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蝶雨
刘德海先生出生于1937年,自幼便学习琵琶,师从于林石城、曹安和等琵琶大师。1957年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在他的演奏下,《狼牙山五壮士》、《十面埋伏》(改编)、《平沙落雁》等作品让人印象深刻,赞不绝口。他精巧的创作构思和高超的演奏技艺使一首首优美动人、慷慨激昂的旋律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奠定了刘德海先生在琵琶乐坛中无可撼动的地位。与此同时,刘德海先生还创作了大量的新作品,如人生篇、田园篇①,此外还有宗教篇②、乡土风情③篇等,极大地开拓了琵琶音乐的发展空间,使琵琶艺术不断向更高的阶梯飞跃。
琵琶曲《天鹅》标题的下方“献给正义者”让人心中充满着敬仰。这首作品借描写天鹅雍容高贵、娴静洒脱的气质和宽宏博大、旷达不羁的胸怀,映射出刘德海先生艺术生涯的缩影,也表达了他对艺术事业向往的态度与追求。
在《天鹅》中,刘德海先生首次大胆地运用和借鉴了西洋大小调式并吸收了西方的一些音乐元素,这使琵琶演奏领域有了新的挑战。乐曲中运用大量创新的技法,如“反弹”、“拍弦”、“勾搭”等,再加上原有的传统技法,长轮、扫弦、泛音等,旋律时而婉转悠扬,时而轻快活泼,时而慷慨激昂,让人情不自禁在脑海中浮现出天鹅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沐浴日光,嬉戏玩耍最后又展翅翱翔,大自然又回归宁静祥和的画面,使这首作品成为了80年代中期琵琶乐曲中的典范。
在艺术发展过程中,革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从艺术史上的革新来看,大多数是表现为对艺术个性的追求,艺术家的个性与思想感情的独特化决定了艺术革新。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为了让琵琶艺术更符合新时代的审美需求,所以革新是欣赏者对审美需求的必然走向。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社会的变革时期,人们喜欢通俗易懂,便于歌唱的旋律。刘德海先生开始尝试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旋律改编成了琵琶曲,比如《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浏阳河》等,让当时的人们对琵琶有了新的认知并且产生了兴趣。此外,刘德海先生独特的个性也直接奠定了他开创琵琶音乐的全新风格。接下来,笔者将从作品形式和作品技法两方面来谈《天鹅》中艺术革新的具体表现。
从作曲方面来谈,刘德海先生在创作中讲究天地、自然的和谐之美,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他认为乐曲中抑扬顿挫,快慢强弱都有着深层次的意蕴,在琵琶演奏中要点线结合,张弛有度,注重乐曲的意境美,和谐美。“万物对立,也统一,取两极之中,以中为立足点”是刘德海先生所追求的目标,所以他提出了新的理念—“中和”,这与孔子的“中庸”观的思想是相通的。由此可以看出刘德海先生在创作此曲时将对哲学的理解与思考也深深地囊括其中。刘德海先生运用紧打慢唱④,首次将戏曲中的表现形式运用到《天鹅》这首乐曲中来。
左手演奏技法方面:
1、“擞”:左手连续快速打带两个音,其实最开始这个指法在传统曲目中就是打音和带音。而在乐曲《天鹅》中,刘德海先生将其转变为连续的打带音,来表现天鹅在湖面上灵活地抖动着羽毛的场景,将旧的指法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2、“弦上发音”:小指摁住一个音,左手的食指在之前摁住的音的基础上,发出另一个音高上的音,这个具有特色的新指法不仅在《天鹅》中还在刘德海先生创作的《人生篇》中被广泛地应用。
3、“八度大跳”:八度大跳在以往的传统曲目中很少被应用,而在《天鹅》中却在引子之后的一段长轮中频繁出现在每一句的开头,从低八度八把位向高八度把位滑下开始长轮,由此可以看出刘德海先生的创作思维十分巧妙。
右手演奏技法方面:
1、反弹:琵琶中的反弹指法灵感来源于吉他的指法,反弹是《天鹅》这首乐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创新指法,和以往常用的指法“正弹”相比较而言,反弹这个新的指法让琵琶演奏出来的效果更加灵动纤巧,是传统指法达不到的,极大地增加了琵琶的表现力。
2、连续摭分:在传统曲目中,摭分一般都是主旋律在一弦上进行演奏,而在《天鹅》中,连续摭分却是主旋律在里弦的大指上,将大指下压,运用大指的小关节演奏,在这之前的琵琶曲目中,还没有用这种方法演奏过,这就是所谓的“旧”法“新”弹,让琵琶演奏注入了新的活力。
3、拍弦:拍弦是《天鹅》中非常有特色的指法之一,这个特殊的音响效果是刘德海先生为天鹅展翅高飞而创作的新指法。拍弦时,速度由慢渐快,由四指变换到用大指的侧指锋上下变换位置快速地拍弦,从视觉上让观众有直观的感受,模仿天鹅扇动翅膀飞向天空的动作,拓宽了琵琶的艺术感染力。
4、凤点头:凤点头是传统曲目中常见的指法之一,用中指在弦上连续来回摇指,大指同时在四弦上扣弦。在传统曲目中,侧重于表达凝重的氛围,音色较雄浑,用手臂的力量带动手指进行演奏,强调每个音的颗粒感。而在《天鹅》中,是用手腕的力量带动手指进行演奏一段较明亮的旋律,强调旋律的歌唱性、线条性。同一个指法却有着不同的表现方法,让琵琶演奏呈现出的场景更加丰富。
5、勾搭:“勾搭”这个指法也是新创作的指法,加入“勾搭”使乐曲增加了难度和技巧,在乐曲高潮部分中运用了变化音和不和谐音程,以紧打慢唱的形式开始演奏。正是这些新指法的应用,为琵琶艺术增添了新的色彩。笔者用表格的形式将以上内容做了梳理,整理如下:
