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馥源,黄占旺,覃财华,林立,沈勇根,卢剑青,程宏桢,李晓明
(江西农业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西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农产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工程实验室,南昌 330045)
香菇[Lentinusedodes(Berk.)Sing],子实体单生、丛生或群生,又名香蕈、香菌、冬菇等,分类学上属于伞菌属,菌盖直径约为5~10 cm,呈扁平状,表面为浅褐色、深褐色或深肉桂色,菌肉为白色,细密厚实,具有芳香气味。干香菇可食部分达70%以上,碳水化合物占比约50%、蛋白质20%、粗纤维10%,其味道鲜美,蕴含的主要化学成分有香菇多糖、香菇嘌呤、蛋白质及氨基酸类、酶类物质、核酸、多种微量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等[1],被誉为“菇中皇后”[2],是一种重要的食药兼用菌物,在抗肿瘤、抗病毒、降血压、降血脂、抗炎及抗氧化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活性[3],在预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治疗高血压,促进血循环等诸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4]。使得近几年对香菇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是国内重点研究的抗癌植物之一[5-7]。
我国是香菇栽培生产的第一大国,主要分布于福建、河南、河北、湖北、浙江、山东、湖南、江西等省份[8]。随着现代医学和营养学的不断发展,香菇中的麦角甾醇、多糖、脂肪酸等被广泛应用于医药行业。近年来,日本以香菇为原料制成的各种保健食品相继上市,我国关于香菇酱、香菇饮料、香菇精等多样化的香菇制品也都在研究之中[9-10]。香菇在我国产量巨大,大部分香菇以鲜食和简单干制方式销售为主,深加工产品较少,香菇酱是香菇制品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调味品,无时无刻不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人们对食品风味的要求提高,消费者对舌尖刺激感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强,当前鲜辣风味已经成为食品市场上主要的流行趋势[11]。
本文以干香菇、黄豆酱为主要原料,以辣椒、陈皮、花椒、食用油、芝麻、五香、食盐、味精等为辅料,在传统麻辣香菇酱的基础上,添加陈皮粉改善其风味,制成风味独特、鲜辣可口、营养丰富的香菇酱产品,为多样化的香菇酱工业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
1.1.1 试验材料
干香菇、海天黄豆酱、菜籽油(鲁花)、辣椒粉、陈皮粉、花椒粉、五香粉、生姜粉、白芝麻、食用盐、味精:均为市售。
1.1.2 主要仪器设备
C21-SDHCB9E88型电磁炉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ME3002T/02型电子天平 梅特勒-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DZ400/2D型真空包装机 浙江葆春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1.2.1 工艺流程
原料选择→清洗→复水→脱水→切丁→油炸→炒料→炒酱→装罐排气→密封→杀菌→成品。
1.2.2 操作要点
1.2.2.1 原料处理
挑选无霉变、无虫害、大小均匀的干香菇,去除杂质,仔细清洗干净至表面无泥沙和污物。
1.2.2.2 复水
将洗净的香菇放于40 ℃温水中浸泡90 min[12]。
1.2.2.3 脱水、切丁
将浸泡好的香菇装在纱布网袋中,挤出多余的水分,然后切成大小均匀的香菇丁备用[13]。
1.2.2.4 油炸
向烧好的锅中加入40 g菜籽油,待油温升高时,将切好的香菇丁倒入油锅中油炸3 min,盛出备用。在油炸过程中要不停翻炒香菇丁,防止粘锅和炸焦,同时使之受热均匀[14]。
1.2.2.5 炒料、炒酱
