度。在此背景下,胡庚申教授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经典生态智慧,提出了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生态翻译学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整体性研究,是一个“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生态范式和研究领域。“翻译?语言?文化?人类?自然界”这个“关联序链”提示了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之间共通互动的基本特征,“翻译研究的重心从翻译本身到语言、到文化、到人类生态,其间不断反复、互动,正好反映出这一走向及其特征。”[2]民族典籍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民族典籍翻译“可以弥补我们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认识的偏差,将中华文化视为多元文化、多民族文化、多语种文化”[3]。翻译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不同文化和语言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对民族典籍翻译,其产生的译文应弘扬天人和谐的观念,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要做到这些,译者自身必须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我们目前向国外受众主动推介的翻译产品必须能够传达正确的生态观,而这一点在我们以往的对外译介中并没有得到重视。”[4]

三、《苗族古歌·融水卷》蕴含的生态寓意

(一)人与天地、人与自然血肉相连

《苗族古歌·融水卷》创世篇《根省竞、根忍纳、中忍纳》和《顶劳顶六》中,都提到了英雄顶劳、顶六开天辟地、创造地球万物的故事。远古时候,天地混沌,天庭派人来,把地球拉到半空中,再把天庭往天空拉,天空才亮了起來,但是还是没有照亮整个大地。航赌婆和丈夫从天庭来到凡间繁衍,生下了太阳、星星、月亮、鬼魂、风、雪、水等,创造了自然万物,然后又生下了女儿和儿子顶劳、顶六,顶劳生来力气大,把天顶上了云霄,使天空和地球隔开来,太阳普照天下。“顶劳在凡间养育,千样事物顶劳造,百样事物顶劳造”[5],顶劳与仙女结婚,繁衍人类,后来,顶劳死后,他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变成了大自然中的一部分,“顶劳死后不腐烂,顶劳死后留汗毛,抛到那深山野林,漫山遍野长茅草。顶劳死后留头发,抛到那河边海滩,河滩长满大茅芒。顶劳骨头变石头,石头顶住那高山,山地才不会塌方,人肉变成那泥土。遗留眼睛呈黄色,变成秧田那蚌壳。……”[6]从描述中可以看到,顶劳死后变成了植物、山水和动物,与自然界融为一体,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个大我,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生态伦理价值。

(二)万物平等、和谐共处

《苗族古歌·融水卷》体现着人与自然界平等相待,万物平等的生态意识。在创世篇中提到,顶劳、顶六死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表明由身体各个器官变化而来的各类动植物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与自然血肉相融。在大自然中人与动物、植物共同生活,共同劳动,体现了世间万物平等的生态思想。比如在《根省竞、根忍纳、中忍纳》中,描述了人和动物同住同行同劳动的场景:“顶劳漫游回到家,院子已有树长大,乌鸦进房子做窝,老鹰进屋来居住,老虎匍匐在寨门,野猪也进屋做窝,寒鸡进屋来孵蛋。”[7]“邀请螺蛳去挖坳,公鸡被邀请同行,野猪被邀请同行,狗和羊也一起去,猪和马也一起去,水牛被邀请同行,它们去久汪造田。那时没有那木钎,没有工具来挖田,都是用指甲来扒,水牛用牛角凿岩,野猪用嘴拱泥土,用嘴巴来当铲用,拱土铲土往前推,开山劈坡好热闹。”[8]这些描述反映了苗族先民世间万物有着相同的本质,每个人和物都是平等的观念,只有相互扶持、相互帮助,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万物有灵、密切联系的关系。

(三)尊重大自然、尊重生命

古歌描述了天庭派神下到凡间造林造物,“这就是大地万物,都生长在根忍纳。树木生长在山场,大地树木会说话,它们在山场会话,树木也结双结对,成双成对在丛林。”[9]这些描述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幅漫山郁郁葱葱的森林的画面,其中提到的植物名目繁多,有芒草、红血藤、大龙藤、泡桐树、枫树、梨树、竹子等,这与融水县海拔较高,山地较多,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地理环境有关,比如融水第一高山元宝山,主峰海拔2101米,天然植被垂直分布明显,风景优美。动物各自生长,相安无事,如“生养猴子在山崖,山间生养果子狸,黄猄在山间行走,老虎在深山出没”“生养喜鹊在村头,生养燕子住屋檐,生养鸬鹚在滩头,生养白鹭在田间”[10]。人们尊重大自然,尊重生命,为了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制定规则,要求人们遵守:“制定五方面理规,制定六方面古规,古规治理根忍纳,古规管理根忍纳。”[11]体现了苗族先民尊重大自然,尊重生命和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

三、基于生态翻译学《苗族古歌·融水卷》的翻译策略

(一)翻译原则

胡庚申教授提出了包含翻译本体生态系统在内的整体翻译生态体系,此体系与翻译生态环境相互关联、相互影响[12]。陈月红提出生态“实指”概念下“生态翻译”应遵循的原则:一是选择具有生态价值的文本进行译介;二是翻译策略的选择应有助于保存原语文本中的生态观;三是以增强目的语读者的生态意识为翻译目的[13]。为此,生态翻译对民族典籍翻译以及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作用。《苗族古歌·融水卷》是以口传文学为主、流传于民间的史诗,其原生环境及生存状态对翻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译者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多维度选择性适应,做出适应性选择,突出民族典籍传统文化,即“在翻译策略选择上,应采用生态翻译原则,尽量凸显原语的生态观,增强译文读者的生态意识”[14]。

