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祺
摘 要:咸同年间捻军起义爆发,席卷了中国北方诸多省份。在此动荡之下,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全权受理治陕军政要务。在左宗棠制定了“先捻后回”“分而治之”等相应原则下,开展了招募兵士、充实武备、筹备粮饷等战略措施,形成以渭河流域为重心的渭河防线,西捻军的活动空间被压缩进而受到“围而歼之”的潜在风险。西捻军遂转战陕北突破左宗棠的北部防线进入晋境,对战局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捻军;清末;左宗棠
左宗棠,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重要统领。对于晚清重臣左宗棠的相关历史研究可谓是汗牛充栋,但作为左宗棠从东南战局转向西北的首战之地,其入陕剿捻的相关战略研究却暂付阙如。本文欲借助上谕档、清实录等史料以及地方方志记载,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探求西捻军入陕的战略意图以及左宗棠的作战方略与军事思想,进一步丰富晚清地方治理相关研究。
同治五年(1866),由清廷委派的新陕甘总督左宗棠离任浙闽奔赴西北,被寄予“以期迅扫回氛,绥靖边圉”之厚望去镇压回民起义。后因陕西十里坡之战清军战败,清廷遂敦促已行至湖北的左宗棠“带兵迅即入秦,杜贼窜鄂”。至此,左宗棠担负起镇压西捻军与回民起义的任务,此外,陕甘境内还活跃着大大小小各种地方反清力量。面对紧张复杂的局势,左宗棠以清晰的作战思维分析两方势力消长,对局势预测以及兵力部署先作出妥善安排。托于对全省局势以及西捻军行军布阵的特点,左宗棠对陕省军政实行全面部署加以整治。
一、调集能臣,整顿吏治
在接任陕甘总督一职后,左宗棠即上书清廷,请求调派得手的军务能臣辅佐其治理西北军政要务。“窃治军首重得人,用才贵于善任。”一方面基于西陲大局之紧要,若无得力干将辅之难成功业;一方面也基于陕抚刘蓉与督军乔松年的“龃龉之事”导致军队在战场上节节失利,不利于军政大局的发展。同时因其自东南而赴西北,风土人情、民风物俗也甚为生疏,“所部均皆南人,不习北方战事”,故左宗棠重视联结陕省籍贯和本土之官吏以备咨访,上奏调补张树菼和谢维藩共赴陕甘大营。对于陕省内部大员之间的猜忌,左宗棠当即上书“请饬杨岳斌、刘蓉,悉力支持。勿因事权不逮,稍涉推诿。”勉励各方能吏应不分畛域,共事西北。通过对内整顿和外来调派两大政策,重塑了以左宗棠为核心的陕甘军政领导群体,形成了“以一事权”领导格局,使得整体指挥与应战能力得以提升。
二、筹粮备饷,消除后患
粮饷难以备全,且转运维艰,是西北军务一大难事。结合西北边塞“地多斥卤,物产非饶”的地域特点,就地采购则无粮可征,若选择转运则路途遥远,效率低下,均不是良策。故左宗棠提出屯田法以筹备粮饷。“散地招集难民,冲要分驻丁壮。则筹给口食有费,筹给耔种有费,筹给农器、牲畜有费;他如民屯团焦,兵屯窝铺,在在皆须经理,皆须由官筹给。事前所需,虽极繁巨,然较之采买、转输之费,通计犹为节省。屯政果兴,军无悬釜之忧,民有重苏之望;以逸待劳,以饱制饥,其于兵事尤为利便。”根据实际情况依据现有条件实行就地屯垦,于军于民皆有益处。从东南转战西北,面对全新的境况左宗棠以实地考察为根本,针对西北之特点实行屯垦制度,是在探索解决困扰西北地区多年的筹备粮饷问题的一次积极探索,也是左宗棠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统筹兼顾各方要素提出的方针,从实行效果来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三、充实军备,整训部队
