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彩凤 朱丽娟
摘 要:清代统一西域后,逐渐形成了三大城市中心,城市诗歌也随之开始发展。在“天朝派员”这一类创作者当中,国梁属于较为独特的一个。他创作的乌鲁木齐城市群诗歌主要分为城市写景诗、城市印象诗和城市生活诗三类。其创作心理之一是“鸣国家之盛”,其二是“记一时兴会”,作为八旗诗人表现出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平和敦厚”“苍劲绝俗”。
关键词:清代 国梁 乌鲁木齐城市群诗歌
在《说文解字》中,“城”的词义是“城,以盛民也”,“市”的词义是“市,买卖之所也”。《现代汉语词典》将城市解释为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代城市的发展来自于军事政治部署,所以最先是中央政权军事政治的中心。
在统一西域的战争中,清朝廷充分认识到西域“东捍长城,北蔽蒙古,南连卫藏,西依葱岭,以为固居神州大陆之脊,势若高屋之建瓴,得之足以屏卫中国,巩我藩篱,不得则关陇隘其封,河湟失其险,一举足而中原为之动摇”a的重要战略位置,于是仿效汉唐,因循守旧,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调派甘、凉、肃三镇兵丁开始在哈密和巴里坤等地试垦,逐步建立了东起巴里坤,西至伊犁,北抵塔尔巴哈台,南接哈密、吐鲁番四个大体相互衔接的垦区。为了加强各地之间联系,在这些城市中间建立小城市,最终连成一线。政府在这些城市大多是先筑城后设官职,清代在西域设立的管理机构中,办事大臣、领队大臣、协办大臣、参赞大臣均具有军事功能,特别是早期伊犁将军的设置就是为了管理全西域的军队而设立的。由此可见,其功能最初主要以军事功能为主,随着发展,才向着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等功能转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
清代西域逐渐形成了三大城市中心,即南疆以喀什噶尔为中心的八大城、伊犁九城和迪化等中心城镇,构成了现代新疆城镇体系的基本框架。本文中的乌鲁木齐城市群具体指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城市群,主要是乌昌(昌吉、阜康、呼图壁、玛纳斯、奇台、吉木乃、木垒)、石河子、五家渠等城市。
乌鲁木齐城市群的兴起是伴着清朝政府实施的开发政策开始的。乌鲁木齐城市群建设的轨迹主要是:乾隆二十年(1755),平定准噶尔后,新疆内属,改名乌鲁木齐,筑第一座土城。二十五年,设置同知。二十八年,在北面筑新城,取名迪化。三十六年,设参赞大臣、理事、通判。第二年,在迪化西八里建筑满城,取名巩宁。清政府平定了大小和卓之乱,完成了统一西域的大业,对西域的城镇开发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经济、驻军、与哈萨克商业贸易的需要,都凸显了乌鲁木齐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经过不断发展,乌鲁木齐在清代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较大变化,成为区域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对整个西域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乾隆三十年的乌鲁木齐经过发展,已经达到了店铺林立,酒馆茶楼密集,繁华程度在关外有名了,可以说,乾隆朝乌鲁木齐的发展达到了繁盛的程度。