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红楼梦》里有许多方言与俗语,并且具有南方方言与北方方言两大系统。在社会变迁中,由于政治、文化中心较长时间在北方,北方语言便成为一种强势语言对南方语言产生影响。渐渐地,大量南方方言与俗语在日常语言系统中消失。这就给《红楼梦》的阅读带来障碍,也影响了读者对《红楼梦》语言魅力的深刻领悟。许多专家、学者的解说与注释,因为不熟悉南方方言,出现许多误读误释。笔者家乡安徽六安离古江宁(南京)较近,且偏僻闭塞,《红楼梦》里的许多南方方言俗语保留至今仍在使用。本文对《红楼梦》里部分方言俗语进行释义,以纠正误释,还原它本来的意义。同时将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中方言俗语进行对比,也为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是同一作者的观点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证据。
关键词:《红楼梦》 语言 南方方言 俗语
一、缘起
《红楼梦》的语言既典雅又生活化、口语化,其中还有许多方言与俗语,这是红学研究者与广大读者共同的认识。根据红学专家的考证,曹雪芹早年生活在江宁(今南京),约十三四岁时因家被抄而随全家迁居北京。所以《红楼梦》的故事主要集中在江宁与北京两地,其语言也就有了南方方言与北方方言两大系统。随着社会的变迁与语言的变化,这两大语言系统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相对而言,因元明清以来,政治、文化中心较长时间在北方,再加上地域与北方语言自身的特点,因而北方语言便成为一种强势语言,包括方言与俗语变化较南方要小。而且这种强势语言对南方语言的影响较大,因而《红楼梦》中出现的许多南方方言与俗语渐渐消失不用,这就给《红楼梦》的阅读带来障碍。不理解《红楼梦》中的南方方言与俗语的内涵,就难以深入领悟《红楼梦》语言的真正魅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红学家和学者花费了许多精力进行“细说”、阐释或注解,这些努力无疑是十分有效的。笔者这几年认真研读了许多红学家的学术论著与论文,特别是白先勇《细说红楼梦》讲稿、蒋勋《细说红楼梦》(120回520集)语音资料和启功、唐敏等注释,感觉他们对《红楼梦》涉及的历史、文化与各种专门知识内涵的阐释十分精到,但因对南方方言、俗语不熟悉,还存在不少误释误解现象。而他们的影响越大,造成的误读也就越严重。笔者在阅读《红楼梦》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红楼梦》中的许多方言、俗语,在普通话和日常交往中已经不用,甚至在语言词典中也查找不到,但它们却鲜活地留存在笔者的家乡方言中,并被日常使用。这就有必要介绍一下笔者的家乡地理位置与环境。
笔者家乡在贾母所称“不吃六安茶”的安徽六安。小地名金安区连墩庵,离南京江宁区仅二百多公里,语言的发音、用词、俗语几乎相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过去交通十分不便,地处偏僻闭塞,虽离省城合肥、县城六安只有几十公里的路程,但几与外界隔绝。这里虽是上古时期皋陶后裔的封地,离此二十多公里处有皋陶墓;还有2006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的汉武帝任命的第一代六安王刘庆的大墓,但它一直寂寂无闻。正因这种闭塞隔绝,才使得语言受外界的影响较小,变化较缓慢,许多古音古语,古代方言俗语才得以保存下来。笔者曾在故乡生活了二十年,故我在阅读《红楼梦》的时候,没有一点儿语言障碍;相反,倒像是家人、乡人在说我的家乡话。我在离开蜗居的乡村之后也曾结识过几位年龄相当的南京本土朋友,发现他们的语音也与我十分相近。因此,我有理由推定四十多年前我的家乡土语,与曹雪芹时代的江宁话极为接近。故不揣浅陋与舛误,愿将我对《红楼梦》中一些方言、俗语的理解,提出来就教于方家。这里我不把它称为江宁话或金陵语、南京话,或江淮方言,而笼统称为南方方言与俗语。因为我觉得地方语言具有扩展性与弥漫性,而以某地名之,未免太拘泥、狭隘,不若泛称更为恰切。事实上,有些南方方言俗语在北方语言系统中偶尔也会出现。