向锅中倒入剩余的菜籽油,待油温升高至所需温度时,加入芝麻,当芝麻炸至微黄时,加入辣椒粉,花椒粉、生姜粉翻炒,炒出香味和红油后,倒入之前炒好的香菇丁,翻炒均匀后加入黄豆酱和剩余辅料,继续翻炒。当炒酱时间达到试验控制时间,停止炒酱,盛出。
1.2.2.6 装罐排气
将炒好的香菇酱趁热依次装入150 mL的玻璃瓶或者复合蒸煮袋中。如果采用的是玻璃瓶盛装则需要在90 ℃的恒温水浴锅中水浴加热排气,排气时间约为6 min,待中心温度达到85 ℃后迅速拧紧瓶盖密封;如果采用的是复合蒸煮袋盛装则采用真空包装机进行抽真空并热封。
1.2.2.7 杀菌
将密封好的香菇酱进行辐照杀菌处理。
1.2.3 单因素试验设计方案
选择主要影响香菇酱风味的5个因素:电磁炉功率(300,600,1200,1400,1600 W)、炒酱时间(1,2,3,4,5 min)、黄豆酱添加量(20,40,60,80,100 g)、辣椒添加量(2,4,6,8,10 g)、陈皮添加量(1,2,3,4,5 g)进行单因素试验,考察各因素对香菇酱风味的影响。
1.2.4 响应面优化设计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之上,观察试验中5个因素对香菇酱风味的影响,选取影响较大的3个因素炒酱时间(A)、黄豆酱添加量(B)、辣椒添加量(C)作为研究因素,以风味香菇酱的感官评分Y为响应值,共设计17组试验点的响应面优化试验[15-16],因素水平及编码设计见表1。
表1 响应面优化试验因素水平及编码表Table 1 The factors and levels of response surface optimization test
1.2.5 产品品质检测方法
1.2.5.1 香菇酱的感官评定方法
选取几位有一定感官评定基础的食品学院的同学组成感官评定小组,从色泽、气味、口感、形态4个方面对香菇酱的整体风味进行感官评定打分[17-18]。参照NY/T 1070-2006《辣椒酱》感官标准并结合香菇酱特征特性制作评分标准,满分为10分,感官评分标准见表2。
表2 鲜辣香菇酱的感官评分标准Table 2 The sensory evaluation of fresh and spicy mushroom sauce
续 表
1.2.5.2 香菇酱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检验方法
水分含量的测定:按照GB 5009.3-2016中的直接干燥法测定;食盐含量的测定:按照GB 5009.42-2016中规定的方法测定;酸价的测定:按照GB 5009.229-2016中冷溶剂指示剂滴定法测定;过氧化值的测定:按照GB/T 5009.227-2016 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微生物指标的测定:参照参考文献[19-22]。
1.2.6 数据统计方法
采用Origin 9.1软件绘制折线图和Design-Expert 8.0.6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1.1 电磁炉功率对香菇酱风味影响的结果
通过设置不同水平的电磁炉功率对炒酱过程进行控制,分别为300,600,1200,1400,1600 W,以100 g预处理后的香菇粒作为参照,其他原料添加量分别为黄豆酱60 g、菜籽油60 g、辣椒6 g、陈皮粉3 g、花椒3 g、白砂糖4 g、食用盐1 g、味精0.5 g、五香粉1 g、生姜粉2 g、芝麻5 g,炒酱时间为3 min,观察不同电磁炉功率下香菇酱的色泽、形态、滋味、气味来评判香菇酱风味的差异,感官评定结果见图1。
图1 电磁炉功率对香菇酱风味的影响Fig.1 The effect of electromagnetic oven power on the flavor of mushroom sauce
由图1可知,酱体颜色随着功率所对应的温度的升高而加深,酱体的风味也随之变化。当功率为600 W时,香菇酱暗淡,无光泽,没有油润感,香气也不是很浓郁,香味物质没有经过高温无法散发出来;当功率过高时,由于高温作用,使酱体的焦糊味变重,色泽偏黑,口感不佳;当功率为1200 W时,香菇酱风味较好,色泽红亮,酱体油润,香气较为浓郁。因此,本试验得出较佳功率为1200 W。
2.1.2 炒酱时间对香菇酱风味影响的结果
通过设置不同水平的炒酱时间对炒酱过程进行控制,分别为1,2,3,4,5 min,观察不同炒酱时间下香菇酱的色泽、形态、滋味、气味来评判香菇酱风味的差异,感官评定结果见图2。
图2 炒酱时间对香菇酱风味的影响Fig.2 The effect of sauce frying time on the flavor of mushroom sauce