当时朝廷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分三路向所属建置城堡:东路城堡有惠徕堡(今乌市六道湾),屡丰堡(今乌市七道湾),辑怀城(今米泉县),阜康城(地名特讷格尔)等,向东经恺安城(吉木萨尔),靖宁城(奇台)联结巴里坤;西路城堡有宣仁堡(今乌市头宫),怀义堡(今乌市二宫),头屯堡,宁边城(今昌吉),向西联结景化城(今呼图壁),绥来城(今玛纳斯),庆绥城(今乌苏)和安阜城(今精河)。南路的城堡有嘉德城(今达坂城),广安城(今吐鲁番),辟展城(今鄯善)。除去南路的城市,现代乌鲁木齐城市群基本形成。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它也逐渐步入诗人们的视野。在本文中,城市诗定义为以写城市人、城市生活、城市印象为主,传递出城市风貌、城市意识的古代诗歌作品。“城市从其起源时代开始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贮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更多的设施;同时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繁复的形式,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b城市当时的繁荣或许已经随着历史步入尘埃,或者被现代的建设淹没殆尽,但是这些古代诗人的记录成为城市文化的永恒记忆,是城市文化的宝贵财富,也为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清代西域城市诗的创作者主要分为“天朝派员”、流放人员、幕僚、当地少数民族诗人四类。国梁是“天朝派员”中的代表。
一、国梁城市诗分类
国梁(1716—1788),榜名纳国栋,奉敕改国梁。字隆吉,一字丹中,号笠民,哈达纳喇氏,满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十年(1765)到三十三年(1768)任迪化同知。同知,是知府的副职,负责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军籍、抚绥民夷等事务。按照《乌鲁木齐事宜》中记载,乌鲁木齐“文职共大小官三十六员内:道一员,府一员,直隶知州一员,同知一员,通判一员,知县五员”c,可见,国梁所担任的职务只有一人,较为繁忙,尤其是屯田事务在国梁城市诗中反映较多。
与其他官员不同的是,他是主动请缨,要求到西域的,這在清代“天朝派员”到西域的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在其《澄悦堂诗集》中有《玉塞集》录入古今体诗九十九首,《轮台集》录入古今体诗一百四十五首,这二百四十四首诗歌,就是国梁赶赴乌鲁木齐和在乌鲁木齐生活的记录。《轮台集》自序说:“出嘉峪关四千里而遥,乌鲁木齐即古轮台地也。迁内地民户以实之,设兵屯田,犹赵营平之遗法。余以兰郡司马补外,临政亲民之暇,不废游览。吟帙亦以渐积,计自初莅至东旋,止得如千首,集曰轮台。”d可见其创作的诗集一是记录临政亲民,二是记录游览所得。由于国梁主要管理屯田事务,所以他丈量土地、清查田亩、访贫问苦、体察民情,在三年任期走遍了辖境,留下了很多诗歌,其中归入城市诗的共计百余首。
在赶赴乌鲁木齐的路上,国梁已经在想象乌鲁木齐的形象了,在《奉调赴乌鲁木齐》《得旨调授乌鲁木齐丞再成二律》中,他这样描绘心目中的乌鲁木齐:“七千里外新分郡,十五年前旧署衔。”将乌鲁木齐定位为“新”。“域外楼兰沙碛重,于今山水改光容”,写乌鲁木齐的变化,一个“改”字体现了作者的遐想,也奠定了其创作城市诗的基本格调。
国梁的城市诗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写城市名胜景物的,如《题遂成二十景》《轮台八景》。第二种城市印象诗,主要是记录在乌鲁木齐城市群中来往落实屯田政策,对各个城市形象进行描述的诗歌。第三种是城市生活诗歌,对自己在乌鲁木齐的城市生活进行描述,尤其是对节日期间的乌鲁木齐进行描述。
