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山西 048006)
长平煤矿属于沁水煤田,现开采3#煤层,生产能力500万吨/年。根据井田内水文孔水文标高资料,长平矿3#煤层大部分区域,15#煤层全部区域,均位于奥灰水水头高度以下,井田内煤系基底奥灰含水层带压最大可达4.36Mpa。矿井开采过程中,主要水害威胁来自底板奥陶系灰岩水。受底板水威胁最严重的15#煤,距离奥陶系灰岩顶界面平均仅有27.33m左右,甚至在部分区域仅10余米,带压开采[1]问题突出,因此需要对3#煤、15#煤层底板破坏深度[2]进行研究,分析奥灰水突水可能性,为下一步防治水工作的总体规划与布局提供依据。
长平煤矿3#煤层厚度2.50m~10.60m,平均厚度5.58m,倾角一般3°~12°左右,15#煤层厚度3.14m~6.84m,平均厚度4.40m,倾角一般3°~12°左右,本文以长平煤矿3#煤层首采5302工作面(采宽300m、煤层倾角8°)及其正下方15#煤层工作面(采宽200m、煤层倾角8°)的多煤层开采为研究对象,5302工作面底板标高在470-520m,3#煤到奥灰岩(峰峰组)地层总厚绝大部分平均在113m左右,15#煤底板距离奥灰顶界面(峰峰组)约26m。
结合长平矿3#煤5302首采面及其正下方15#煤层工作面地层情况,拟采用立体模型,计算模型走向长500m,倾斜宽度250m(取倾长500模型的一半),高280.3m地层平缓,模型倾角8°。其中,3#煤层采面采宽150m(取300m的一半)、煤层倾角8°、走向推进长度300m;15#煤层采面采宽100m(取200m的一半)、煤层倾角8°、走向推进长度300m。模型共包含3#煤和15#煤两层煤。
图1给出了3#煤层工作面推进过程顶、底板塑性区[3]分布图。从3#煤层工作面推进过程顶、底板塑性区分布规律中可以看出:
图1 3#煤层工作面推进过程顶、底板塑性区分布
①随着3#煤层采煤不断向开挖,采空区顶、底板及煤层均表现出明显的塑性破坏,覆岩发生垮落变形,但采空区底板底鼓变形有限。
②当3#煤层采面推进60m时,覆岩顶板发生初次来压,其顶板砂质泥岩塑性受拉和受剪破坏明显,覆岩冒落高度仅为10.62m,此时采空区底板卸压变形[4],底板出现拉-剪破坏,煤层开切眼和采煤面下方则表现出剪切破坏,底板塑性破坏深度为12.71m。
③当3#煤层工作面向前推进至120m时,顶板发生周期来压,采空区正上方顶板表现出明显的拉破坏、两侧表现为较规则的“马鞍形”破坏规律[5],采煤面上方顶板垮落高度达44.98m,模型顶部泥砂岩互层受采面回采影响出现拉、剪破坏;此时,随着煤层开采直接底随采随破坏,底板塑性破坏区发生在开切眼和采煤面下方附近,底板最大采动破坏深度达到18.13m。
④当3#煤层采煤面继续向前推进至180m时,采空区上方顶板仍呈现出“马鞍形”破坏,因煤层沿8°倾角向下回采,开切眼上方顶板垮落高度达53.64m,采煤面处覆岩顶板发育至K8中细粒砂岩,未与泥砂岩贯通,冒落高度达45.25m;此时,底板采动破坏深度沿开采方向发育破裂,直接底泥岩粉砂岩互层破坏较严重,底板采动破坏最大值约为18.13m左右。
⑤随着工作面向前推进至240m时,顶板覆岩层已发生多次周期来压,此时,采空区两侧覆岩顶板K8岩层与上部泥砂岩互层贯通,采煤面处顶板上方垮落高度达93.01m;煤层底板采动破坏深度最大值发生在“受荷-卸压”交界处,仍保持在18.13m左右。
⑥当工作面开采至300m时,覆岩顶板已充分冒落并与底板压实,采煤面上方顶板垮落高度达到102.31m,采空区底板泥质砂岩在开切眼、采空区中部和采煤面零星发育,但未与上方K6泥质灰岩相互连通,故此底板采动破坏深度最大值为18.67m。
从图2中15#煤层工作面推进过程顶、底板塑性区分布,可以看出:
图2 15#煤层工作面推进过程顶、底板塑性区分布
①当15#煤层采煤后,采空区顶、底板及煤层均表现出显著的破坏区,随着煤层开采不断推进,顶板覆岩层破断规律与3#煤顶板类似,不同之处在于15#煤层顶板上方83m附近存在采空区,部分地应力得到释放,采矿剧烈程度较小。
②当15#煤层采面推进60m时,覆岩顶板发生初次来压,直接顶板K2灰岩随采随冒,破坏高度延伸至老顶板砂质泥岩层位,顶板变形呈现拱形垮落形态[6],冒落高度为19.56m,受应力二次重分布影响,3#煤层采煤工作面下方底板破坏深度略有加深,K7细粒砂岩与K6泥质灰岩破坏发育横向扩展;15#煤层底板在开切眼和采煤面下方处于围岩应力由受压与卸压交界处,采动破坏深度较采空区下方底板受拉区域大,开切眼下方底板采动破坏深度值达25.44m,采煤面下方底板塑性破坏深度仅为11.15m,奥灰岩峰峰组顶部呈现受拉导升破裂区,发育高度5.51m左右,实际高度可能偏小。
③当15#煤层采煤面向前推进到120m,顶板发生周期来压,采空区正上方覆岩顶板为拉破坏区,15#煤层采面上方顶板由于受煤层开采倾角影响已发育至3#煤层底板塑性破坏区,形成导通裂隙带;采煤面下方底板采动破坏深度延伸至15.14m,而开切眼处下方底板处于高应力向低应力卸载区域过渡,采动破坏深度发育至峰峰组顶部,有效隔水层铝土岩遭到破坏形成导水破裂带,此时峰峰组顶部导水发育高度增加至11.63m。
④当15#煤层向前推进至180m时,采空区上方覆岩顶板呈现出“马鞍形”破坏形态,马鞍形两侧高峰区域基本上与3#煤层底板相贯通,对于15#煤层底板有效隔水层在采动应力和高承压水双重影响下,开切眼下方底板已破裂至奥灰峰峰组顶部形成导水通道,采煤面下方底板采动破坏深度虽然不大,但峰峰组受到高承压水影响形成顶部导升破裂带,发育高度已延伸至铝土岩,发育高度达17.27m。
⑤当15#煤层继续向前推进至240m时,覆岩顶板“马鞍形”破坏完全导通3#煤层底板塑性破坏区;采空区两侧煤层下方是采动破坏影响较大的地方,由于采空区冒落下来的矸石逐渐压实采空区,开切眼下方底板采动破坏区域已与峰峰组完全导通,采煤面下方底板破裂带与峰峰组导升带亦相互贯通形成导水通道,此时承压水导升高度发育至22.56m。
⑥随着15#煤层采煤面向前推进至300m时,此时煤层走向开采宽度300m已超过煤层倾向长度200m,煤层顶板已充分压实采空区,覆岩顶板与3#煤层顶底板塑性破坏连成一片;采空区两侧煤层底板发育破坏带已贯通奥灰岩峰峰组,形成大面积突水导水通道,引起底板突水灾害事故。
通过数值模拟结果显示,3#煤层底板破坏深度平均值约为18.7m,15#煤层约为21.4m。模拟结果对矿井下一步防治水工作的总体规划与布局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