针对捻军的流动式作战,左宗棠提出训练马队与增设炮兵的对策。“窃维西北战事,利在戎马;东南战事,利在舟楫。观东南事机之转,在炮船练成之后,可知西北事机之转,亦必待车营、马队练成以后也。”并提出对待西捻军不能拘守战术,要灵活应对,“捻骑众多,利在平原,与发贼异。官军仍以剿发逆之法剿之,队伍不整,勇怯不齐,枪炮施放太早,皆所不免,忽遇万马奔腾,心惊目骇,遂致被其冲突包抄。似宜改易故技,讲求阵法,先制其冲突,而后放枪炮;先立定脚跟,而后讲击刺,庶有把握。”要先针对捻军的流动性入手,以阵法应之,然后发挥火炮威力。遂着手筹备马队炮手。“闻吉林所属地方,满、汉猎户名为炮手,平日习骑耐劳、征逐猛兽,火枪最准,胆力俱壮,实为马队之选。军兴以来,未尝选募从征,材武之士,郁勃山泽间,殊为可惜。”因此上书请求“吉林所属各处旗民、台站各丁内,挑选枪马娴习、年力精壮炮手二千五百名……由直隶、山西过河入陕。”远赴吉林招募兵马,以期“编列成军,俾成劲旅。庶用其所习,取材既精,自可尽其所长,无坚不破。”
四、压缩空间,围而歼之
如前所述,西捻军的的行军作战虽然飘忽不定,难以捉摸其具体方向,但是由于骑兵部队受地形限制较大,因此西捻军频频活跃于渭河两岸。于清军而言,如不及时清剿,西捻军或与回众联结窜扰陕甘从而掀起大规模反清运动;或是南下巴蜀占据沃地;或是东进晋豫两省打通中原。因此左宗棠所率领部队“务将捻逆尽之秦中,免致流毒地方”。兵力筹备大致妥当后,左宗棠即行军入陕。大军分三路进入陕省境内,抵潼关。左宗棠自率一万一千余众,自樊城北上西入潼关,以防西捻东返晋豫两省,是为北路防线;帮办军务刘典率众三干余,由樊城过荆紫关,出陕西商州龙驹寨以达蓝田,阻拦西捻军南下湖北,是为中路防线;提督高连升率军四干余众,自樊城溯汉水而西,出陕西海阳蜀河口防西捻由陕入川,是为南路。其围歼西捻军之策略为“以一军凭渭水立营,将各处偷渡之路概以阻截。然后分兵两大支,一由临潼渡渭,一由咸阳渡渭。联络刘、郭诸军,遮蔽其窜北山之路,庶可渐合长围困之。”即利用兵力优势,从各方汇集优势兵力,以渭河两岸为重点区域,将西捻围困于渭水以北,泾、洛两水以东,北山以南,黄河以西之狭长区域内歼灭之。一可抵消西捻军流动作战的优势,有“瓮中捉鳖”之效用,二是对于重点区域进行加强布置,以防其突围流窜。
五、余论
“练马队、重赏格、防要隘、保完善四策,所见不无可采。”在左宗棠的务实筹备下,其镇压陕甘民变的部队在精心构建的渭河防线上开展了对西捻军的镇压。四大措施无不是基于陕甘特定之作战环境所制定出来的,从而实现了部队组合的最佳搭配和最大发挥,体现了左宗棠适时而变、灵活机动的用兵方略。纵观陕省战略局势,其作战布局都是对捻军的动向进行预判评估之后而布置的。东南两路向为防守重点,其北山防线建设却较为薄弱。左宗棠认为北山地形将限制捻军行动,使其无法发挥机动优势。“然皆山路,非骑贼之利,亦终必亡矣。”另一方面则因地方荒凉,部队在北山地区进兵、筹粮等军务难以开展。故北山防线建设于渭河防線而言可谓一薄弱之处。因此以捻军为首的反清势力在渭河流域被清军部队所节制之后,选择突破重围、转战陕北。囿于北山地区粮饷之困难,且北部回众捻军联结作战之纷杂,使得左宗棠的北部防线失守,西捻军依托气候渐寒,黄河结冰得以突破山陕河防进入山西境内,使得左宗棠在陕镇压捻军的任务受挫,不得不由陕渡晋展开新一阶段作战。
参考文献:
[1] 《清实录》[M].中华书局.1985年版.
[2] 《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7年版.
[3]《左宗棠全集》[M].岳麓书社.2009年版.
[4]《平定关陇纪略》[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