国梁的城市写景诗主要是描写城市及周边的名胜,如《圣山》,写的是博格达山,国梁创作的《轮台八景》第一首《圣山雷雨》的自注中也专门做了解释,“迪化城东北百五十里,博克达山为西极镇山,蒙古言博克达者,圣也”。在《乌鲁木齐政略》的《祭典》中,专门记录“博克达山”:“在迪化城东一百余里。乾隆二十四年(1759),办事大臣努 奏请颁发祭文、香帛,每岁春月在城北虎头峰望祭。”e国梁的《圣山》则将视线放在了屯田上,重点写山腰水涧之水用来屯田:“海汇半空分畎浍,峰超群峭拥冰霜。”还将视线放在祭祀的习俗产生的改变:“向来膜拜尊西极,秩祀今颂内府香。”与初见博克达山的两首诗《望博克达山》对比,国梁已经从单纯的赏景变成了关注其实用价值,表现了当时屯田事务已经成为其生活核心。
这些写景诗中,以景命题的组诗较为独特。纵观西域诗创作,以单篇诗歌居多,同时也出现了大型组诗,如纪昀的《乌鲁木齐杂诗》、福庆的《异域竹枝词》、萧雄的《西疆杂述诗》都是上百首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好的诗歌,呈现出西域诗歌的纪实性。而这种小型组诗在国梁笔下出现的比较多,如《题遂成二十景》《轮台八景》《幽居十二事和诚毅伯韵》。前两组属于写景诗,后一组表面写事,实际上也是表现的城市生活。作者通过自己的眼睛关注城市生活,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放置在诗歌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别样的城市。
《题遂成二十景》写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国梁刚到乌鲁木齐一年,主要是刻画乌鲁木齐风景:“深树鸣禽”“青林烟雨”“平畴麦浪”“春水浮花”“五桥清听”“东皋野月”“柽湄晓日”“芦塘飞雪”“清鉴荷香”“秋河时涨”“云峰幻态”“南屏落照”“万壑松涛”“榆冈媒雉”“风溪奏雅”“温泉香曲”“层岩积玉”“翠岫归云”“山原新霁”“日夕回牧”。在二十景的描述中,其实很难看出是在描写乌鲁木齐的风景,诗歌表现的地理界限较为模糊,更多的是诗人感觉的抒写和形象的刻画。《深树鸣禽》“绿天韵笙簧,好鸟啼不住。坐久落花深,白云自来去”,刻画了一个热爱自然,悠然自乐的诗人形象;《芦塘飞雪》“老荻鸣金飙,飞花互纠结。萧散芦中人,独立寒塘雪”,刻画了一个孤独而立,心绪飞扬的诗人形象。在这些诗里,城市风景里的空间是诗人创造出来安置自己形象的场所,是诗人心境的投射。
乾隆三十二年(1767),国梁将这二十种风光归纳为《轮台八景》,以五言古诗进行创作。《轮台八景》分别是“圣山雷雨”“虎峰水树”“七岭锁云”“雨池酿玉”“暖泉漾碧”“大冶霏青”“西亭花坞”“北湾稻畦”。八景源于北宋的文人画,据北宋著名学者沈括的《梦溪笔谈·书画》记载,北宋时期画家宋迪,在欣赏潇湘两岸优美风光后创作《潇湘八景图》,传为佳话。民间地方志中“八景”渐多,通常介绍某地八种风物景观的形成与构成情况,辑录历代咏写八景的诗文作品,成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景观。八景诗得到发展后,形成了固定的格式,题目为四字,形式整齐,音韵和谐,长短适度。轮台八景主要写乌鲁木齐周边景色,国梁在注释中对周边景色名进行翻译,与他在西域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有密切联系,他是一个责任心强、投入感重的官员,在诗中反映了他对屯垦工作的肯定和自豪,尤其是《北湾稻畦》:
游牧昔善地,水云今江乡。决渠足春雨,招侣莳稻秧。畦明骑影度,预谙饼饵香。鸡豚亦有社,箫鼓可无腔。荷锄归晚唱,知是豳风章。