由图2可知,随着炒酱时间的增加,香菇酱的感官评分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酱体颜色随着炒酱时间的增加而加深,酱体香气也随之变化。当炒酱时间为1 min时,酱香味不够浓郁;当炒酱时间为5 min时,酱体色泽暗淡发黑,焦糊味浓重;当炒酱时间为3 min时,整体风味较好,色泽红亮,酱体油润,香气浓郁。因此,本试验得出较佳炒酱时间为3 min。
2.1.3 黄豆酱添加量对香菇酱风味影响的结果
通过设置不同水平的黄豆酱添加量对香菇酱进行处理,分别为20,40,60,80,100 g,观察不同添加量下香菇酱的色泽、形态、滋味、气味来评判香菇酱风味的差异,感官评定结果见图3。
图3 黄豆酱添加量对香菇酱风味的影响Fig.3 The effect of the additive amount of soybean sauce on the flavor of mushroom sauce
由图3可知,黄豆酱添加量对香菇酱的气味、口感、形态影响较大,酱体的粘稠度和颜色随着黄豆酱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当黄豆酱添加量为40 g时,香菇酱颗粒感十分明显,香菇味较为浓郁,但没有酱的形态;当黄豆酱添加量为80 g时,酱味过重,掩盖了香菇独有的风味,整体气味不协调;当黄豆酱添加量为60 g时,香菇酱整体稀稠度适宜,香菇味和酱味基本调和,香气较为浓郁,菇粒咀嚼性较好。因此,本试验得出较佳黄豆酱添加量为60 g。
2.1.4 辣椒添加量对香菇酱风味影响的结果
通过设置不同水平的辣椒添加量对香菇酱进行处理,分别为2,4,6,8,10 g,观察不同添加量下香菇酱的色泽、形态、滋味、气味来评判香菇酱风味的差异,感官评定结果见图4。
图4 辣椒添加量对香菇酱风味的影响Fig.4 The effect of the additive amount of chili on the flavor of mushroom sauce
由图4可知,辣椒添加量对香菇酱的口感影响较大,香菇酱的辣度随着辣椒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辣椒添加量为2 g时,香菇酱辣味不足,口感较差;当辣椒添加量为10 g时,辣味太重;当辣椒添加量为6 g时,香菇酱辣味适中,符合大部分人的口感,市场接受度较高。因此,本试验得出较佳辣椒添加量为6 g。
2.1.5 陈皮添加量对香菇酱风味影响的结果
通过设置不同水平的陈皮添加量对香菇酱进行处理,分别为1,2,3,4,5 g,观察不同添加量下香菇酱的色泽、形态、滋味、气味来评判香菇酱风味的差异,感官评定结果见图5。
图5 陈皮添加量对香菇酱风味的影响Fig.5 The effect of the additive amount of tangerine peel on the flavor of mushroom sauce
由图5可知,陈皮粉添加量对香菇酱的口感、气味影响较大。因陈皮粉具有特殊的果香味和酸苦味,当添加量过多时,口感较为苦涩,太过抢味;当添加量太低时,又起不到改善香菇酱风味的作用;当添加量为3 g时,风味最佳,口感略显酸辣,果香味和菇味酱味基本调和。因此,本试验得出较佳陈皮粉添加量为3 g。
2.2.1 响应面试验结果
综合考虑单因素试验的结果,选取了对香菇酱风味影响较大的3个因素,即A(炒酱时间),B(黄豆酱添加量),C(辣椒添加量),每个因素选择3个水平,进行17组响应面优化试验,试验结果见表3。
表3 响应面优化试验及试验结果Table 3 The response surface optimization test and test results
2.2.2 响应面回归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运用Design-Expert 8.0.6软件,以A(炒酱时间),B(黄豆酱添加量),C(辣椒添加量)为因素,香菇酱风味感官评分Y为响应值,得到17组试验条件与响应值之间的二次多项回归方程:
Y(%)=9.43-0.34A-0.54B-0.17C-0.18AB+0.12AC-0.31BC-1.33A2-1.61B2-0.83C2。
对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见表4。
表4 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Table 4 The variance analysis of regression model
续 表
