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笔下的战争书写

2021-02-25 22:22夏晓旭张楚睿黄思喆
客联 2021年12期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

夏晓旭 张楚睿 黄思喆

摘 要:近年来,南京大屠杀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更多的人了解了这一暴虐的屠杀。这其中不乏许多学者,作家,历史学家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而已故的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Iris Chang)为此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是不可忽视的。本文通过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的《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研究其战争观。首先是研究张纯如笔下日本反动屠杀的多方面原因,其次是在张纯如通过走访和调查以及史实记录描写下的日本发动屠杀的过程,最后是通过作者笔触描绘南京大屠杀给我们后世留下的遗产。

关键词: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战争观;南京大屠杀

张纯如(Iris Chang,1968年3月28日-2004年11月9日),祖籍江苏淮安,是一位美国华裔作家和历史学家。张纯如性格文静且酷爱写作,由于热爱,她放弃了攻读即将到手的计算机专业学位,转入新闻专业。并在1989年毕业后成为Chicago Tribune和The Assoiciated Press的记者。之后在Hopkins获得写作硕士学位,由此开始了她的写作生涯。张纯如在文坛和历史研究上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她先后出版《钱学森传》、《南京大屠杀》、《华人在美国》等作品。其中《南京大屠杀》于1997年出版,一经出版就在欧美文坛掀起了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浪潮,同时普及了欧美人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同年就被The Times列为推荐读物,年度最佳读物之一。

张纯如多次前往中国各个地方寻找南京大屠杀留下的人证物证,其中她多次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光交往,他十分佩服张纯如的勇气,长久以来,西方国家只知道纳粹屠杀犹太人,不知道二战时期日军侵华时对中国人的屠杀行为。张纯如的这些研究还原了历史真相,引起了国际舆论的讨论。由于书在本书中张纯如并没有选择普遍叙述战争时所用的全知视角来描写这一在当时并不广为人知的恶行,而是融合三方视角,以日本人的视角阐述屠杀的前因,以受害者视角阐述屠杀所带来的伤害,以第三方欧美在华旅居的美国人视角阐述屠杀的过程。

很多学者把张纯如定义为历史学家,原因很简单。张纯如在写《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之前对中华近代战争史的研究是非常透彻的,而作为美国华裔张纯如在研究历史时也具有足够的客观性,那么如何将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以尽可能最权威客观的视角来讲给大众听呢?张纯如就选用了三个角度。首先从日本视角开始阐述,挖掘事件的前因后果,日本人为什么要发动战争,他们发动战争前在做什么。这些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有着很强的逻辑联系。

这一部分张纯如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是通过人物的叙述,这得益于作者对事件的调查深度之广。在阅读的时候,读者可以清楚的看到史料的来源,叙述者的身份。使得张纯如对战争的书写更客观,更现实。张纯如的调查中,总共出现了三十名以上知晓确切姓名的证人,第三方视角以罗伯特·威尔逊,约翰·马吉所写的日记作为的物证也为这场屠杀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

张纯如的祖父张乃藩于国立中央大学毕业后任职于国民政府,在任职期间颇得人民喜爱,口碑很好;而外祖父张铁军则是国军抗日将领,因此张纯如对南京大屠杀的初始印象就来源于长辈的口述。而作为地道的受美国文化熏陶的华裔,张纯如的族裔认同在日趋加深。在撰写《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的整个过程中张纯如也达到了族裔认同的最高点。但也不仅如此,张纯如将南京大屠杀总结为整个人类荣誉的污点,历史全人类观这一历史学家的总的特质在作家张纯如的作品中有深刻体现。在听到许多历史学家和作家不了解南京大屠杀并不愿意为之进行创作的言论时,纯如十分恐慌,这里不仅看出纯如的族裔认同也看出纯如迫切的想要为受害者发声以及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这里纯如给世界总结了三个教训:人性具有阴暗面,人类文明很容易被打破、落后就要挨打,暴行与强权分不开、很多人类在面对暴行时会选择冷漠。这三个经验教训不仅是纯如自己对这场屠杀的总结,更是给我们世界人民的一些忠告。所以如果要像深刻了解南京大屠杀,那么《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是一本必读书目,很多人称其为开启欧美地区人们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启蒙书,第一次让欧美地区翔实的了解南京大屠杀。张纯如在出版此书后经常受到日本政府右翼的警告,甚至受到过生命威胁,但这些无疑是徒劳。作为生于异国他乡的炎黄子孙,张纯如用血脉里的基因,扛起了书写一个民族屈辱历史的重担。

在已经去世十余年后,仍有众多后世在每年祭奠三十万受害者时都会想起张纯如这位华裔作家。诚如她所认为的:文字是留住灵魂的唯一方式,她也以正义的化身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参考文献:

[1]南京大屠杀iris chang - the rape of nanking 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 ii-basic books (2012)

[2]程愛民, 邵怡, 卢俊. 20 世纪美国华裔小说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南京大屠杀
第五个国家公祭日
“南京大屠杀”一词最早出现于1938年
写在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公祭日
“我经历的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80周年谁的记忆与谁的哀恸
南京大屠杀审判从未终止
用好语文教材功夫在诗外
南京大屠杀
江苏泗洪:开展“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
本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