其备注中解释说卡子湾和九道湾居民自高台县迁来,“颇知务本节用。能艺稻”,国梁于是买来稻种,开渠引水,让他们种植,“居然水乡风味,南人过之,当为唱《江南乐》《忆江南》矣”,对自己所做事业非常自豪。乌鲁木齐周边景色在国梁眼中已经变成建功立业的场所,《七岭锁云》记:“岭下多良田,流水环绕,余移户民使分居之。”《虎峰水树》记:“其下树木阴翳,河流浟湙,殊有佳致,余为树坊,题曰 灇,以其为山之支水之会也。其北为小桥,亦建一坊榜,曰山水之间。”在国梁这里,这八景与前面所写的二十景已经不同,二十景重在描述自我形象和感觉抒写,八景则选择的多是实用价值极强、作者已经加以改造的空间景观。在这里,景观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文学对象,更是提供了某种情感的呼应,空间成了社会生产,他构建的家园感,体现的价值感,是所有诗歌的指向。
城市印象诗,主要记录在乌鲁木齐城市群中来往落实屯田政策,对各个城市印象进行总体描述的诗歌,这些城市包括乌鲁木齐、阜康、米泉、昌吉、呼图壁,即乌鲁木齐城市群形象。乾隆朝是西域屯垦的兴盛时期,国梁是西域管理屯田并歌颂屯田的第一人。他最早以诗的形式道出凿山、引水、开渠等屯田过程,在《过土墩子草湖》曾明确表达了“何当野水都归壑,化作桑麻万顷云”的愿望。屯垦诗在诗歌多以行程为题目,如《之宁边过地窝铺》《过乌鲁木齐废城》等,行迹遍布乌鲁木齐城市群,表现出特有的地理空间感。这些诗歌重在体现“新”与“改”,展现的是一位边疆满族官员独有的获得感。国梁在《奉调赴乌鲁木齐》一诗中提到“燕然勒石非吾事,看取周民颂柞芟”,表现出从一开始他就对屯田非常关心,也希望在这一方面能有所成就。上任以后,他也毫不懈怠,坚持执行屯田政策,甚至到处找水源以利屯田。从他眼中看去,每个城市都是游牧“改”农渔的典范。“只今番部尽,讴唱遍樵渔”。在这位怀抱大志的诗人来说,更多的是记录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这些变化是自身努力的结果,也是整个朝代带来的变化,更是让国梁为之自豪的事业。
对乌鲁木齐城市群印象进行描写的诗歌主要集中在《轮台集》。国梁对城市的记录是以行踪来确定诗歌内容的,他的屯田管理行踪遍布乌鲁木齐城市群,很多城市他走了不止一遍,这也形成了国梁的另一类不是组诗的组诗——对一个城市的多次描述。以昌吉地区当时的宁边、景化、阜康城为例,有《初之宁边》《宁边稽核屯马》《兼摄宁边》《自宁边之景化小憩大芦草沟》《行抵呼图壁》《景化北见缠头废城》《八月二十九日夜之宁边,晦夜却回》《宁边卧病》《之宁边》《复之宁边》《抵阜康》《还自阜康道中即目》等篇目,记录行踪,形成诗歌系列。根据《乌鲁木齐政略》记载:“宁边城 旧名昌吉,在迪化城西北七十五里,乾隆二十八年建。周三里五分,高一丈五尺。四门:东文同门,南谐迩门,西武定门,北燮遐门。城内衙署、仓廒一百四十六间,兵房一千二百间。”f国梁到宁边城的时候,宁边城已经修建三年了,规模初具。在《初之宁边》诗中,国梁对“改”和“新”的关注一以贯之。“西去风云阔,楼兰访旧墟。泉湮溪故绕,城废土新疏。阛阓烟千树,桑麻花万庐。只今番部尽,讴唱遍樵渔。”这就是诗人对于宁边城的印象——新变化,改旧俗。这样的思路贯穿在每一首诗歌之中,“星占狼鬣消芒角,人遍龍沙饱粥饘”, “渐看成大邑,生聚沐休和”,“阿浑央哥都去尽,断锄破釜土花封”。
城市生活诗歌,重在描述国梁在乌鲁木齐城市的生活。这类作品的代表就是《幽居十二事和诚毅伯韵》。这二十首诗歌分别是:“山房展卷”“蕉窗听雨”“月夕理琴”“花径联诗”“桐阴对局”“松樾煮茗”“霜前访菊”“雪后寻梅”“杏林听莺”“莲渚垂纶”“占风护兰”“带雨移竹”。这组诗歌中展现的是文化生活水平较高省份的生活方式,读书、听雨、弹琴、联诗、下棋、品茶、赏菊、踏雪、垂钓等,展现出理想中的上层社会人们的休闲娱乐空间,这个空间表面上展现的是乌鲁木齐,实质是诗人构筑的一个精神上的空间。不再有大漠孤烟,不再有勘地寻水,只有隐居休闲,冲虚淡泊,精神上与古人往来的国梁的世界。这十二首诗歌选择的意象是芭蕉、松树、菊花、竹子、梅花、莲花、兰花、桐树,构建了一个草木意象世界,象征了人的品格。在《澄悦堂诗集》卷十三《五友集》中,国梁将书、香、石、花、酒作为自己的五个朋友,并认为花是自己的“佳友”。这里的草木已经不是简单的诗人目之所见、兴之所感的产物,它们经过了主体心灵的选择和过滤,情感的投射与浸染,最终成了诗人独创空间的艺术符号。而在用典上,国梁的这十二首诗歌用的典故则偏重于陆羽、陶渊明、袁安,加之幽居之事选择的都是高雅的文人之事,可以感受到国梁在幽居之时想尽办法舒缓自己的焦虑之情,一方面运用寻古的方式,另一方面运用显志的方式不断提醒自己和他人职责所在,表达高洁志向。
