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教育中提高医学心理学的实践性策略*

2021-02-25 04:50吴秉峰刘佳怡贾懿楠
重庆医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口腔医学心理学口腔

向 琳,吴秉峰,刘佳怡,贾懿楠

(1.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成都 610041;2.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种植科,成都 610041)

现代生物医学模式正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逐渐转化,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口腔医生的责任不仅仅局限在治疗疾病本身,还包含针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在口腔诊疗过程中,出于对手术的未知、对疾病本身的恐惧等原因,患者常常会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影响治疗效果[1-2],此时通过一定的心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消极心态,利于患者康复[3]。这就要求口腔医学生在临床工作之前掌握相应的心理干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口腔诊疗时患者可能出现的各种情绪,以及相应的疏导策略[4]。在现阶段口腔医学本科教育中,医学心理学是口腔医学生的必修课程,然而教学与实践之间存在差距,多数口腔医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将其运用到之后的临床实习和工作中。本文从医学心理学对口腔医学生的重要性出发,分析医学心理学课程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探讨在口腔医学本科教育中增强医学心理学实践性的有效策略。

1 医学心理学在口腔临床中的重要性

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是口腔临床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无论是儿童乳牙拔除时与患者的言语、肢体交流,或是肿瘤修复重建、正颌外科手术前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5],都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到心理干预。口腔医生通过医学心理学的运用,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恐惧心理,从心理上减轻患者痛苦[6]。目前心理干预在临床的运用大致分为教育性心理干预疗法、音乐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和自我效能干预疗法。在以往的临床试验中,对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深龋患者、患有高血压的牙髓炎患者、正畸患者分别运用上述4种干预方法,结果都表明,心理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疼痛,减轻患者的焦虑,增加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进而改善治疗效果[1]。同时,对家属适时的心理干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增加患者治疗依从性等积极作用。此外,医生本身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也会对治疗过程及患者感受产生影响,这就要求医生本身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基础,能对自己的心态适时做出调整。因此,口腔医生在临床中对医学心理学的应用对象不仅涉及患者本身,也包括患者家属及医生自身,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引导患者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焦虑与痛苦[7]。

2 医学心理学在口腔医学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以实践为主的课程目的与传统教学体制之间的矛盾

医学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但大多数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体制仍以单纯的知识点记忆为主[8],闭卷考试的考核形式让学生多以应试心态面对该学科,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忽略了医学心理学学习、应用的重要性[9-10],缺乏对医学心理学在临床应用的主动探索与实践。学生没有真正将所学内容学以致用,而医学心理学在个人知识体系中未能与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内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等专业知识(简称口腔专业知识)交叉融合,导致在未来临床工作中面对需要心理干预辅助治疗的患者时,很难及时将学科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难以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甚至为医患纠纷埋下隐患。

2.2 医学心理学背景的执教教师大多缺乏口腔临床工作经验

多数担任医学心理学教学工作的教师不直接参与口腔临床工作[11-12],难以做到将临床知识和医学心理学在教学的过程中相互渗透。以笔者所在的口腔医学院为例,本门课程主要由心理卫生中心的心理学专家进行授课,一定程度上的专业受限导致授课教师在口腔临床方面的经验相对缺乏,因而很难将其与医学心理学结合成有机的整体传授给口腔医学生。同时,缺乏直接临床经验的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也不易将两者很好地融会贯通,进而难以有效地将其运用在之后的临床实习与工作中。

3 医学心理学在口腔医学本科教育中发展方向的探索

现阶段医学心理学在口腔医学生本科教育中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一方面是由于教学体制仍以应试为主,另一方面是因为执教教师相对缺乏口腔临床工作经验。就这两方面问题,笔者提出了如下几条具有一定可行性的改革建议,见图1。