由表4可知,该模型F值为342.50,P值<0.0001,表明该模型差异极显著;失拟项P值0.2499>0.05,不显著,表明回归模型可以接受;模型决定系数R2=0.9977,校正系数RAdj2=0.9948,说明香菇酱感官评价分与该模型拟合程度较高,能够较好地反映各因素与响应值的关系。模型中A、B、C、A2、B2、C2、AB、BC对感官评价分影响极显著;AC对感官评价分影响显著。根据F值和P值,各因素对香菇酱感官评价分影响的主次顺序为黄豆酱添加量>炒酱时间>辣椒添加量。以上回归方程较好地拟合了试验数据,试验误差小,可以用于香菇酱加工工艺优化的理论预测。
2.2.3 响应面各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运用Design-Expert 8.0.6软件,分析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响应曲面见图6。
图6 各因素两两交互作用对香菇酱感官评价分影响的响应面图Fig.6 The response surface diagrams of the influence of interaction of each factor on the sensory score of mushroom sauce
响应曲面图是对各因素影响香菇酱品质最直观的展示,曲面越陡峭,说明因素对响应值的影响越大;曲面越平缓,说明因素对响应值的影响越小。由图6可知a,b,c曲面较陡,说明黄豆酱添加量、炒酱时间、辣椒添加量之间两两交互作用对香菇酱整体的感官评分影响较大,与方差分析的结果相一致。
2.2.4 最佳工艺验证试验
运用Design-Expert 8.0.6软件,分析响应面试验结果,将最佳的香菇酱工艺参数控制为炒酱时间3.6 min,黄豆酱添加量56 g,辣椒添加量6 g,脱水后的香菇100 g、菜籽油60 g、花椒粉3 g、白砂糖4 g、食用盐1 g、味精0.5 g、五香粉1 g、生姜粉2 g、芝麻5 g和陈皮粉3 g,电磁炉功率为1200 W,在此优化条件下香菇酱感官评分的理论值为8.73分,为了进一步验证响应面分析法的可靠性,采用上述最优条件进行鲜辣香菇酱的加工,实际测得感官评分为8.8分,因此采用响应面分析优化得到的香菇酱加工工艺参数准确可靠,可用于实际操作。
通过在标准下载网进行检索,未见有香菇酱的国家标准,但可以查询到《香菇肉酱罐头》的行业标准(QB/T 4630-2014)和香菇酱的企业标准(Q/LXS 0001S-2016《灵宝市欣科食品有限公司 调味料(香菇酱)》[22-24],通过对照并参考行标和企标,对制得的香菇酱进行了感官检验、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指标检验,结果见表5~表7。
表5 感官指标检验结果Table 5 The test results of sensory indexes
续 表
表6 理化指标测定结果Table 6 The test results of physicochemical indexes
表7 微生物指标测定结果Table 7 The test results of microbial indexes
由表5可知,色泽、气味、口感、形态的感官指标检验结果基本符合对应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要求,表明该香菇酱的感官品质较好。
通过表6,参照行业标准,食盐测定值3.05<6.0,符合要求。参照企业标准,水分测定值25.6<45,食盐测定值为3.05<8.0, 酸价测定值3.8<5.0,过氧化值测定值0.12<0.25,也满足标准要求,表明该产品的这4项理化指标均是合格的。同时通过微生物检测(参考表7微生物检测指标)表示该香菇酱的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也符合行业标准。
本试验在传统麻辣香菇酱制作工艺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添加适量陈皮粉改善其风味,制作成风味独特的香菇酱产品。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了对香菇酱风味影响较大的3个因素炒酱时间、黄豆酱添加量、辣椒粉添加量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表明,香菇酱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黄豆酱添加量56 g,辣椒粉6 g,炒酱时间为3.6 min,在此工艺下感官评分为8.8分,制成的鲜辣香菇酱色泽红艳润泽,香气浓郁。同时,该产品的卫生指标和理化指标均符合行业标准。运用响应面试验得到的此加工工艺参数具有科学性和稳定性,在扩充鲜辣酱种类的同时,也拓宽了香菇的深加工利用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