其余还有很多诗歌表现城市生活,如《偶书》:
鹦鹉屠苏自在斟,笙歌车马任骎骎。金鸦暖透红丝砚,缥锦香融珠柱琴。天上春还真远客,边城腊去带归心。长安韶丽知多少,收入诗人想像吟。
可以看到作者在城市中“鹦鹉屠苏”“笙歌车马”“金鸦暖透红丝砚”的生活状态,也可以看到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想象。
城市节日诗歌更能够表现城市生活。这类诗歌在国梁笔下也不少见,他的诗歌选取的节日主要集中在清明节、重阳节两个节日。《清明日西亭春赏次韵》:
步因春赏缓,眼到野亭明。一鸟破岩翠,深林喧濑声。芳茸花径软,斜日酒帘晴。谁引山阴兴,新烟已罥城。
清明节是思念情亲人的重要节日,诗人在清明日到秀野亭赏春,饮酒寄托思念之情。国梁非常看重亲人,他自幼丧母及继母,由乳母抚养长大,在赴任前夕,他的乳母去世,国梁写了《哭乳媪》,诗中表达了自己将到万里之外,更无从报答乳母的恩情,“不如乌鸟乐,反哺得相亲”的遗憾。清明自然也成为寄托哀思之日。
国梁城市诗中更多的是重阳节,如《九日登戟戈台南岗》:
风雨生僧恼客肠,淡晴天与作重阳。合行马骑南齐礼,不学龙山东晋狂。苦水井边泉喷雪,戢戈台畔草侵霜。登高何以酬佳节,醉倩苍岩侑一觞。
诗歌作于乾隆三十年(1765)诗人由兰州赴乌鲁木齐途中,表现了登高思乡、思亲的情感。
又如《九日北山麓》:
我居天山西,秋行天山南。山半不敢上,我马行骖驔。薄言憩崇麓,亦卒资良探。五峰落寒翠,冻玉生紫岚。谷口丛灌木,其下流澄涵。上腴数万亩,水泽能旁覃。疏渠导之利,利尽讵为贪?遐瞩信清畅,不饮情已酣。高风洒然来,短发吹 鬖。搔首动远想,转念嘲痴憨。所遇适其适,斯理夙所谙。季鹰非达者,而乃鲈鱼耽。
这首诗歌作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乌鲁木齐,北山指的是天山。表达的感情已经不是登高思亲,而是看见屯田数万亩,水渠灌溉,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不饮情已酣”的陶醉,还自嘲想念故乡是痴愚。诗人的情感已经升华到更高的境界。
二、国梁城市诗创作心理及风格
(一)“鸣国家之盛”
铁保为《澄悦堂诗集》作序,对诗集表现的“天朝”心理有很好的诠释:“钦惟皇上御极之十年,编辑八旗诗成,仰荷特赐嘉名曰《熙朝雅颂集》。我朝发祥辽藩,龙兴云从,文德武动,远超前古。故其时之游卷阿矢雅音者,靡不和其声以鸣国家之盛,若国公澄悦堂诗,其一也。”鐵保专门提及清朝发源,乾隆朝远超前古的文治武功,认为国梁创作诗歌正是为了“鸣国家之盛”。
铁保是乾嘉诗坛八旗诗人的佼佼者,无论在诗歌创作还是诗集的编纂上,铁保都表现出了强烈的自豪感。他自身对之也有清醒的认识,认为很多诗歌都是歌颂国家之盛,国梁诗自然也在其列。铁保以深厚的民族情感搜集编撰八旗人著述为《熙朝雅颂集》一百三十四卷,其中采录国梁的诗歌共计四十六首,在同时的诗人中算是采录的比较多的。他对国梁诗歌评价甚高,也能够将国梁诗歌创作的目的与国家强盛的自豪感紧密联系在一起来评价。
铁保在诗歌气格上提倡的是气格深厚,气质俊逸。他对国梁的诗歌创作评价是:“公诗涵咏性情,根柢经史,出入于李杜韩苏诸大家,而于苏诗得力尤深。其宦游所至,时得山川之助,故其魄力雄厚,吐弃凡近譬万钧之洪钟,无铮铮之细响。”根据研究者对诗人创作心理结构层面的分析,把诗人的心理结构规定为四个层面:才、胆、识、力。以上的评论中可以看出,铁保对国梁的“识”非常重视,对于他游览江山的见识在诗中的表现出来的豪放风格极为赞赏。在《澄悦堂诗集》中,吴廷琛为之作序,称“所作者皆注年月,以公自叙年谱,参考知人论世,粲然可观。生平宦迹所至,踰皋兰,涉秦州,西极乌鲁木齐。其风俗质朴简易,其为政务在明利达患,敦本崇实,既施之于实事,其见之于诗,则平和笃厚,不假雕饰,而苍劲绝俗”。也将国梁诗歌的质朴苍劲风格的成因归之为生平经历之广,做事风格之实。可见,对于国梁诗歌风格的形成,大家的共识就是正是因为乾嘉时代的社会环境给予了诗人这样的机会和见识。则“明国家之盛”在诗歌中成为必然。