作品形式 作品技法在传统技法基础上的革新 新创技法提出新的理念“中和”擞反弹连续摭分 勾搭加入戏曲中“紧打慢唱”的表现形式凤点头 拍弦弦上发音
从西域传来的曲项琵琶在当时对中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原文化融合,互相影响,使其在形制、品相、用弦等方面有了巨大的改变。
首先从形制上来说,早期的琵琶琴腹偏大,呈梨形。到了明清时期,琵琶的音箱由宽变窄,并且拉长颈部,使得琵琶更方便乐者用左手按琵琶下部的音。琵琶的品相从最开始的四相无品到四相九品、十三品,再发展到如今的六相二十四品,这让琵琶可演奏的音域变得更加宽广,能满足各种风格的乐曲演奏。在琵琶的发展过程中,用弦上也经历由动物筋到丝弦、尼龙弦、再到如今使用钢丝弦的不断变化,让琵琶在演奏时的音量扩大,共鸣也增强了不少,在音色上变得更加清脆、洪亮。
在早期,乐者演奏琵琶席地而坐且横抱弹奏,后来转变为竖抱演奏,使得左手的发挥空间变得更广阔,演奏时也从用拨子变成了指弹,发展到如今带假指甲进行演奏。明清时期,《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首次完整规范了琵琶的指法符号,据记载,此时期琵琶的指法已达一百多种。到了清末至20世纪中叶,平湖派代表朱英创造了“轮扫”、“勾搭带轮”等技巧,还吸收了西洋记谱法的表情记号,为琵琶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再之后,20世纪中叶到80年代,王惠然先生在《彝族舞曲》中创造了“解放大指”的技巧;朱毅、文博在《春雨》中借鉴古典吉他的技法,创造了依次用中指、食指、大指运用三连音的节奏型向内勾弦的指法;浦东派代表林石成先生开始运用西方和弦,并创造了“人工泛音”⑤等指法,这对未来推动琵琶艺术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80年代后,刘德海先生在演奏技法方面创新了大量的指法。如“拍弦”、“反弹”、“勾搭”等,大大拓宽了琵琶的艺术表现力,刘德海先生对推动未来琵琶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里程碑式的贡献,现如今琵琶已成为世界上指法最多的乐器。
《天鹅》作为《人生篇》中最具有典范性的作品,其地位在琵琶独奏曲中的分量显而易见。琵琶考级曲中有它的身影,在各类琵琶比赛中它作为规定曲目出现的次数数不胜数,在国外演出时《天鹅》频频获得外国友人的青睐和掌声,还有作曲家将《天鹅》改编并配以西洋交响乐,还有与MIDI、电声音乐相结合演奏形式等等,这些都足以证明这首作品对于推动琵琶艺术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天鹅为代表的《人生篇》系列曲目使琵琶在音色上也做出了巨大的改变,琵琶原本是一个比较“噪”的乐器,而《人生篇》让琵琶的音色达到了相对统一,这是在琵琶艺术发展前三次高峰中从未出现过的,这也是未来琵琶艺术发展的新趋势。
在流行音乐的影响下,“女子十二乐坊”的出现为琵琶艺术的发展增加了一抹亮色。通过多人齐奏和电声乐队伴奏的形式来演绎琵琶经典曲目《十面埋伏》,打破了已往传统的独奏方式,使原本激烈的战争场面更加有气势。中央民族乐团的赵聪老师,用水晶琵琶配上中国大鼓和电子音乐演绎的一曲《新十面埋伏》惊艳了世界,由此可以看出琵琶未来的发展潜能是无限的。
现如今琵琶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许多电影、电视剧的背景音乐都能见到琵琶的身影。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将江南小调《无锡景》改编成了琵琶曲《秦淮景》,完美地将琵琶音乐与电影情节相结合,让琵琶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空间,而电影在琵琶音乐的融合下也得到了升华,实现了影视行业与民族传统音乐的相互成就。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感叹琵琶的艺术魅力是如此令人着迷,未来琵琶艺术的发展也将迈出新的步伐。
正因有了《天鹅》的沉淀,为之后新技法的开创以及琵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把琵琶艺术发展推向第四次高峰,让琵琶向更高更广阔的空间不断地发展和前行。
对于艺术发展而言,革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琵琶曲《天鹅》中的革新,不仅体现在作品的创作内容和创作形式上,还体现在刘德海先生不断超越自我的追求中。以传统为根基,取其精华,加以革新,这就是《天鹅》带给我们的创作启示。创新从来都不是无水之源,将传统技法变革赋予新的生命和活力,在《天鹅》中得以充分地显现。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在名满天下之际,仍以“爬坡人”自居,并希望琵琶这一乐器能够回到日常生活中,也能够走向世界舞台。同时也发人深省,我们作为新一代琵琶人,当为琵琶的现代创作和未来发展努力奋斗前行。我们坚信,琵琶一定会如刘德海前辈所愿,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魅力。■
注释:
① 田园篇:《天池》、《金色的梦》、《故乡行》、《一指禅》。
② 宗教篇:《滴水观音》、《喜庆罗汉》、《晚霞情趣》、《白马驼经》。
③ 乡土风情篇:《纺车》《风铃》《杂耍人》等(十首小曲组成)。
④ 紧打慢唱:京剧板式“摇板”的别名,各剧种大多吸收了这个板式,一般表现激动、喜悦和悲愤的情绪。
⑤ 人工泛音:为移植指法,在传统曲目中未见使用,出现在现代乐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