图1 医学心理学教学在本科教育中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3.1 增强课程实用性

现阶段普遍使用的《医学心理学》第7版教材中,用了一定的篇幅介绍应激的分类、精神分析学派观点等内容,这些内容理论性较强且在日后临床工作中应用机会相对较少[13],所以在医学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前述内容应简略介绍而不耗费过多课时,把更多的课时留给临床实用性较高的教学内容,这样更有利于增强课程实用性[14]。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医学心理学在临床中的应用,部分学校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创新,例如角色扮演、体验式教学、心理剧和翻转课堂等[15-16]。另外,在《医学心理学》教材中,大部分内容局限在研究患者的心理状态,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针对医学生自身面对患者时可能出现的各种负面心态进行分析,并带领学生一同探究如何调节此类心态,从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患者。

3.2 鼓励学生在临床实习中运用医学心理学知识

目前口腔医学本科教学中,学校一般都会安排定期的临床实习,但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只是单纯地加强手部技能和口腔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往往很少有学生能将医学心理学应用到临床实习中。因此,引导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积极运用医学心理学知识[10],通过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的结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医学心理学的应用,不仅弥补了医学心理学实践性不足的问题,还提高了学生对于医学心理学课程的理解。同时,学校还可以请具备心理干预经验,且持有心理学相关资格证书的口腔临床工作者对学生临床实习进行指导,这样将更有利于学生深切体会如何在实践中运用医学心理学,激发他们在实习过程中不断探索心理干预的好方法和新方法。

3.3 积极调整考查模式

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大都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期末考核,这虽然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巩固,但对于医学心理学这类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而言,闭卷考核可能会让学生误将重点放在对教材内容的死记硬背上,而忽略对该门课程的灵活应用。因此,可以采用开卷闭卷结合的考查方式[17],对于书本上极重要的、在未来临床工作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内容采用闭卷考核,将另一部分考查重心移至学生对医学心理学的理解思考与探究上。例如撰写探究医学心理学在口腔临床方面应用的论文,类似的考查形式能让学生跳出书本中理论知识的局限,积极探索该学科的临床应用,促进理论向实践的有效转化。

3.4 将医学心理学融入至口腔专业课教学中

医学心理学从理论到实践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然而1个学期的医学心理学课时往往很难完成此经验的积累。因此,可以考虑将医学心理学适当融入至口腔专业课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口腔专业课的同时体会到医学心理学在口腔临床工作中的应用[10]。口腔医学本科教学中,高年级口腔专业课一般由具备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执教,因此在介绍病例等教学过程中,适时、有针对性地介绍心理干预方法会更有利于学生重视医学心理学在临床中的应用,且能够在口腔专业课中逐渐积累医学心理学的应用经验,为日后在临床工作中灵活应用心理学知识奠定基础。同时,在具体案例背景下的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医学心理学[9]。

3.5 引导学生长期、自主探索医学心理学的理论及应用

既然医学心理学应用是一个长期经验积累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学生主动性不够,那再优越的教学环境也无法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该学科的理论实践能力。因此,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应当把激发学生学习、实践医学心理学的主动性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通过各种案例让学生体会到医学心理学与其未来的临床工作密不可分,进而使其以主动的心态在课堂中、课堂外学习并实践该门课程,引导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有关医学心理学应用的各类信息资源[18]。同时,由于不同年级学生对医学心理学在临床中的运用有着不同的理解与看法,学校可以定期开展经验交流座谈会,不仅能带动较低年级的医学生由浅入深地了解医学心理学的临床实践,还能提供创新性运用医学心理学的新思路,真正做到自主学习、长期探索、积极实践。

综上所述,社会对口腔医学临床工作者的人文关怀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患者的心理状态逐渐成为口腔疾病治疗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然而在口腔医学本科教育中,医学心理学教学缺乏实践性的现状导致医学生缺少将心理学理论知识投入实践运用的能力,影响其日后在临床工作中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因此,必须重视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尝试与探索以学科融合和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代表的改革方向,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让医学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从课堂上的刻板教学向长期探索、积极实践的主动学习方式转变。

猜你喜欢
口腔医学心理学口腔
《口腔医学》2022年杂志征稿及征订启事
三减三健全民行动——口腔健康
孕期口腔保健不可忽视
口腔健康 饮食要注意这两点
2019第14届口腔医学十大新闻评选
口腔医学讯息
铌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
儿童常见的口腔问题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