国梁到达西域的时间是乾隆三十年(1765),距离平叛大小和卓之乱的乾隆二十四年仅仅过去了六年,这一场历经了三代皇帝共七十余年时间换来的西域地区的最终和平。西域统一,成为乾隆朝文治武功达到全盛的重要标志,清朝成为世界上疆域最为辽阔、经济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另外,国梁自认为是“旗末书生,西陲作吏”,这样的身份定位对于他感受国朝统一创造的不同更加敏感。从这一创作角度出发,国梁的城市诗创作就呈现出对城市的新变化、对自己所见所闻的“新”“改”的惊叹。同时,表现出对当时的屯垦政策所产生的效果的赞赏。这正是身为八旗诗人,身处自己民族入住中原、统一全国、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强大胜利的时代,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必然在诗歌上有反映。
(二)“志一时兴会”
在自序中,国梁说:“故题咏虽多,只以纪时事标岁月,聊记一时兴会。”《澄悦堂诗集》共有十四卷共两千零四首,每一卷都各有特色,各卷按照顺序标注出写作时间,每一卷题目也可以见到基本的诗歌情况,比如卷二银川集记录的是康熙己卯十二月至辛巳六月在银川所写的诗歌,因为是初次外出做官,诗集中多为对儿女亲人的牵挂,如《寄内》《寄英儿》《寄女》《寄虎儿》等诗歌表现的正是这些内容。另外也可以初步见到国梁到了银川之后对城市风景和生活的记录,比如《银厅八咏》《消寒八咏》《消夏八咏》等用组诗的方式是诗人较为擅长的。
国梁对每一段岁月的感受不同,用诗歌记录下来并辑录成册,就形成了“志一时兴会”的说法。《玉塞集》《轮台集》正是诗人在西域时的感受。虽然是记录一时一地的印象感受,但是所用诗歌并不是随意漫记。他很善于用组诗表现风景、生活以及对城市的印象,比如前文提及的《题遂成二十景》《幽居十二事和诚毅伯韵》《轮台八景》。在《玉塞集》《轮台集》之前的《银川集》中就有《银厅八咏》《消寒八咏》《消夏八咏》,在《玉塞集》《轮台集》之后的《南明集上》中有《皋署西园二十四咏》《黔中竹枝词四首》,《南明集下》中的《宜园八咏》《记西园草木十首》《题西园十二景六首绝句十二首》等都是组诗的形式。组诗形式体现出作者构思的严谨,并体现出作者对所咏事物与生活的热爱。尤其是在解组课孙的十年,国梁内心更加平稳宁静,注重深入细致地描述对自然风光景物的独特领会,表现出八旗人的精神与气质。
国梁的“志一时兴会”所组成的诗集,是在其孙子玉麟做安徽学政提督时刊行的。二十年后,玉麟出任伊犁将军——这是最高行政长官,延续了国梁的西域缘。结合国梁解组十年“著书课孙”的情况,其诗集对玉麟的熏陶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三)成“平和笃厚”之风
对于国梁诗歌的特点,铁保评价“譬万钧之洪钟,无铮铮之细响”;吴廷琛评价“平和笃厚,不假雕饰,而苍劲绝俗”;星汉先生认为国梁诗歌“各体皆有,唯视感情而定体式”,“古诗、歌行,出语古拙恣肆”。国梁在诗集序中自述其创作,也体现了自身对诗歌创作的观点:
