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胜琼
摘要:当今的教育环境越发重视德育,作为人文性特点突出的语文课程在德育渗透方面有着先天优势。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变革期,在初中这个关键时期,在语文这门重要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帮助他们确定正确的三观是相当重要的,而部编版教材在德育渗透方面有着极大的资源发挥空间。
关键词:部编版教材;语文教学;德育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不是一门法治课和几场班会课就能实现的,它应该渗透在各门功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对于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有着绝对优势,现在笔者就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及编排特点来谈谈对于德育渗透的几点思考:
一、在課文教学中实现渗透
部编版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是进行德育渗透的好资源。比如按照主题分类,有培养学生亲近、热爱自然的《春》、《济南的冬天》等,有培养亲情观念的《秋天的怀念》、《散步》、《背影》等,有歌颂大爱精神的《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等,有进行抗挫教育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孤独之旅》等,还有反思人性的《猫》、《皇帝的新装》、《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等,有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邓稼先》、《黄河颂》、《土地的誓言》、《我爱这土地》等,还有引起对弱势群体、普通人关注的《老王》、《阿长与<山海经>》等……
现具体说说如何在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中进行德育渗透。初中学生对于这篇童话,普遍都是很熟悉的。这篇童话情节简单,人物形象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可放在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中去把握人性。上至皇帝、王公大臣,下至普通老百姓,明明都看不见衣服却都说自己看得见,师生分析出一个“爱慕虚荣”应该还不够。老师可进行一系列追问:大臣们被称为“正直和诚实”,为什么都不愿意尝试着质疑这件衣服?他们是害怕失去已有的地位权势,害怕自己成为唯一说真话而被集体攻击的那个人,所以谁都不敢轻易说出真相?百姓们听到孩子的真话后纷纷选择相信和传播,从这点背后可以看出什么?因为百姓没什么可失去的所以无所畏惧?因为群众的眼睛是明亮的?因为群众的力量强大可以推翻一切?可是知道真相后为什么皇帝和大臣却摆出了更骄傲的神情走完大典?因为统治者的权威必须维护到底?因为权力阶层不把百姓放在眼里?
通过一系列的质疑和讨论,带领学生完成本堂课对人性的分析,完成对学生价值观取向的一种正确引导。
又如,对于初中生来说,孝顺父母这样的大道理是耳熟能详的,但能真正落实到生活中的,恐怕没有几个。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承载着浓浓的怀念与愧疚之情的念母名篇。这篇文章的语言质朴简练,情感却十分深沉,是进行亲情教育的好素材。老师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几个关键句“母亲就会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一个“悄悄地躲”是善解人意的母亲要给“我”一个宣泄的空间,一个“偷偷地听”是爱子情深的母亲终究还是不放心残疾儿子的独处;“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是细致体贴无所不及地照顾“我”的情绪;“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是对儿子难得的积极回应的喜出望外……通过对母亲的细节探究,体会母亲艰难伟大的内心,感受真实细腻的母爱,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这些动人的母爱细节?然后介入史铁生的内心剖白“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去体会作者在痛失母亲并且再也没有机会弥补时的那种深深的无力与愧疚。老师再适时询问学生:我们可以怎么回报给与我们的母爱?
通过语句的赏析、资料的品读,学生的内心将被史铁生的文笔触动,再让学生回到自己的现实,从而体会每个母亲的不容易,从而体味亲情。
二、在综合性学习中渗透德育
部编版教材中有不少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可进行德育教育,如《有朋自远方来》可进行如何正确交友的教育,《少年正是读书时》可进行价值观教育,《天下国家》、《身边的文化遗产》可进行爱国教育,《孝亲敬老,从我做起》可进行亲情教育,《人无信不立》进行诚信教育,《以和为贵》、《君子自强不息》等都是品质教育的资源。
举例《少年正是读书时》。现在的学生养尊处优,且身处一个网红做做直播就可年入千万的信息社会,他们觉得读书苦,并且对读书的目的是迷茫的,甚至有部分学生乃至家长都觉得读书不是很重要,所以适时地进行读书重要性的活动讨论十分必要和重要。
老师可由班级普遍存在的一个作业抄袭现象入手,让学生讨论这种现象的对错及分析解决措施,然后由作业态度引申到学习态度,思考“我们为什么而读书”,学生的理由可能五花八门,老师进行适时总结:为了个人的将来发展,为了国家的建设;为了物质的保障,为了精神价值的实现……然后设置情境,把学生心中对学习意义的疑惑写出来:相比网红、明星的轻易成功,读书是不是显得没有必要了?然后老师提供一个资料袋,里面既有网红、明星的一些带来恶劣影响的事件,如范冰冰的偷税、漏税事件,郑爽的代孕事件等,也有他们的一些正面资料,如口红一哥李佳琦的学历成就,胡歌等人当红时期急流勇退、重回校园深造……通过资料的自主选择和讨论,让学生明白网红、明星很容易因为读书少而翻车,而成功的网红、明星也不敢停止他们的学习。再介入一些名人大家的读书故事振奋士气。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希望能帮助一些同学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明确自己人生的努力方向。
三、在写作中渗透德育
部编版教材中还有不少的专题板块教学内容,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新闻专题,八下第四单元的演讲专题和九下第五单元的话剧专题。在进行完相应的单元课程教学后,老师可将德育的相关专题和专题板块中相对应的写作内容结合起来。
比如新闻写作可结合当今的一些时事热点,做成德育渗透的好素材:新冠疫情形势下,普通国人的坚守家门与医护人员的逆行选择,可进行对学生的爱国教育和责任感教育;面对灾难,有部分人却做起了假口罩的买卖,还有一些不良商家趁机哄抬物价,面对这些黑暗面,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荣辱观。在一系列的自主化的资料搜集和新闻撰写中实现学生德育。
撰写演讲稿可根据八下第四单元的相关课文确定“学习态度”、“人生选择”等专题,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完成演讲稿写作,然后通过声情并茂的演讲活动营造氛围,开导人生;演出话剧活动可让学生确定几个主题准备,比如和单元内的《屈原》有关的爱国主题、和《枣儿》有关的亲情主题,在剧本写作、演出和师生的共同评议中实现对学生的德育。
四、在名著学习中渗透德育
部编版教材中的一些必读名著,可通过专题精读的课型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德育。如《朝花夕拾》可通过鲁迅的弃医从文抉择引导学生讨论、思考人生的意义;《西游记》可从师徒五人历经千辛万苦求取真经的过程中思考坚持的意义;《骆驼祥子》可从祥子的堕落去思考人生低谷的选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进行意志教育;《艾青诗选》进行爱国教育;《简爱》可以讲讲自尊与自信……
名著的精读还可与八下第三单元的“学写读后感”相结合,实现名著教学、写作教学的贯通,当然这个过程可实施在初中任一阶段的名著学习中。
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随时随地都可进行的,除了教材中的现有资源,我们还可以通过课内资源实现到课外资源的迁移和拓展,关键在于教师的用心和挖掘。
参考文献:
[1] 张頔.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滲透的方法与途径[J].文学教育,2020(04):52-53
[2] 张丽娟.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当代教研论丛,2019(06):24
[3] 陈奇春.关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文化的思考[J].德育研究,2019(09):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