(二)翻译方法

《苗族古歌·融水卷》在韦秀明、贺明辉等人的收集整理下,将苗语翻译成了汉语,由于民族典籍翻译者的缺乏,目前既懂民族语言,又会英语的译者较少,故译者难免要经过源语—汉语—英语三种语言的转换。译者翻译时首先要具有生态意识,具备正确的生态观,必须精读汉语译文,并对照苗语中的发音、节奏、含义等,对其中的文化进行挖掘,做好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维”的转换,结合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方法,尽可能保留原语的生态观,实现翻译平衡,将其中优秀的苗族传统文化充分体现出来。

以创世歌题目《根省竞、根忍纳、中忍纳》为例,“根省兑、根忍纳、中忍纳”均为苗语音译,讲述的是地球形成初期的景象,当时地球混沌一片,没有光亮;再到地球形成后,天庭派航赌婆到凡间创造万物,生下儿子顶劳,顶劳把天顶上云霄,地球见到了光明;之后是地球形成中期,万物蓬勃生长。这几个词出现在史诗中的时候,可以通过音译或直译加注的方法,如“根省兑”可直接用汉语拼音加注释的方法,即“Gen Sheng Dui”: Miao nationality use it to describe the processes and phenomena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earth’s formation.但用在题目中显然不合适,此题目的汉语意思为“造天地万物”,译为Creation of Heaven and Earth,意为造天地,开天辟地,没有体现万物;如译为 Creating the Myriad Creatures,创造地球上的万物,天和地没有体现。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维的角度,Heaven一词在中西方的概念里,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着差别。西方有My heaven或者My God的说法,指的是“上帝”,在他們的观念中,是上帝创造了天地万物。而中国的“天”,意为自然界,中国古代哲学提出的“天人合一”意为“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笔者认为,“造天地万物”译为 Creation Myriad Creatures in Nature比较合适,既体现天地,又体现出创造的万物,保留了原语的生态观,做到“三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三)翻译过程

胡庚申教授指出,“翻译生态环境更为明确的是指原文、源语和译语所构成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15]译者在译前,要研读关于苗族古歌原文和源语的文本和关于苗族社会、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文献,对融水苗族文化进行了解。译中,需深入融水苗族聚居地进行田野调查,了解文本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对翻译生态环境做出适应性选择,对译文进行选择性适应。译后,组织专家审核译稿,根据“适者生存”“汰弱留强”的法则对译文给予评判与处理,译者对译稿进行修改与完善,以提高译文质量。

如创世篇中提到的“航赌婆”是苗语“hangb doux”的音译,航赌婆与其丈夫老立来到凡间繁衍,创造了自然界以及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这和贵州、湘西苗族传说中的蝴蝶妈妈有所不同,在苗族很多美丽的故事传说中,都流传着万物起源于枫树树心生出来的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生了世间万物,与水泡相恋后产下12个卵,孵化出人祖姜央、龙、虎、水牛、蛇、蜈蚣等动物,故苗族人民对枫树饱含感情,在所住村寨均种有枫树,将枫树作为他们的“保寨树”或者“风水林”。如前所述,戴民强指出融水苗族大多数是从贵州和湖南直接迁来的,他们承载了先民的部分文化,然而新地方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生态环境、风土民情等都发生了变化。广西融水大苗山地势险要,民族经济发展缓慢,苗民的生活地域相当封闭,“特定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他们更易于保护自己,更易于保留自身民族文化传统的生态背景,而其独具韵味的民歌就是对这种鲜明的音乐地理方位及地域风格的生动反映。”[16]《苗族古歌·融水卷》表现的是当地苗族人民特有的文化,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中的一些内容与其他地区的苗族文化有所不同,是合情合理的,值得研究。

四、结语

苗族古歌是苗族人民原生态的文化百科全书,其中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苗族人民世代口口相传,通过这些故事教导人们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些生态思想值得人们学习、借鉴和传承。翻译是沟通不同文化的有效手段,译者自身要有正确的生态观,扎根于原语文化,充分理解其含义,发挥译者的主体作用,努力做到文化维、语言维、交际维三个维度的适度转换与和谐,做到翻译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好的译作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苗族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为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戴民强.融水苗族[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9.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2010(4).

[3]张媛/问,王宏印/答.民族典籍翻译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七十一[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4][13]陈月红.生态翻译学“实指”何在?[J].外国语文,2016(6).

[5][6][7][8][9][10][11]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主编;韦秀明,贺明辉项目主编.苗族古歌·融水卷(上下册)苗汉对照[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6.

[12]张立玉,李明.少数民族典籍对外译介的翻译生态体系构建——以土家族典籍英译为例[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14]刘萱,黄中习. 民族典籍的生态哲学与翻译——以《布洛陀》两个译本为例[J].民族翻译,2019(1).

[15]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

[16]吴霜.广西融水苗族民歌的传承研究[J].艺术探索,2011(2).

作者简介:覃丽霞,女,广西平果人,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典籍翻译,民族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生态文化生态翻译学翻译
新型工业化城市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
林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思考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