余自束发受习贴括家言,通籍后,始以意稍稍为诗。率我行我法,不斤斤效法古人,以故题咏虽夥,只以纪时事,标岁月,聊志一时兴会。而准之古人,迄无所似,不可谓成诗也。然窃谓古太史采风雅,虽田夫野老妇人孺子,苟有吟讽皆得登之輏轩,上之廊庙,未尝沾沾声律,闲品骘其高下也。又况文字视乎学问,非可勉强。余极知学殖荒落,决不能工且好,第以阅时既深,夙昔兴会所寄托,未忍随手弃去,爰依次裒集分为十二卷,存之箧笥。或暇时一检点之,觉犹赫赫若前日事,用自省观焉,虽不工且好,庸何伤?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国梁的创作理论端倪。其最重要的观点是反对袭古,强调性情,强调诗歌创作与情境紧密相连。“不斤斤效法古人”“只以纪时事,标岁月,聊志一时兴会”,不以声律高下为意,只为纪事反省,正是反对因袭,抒写性情的表述。国梁自称“阅时既深”,指的是一生自二十二岁中进士,四十三岁摄宁夏府,四十五岁补兰州府同知,四十八岁摄钦州直隶州,四十九岁只身赴任乌鲁木齐同知,五十二岁回京后任广西平乐知府,五十五岁擢贵州粮驿道。吴廷琛说国梁“生平宦迹所至,踰皋兰,涉秦州,西极乌鲁木齐”,正是对其一生的总结。诗歌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客观环境与所处生活的变化势必会影响到诗歌的变化。
在描写城市景物的诗歌中,国梁曾描写了城里的一棵老榆树,自比的意味非常浓厚。《咏老榆》全诗如下:
塞垣新绿晚,榆叶未抽春。不屑黄花艳,先开碧涧滨。捎云霜千古,泾雨藓皮皴。只此便清绝,何心怨大钧。
诗歌塑造了一棵无意与黄花争艳的老榆树,它上接云霜,下連泾水,便知足常乐,无心埋怨上天对之的不公。这种心态,正是国梁内心清高孤傲的八旗子弟心态,体现在诗歌上就是无脂粉之气,无衰飒之音,不见雕琢痕迹,平和笃厚,超脱尘俗。
综合而言,国梁的乌鲁木齐城市群诗的创作体现出了八旗诗人独特的创作心理,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值得更多的研究者去研究。
a 钟广生:《新疆志稿·卷一·新疆建置志序·第2部·第5册》,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印中心2003年版,第161页。
b 〔美〕路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进与前景》,宋俊岭、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cef 王希隆:《西域文献四种辑注考述》,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第106页,第21页,第69页。
d 国梁:《澄悦堂诗集》,《清代诗文集汇编·三四二卷》,第95页。(下文有关该作引文均出自此书,不再另注)
参考文献:
[1] 钟广生.新疆志稿·卷一·新疆建置志序[Z].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印中心,2003.
[2] 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
[3] 七十一.西域见闻录[M].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刻本.
[4] 路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进与前景[M].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 王希隆.西域文献四种辑注考述[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6]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7] 星汉.清代西域诗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新丝绸之路视野下的清代新疆城市诗研究》(项目编号:18XZW015)阶段研究成果
作 者: 宋彩凤,硕士,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朱丽娟,硕士,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