以下大致按照首次出现在《红楼梦》中的顺序,摘录部分家乡方言中常用的词汇和俗语,进行释义。
二、《红楼梦》中部分南方方言词汇与俗语释义
1.撺掇
《红楼梦》原句(以下简称《红》):封肃喜得眉开眼笑,巴不得去奉承太爷,便在女儿前一力撺掇……(曹雪芹:《红楼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回,第47—48页,以下引文只标回目与页码)
〔释义〕指在背后用语言挑拨、鼓动做某事。在《红楼梦》中,“撺掇”是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口语词汇,现在几乎变成了书面语。
2.承……情
《红》:(冷)子兴道:“去年岁底到家,今因还要入都,从此顺路找个敝友说一句话,承他的情,留我多住两日……”(2回,50)
〔释义〕表示感谢的客套话,领受情谊的意思。在得到别人帮助时常用。在“承”与“情”之间常加“你”“你的”“他”“他的”等词。如借用别人物品还物时常向对方说“承你情”,义同“谢谢你”。
3.是
《红》:周瑞家的听了道:“……这凤姑娘年纪儿虽小,行事儿比是人都大呢。” (6回,126)
〔释义〕指所有的、全部的、无论哪个,往往用概括的方法突出这一个。如第八十回香菱说“那一股香比是花儿都好闻”,平时也常说“她比是人都聪明”“是事都逃不过他的眼睛”,等等。
4.拐孤
《红》:秦氏一面张罗凤姐吃酒果,一面忙进来嘱咐宝玉道:“宝二叔,你侄儿年轻,倘或说话不防头,你千萬看着我,别理他。他虽腼腆,却脾气拐孤,不大随和儿。” (7回,143)
〔释义〕指心眼多、乖僻,一般多指未成年男孩儿。
5.累掯(勒掯)
《红》:尤氏道:“……连蓉哥儿我都嘱咐了,我说:‘你不许累掯他……”(10回,176-177)
〔释义〕指在吃、用上克扣,有的版本写作“勒掯”,也说“勒克”。启功等释义为“烦人代劳”不准确。
6.好长腿子
《红》:凤姐正吃饭,见他们来了,笑道:“好长腿子,快上来罢。”宝玉道:“我们偏了。”(14回,221)
〔释义〕戏谑、调侃话,指腿长、鼻子灵,在别人吃饭的时候不请自到。启功等释义为是“戏说宝玉腿快,闻风赶来吃饭”不准确。
7.偏了
《红》:正说,只见宝钗走进来,笑道:“偏了我们新鲜东西了!”宝玉笑道:“姐姐家的东西,自然先偏了我们了。”(26回,42)
〔释义〕客气话,表示独自享用了,常在用餐时对不共餐的人说;在吃完饭时则向没共餐或已放下碗筷的人说“揖偏,揖偏”。第14回:宝玉道:“我们偏了。”义同。
8.打尖
《红》:那时秦钟正骑着马随他父亲的轿,忽见宝玉的小厮跑来请他去打尖。(15回,231)
〔释义〕指在非吃饭的时间吃些东西填补饥饿。启功等释义为“出门人在途中休息吃饭”不准确。
9.开脸
《红》:贾琏笑道:“……说话时问姨妈,才知道是打官司的那小丫头子,叫什么‘香菱的,竟给薛大傻子作了屋里人,开了脸,越发出挑的标致了。”(16回,242)
〔释义〕启功等释义:“古时风俗,女子结婚后才开始绞除脸上的汗毛,描画眉毛和鬓角,叫‘开脸。”其实,过去女子在出嫁时就用棉线绞除脸上汗毛,“开脸”代指出嫁。
10.打饥荒
《红》1:那薛老大也是“吃着碗里瞧着锅里”的,这一年来的时候,他为香菱儿不能到手,和姑妈打了多少饥荒。(16回,242)
《红》2:乌进孝道:“……他现管着那府八处山庄,比爷这里多着几倍,今年也是这些东西,不过二三千两银子,也是有饥荒打呢!” (53回,89)
〔释义〕启功等释义有三:第16回 “指冲突、争吵;第三十九回作‘困难‘祸患讲”;第53回指“经济困难借了外债,俗称拉饥荒”。在南方方言中,“打饥荒”多指向别人诉说困窘从而获得资助,也指为某事有意找碴、闹矛盾、争吵。“拉饥荒”是欠下外债,与“打饥荒”意义不同,不是同义词。
11.不敢龇牙
《红》:赵嬷嬷道:“……我也老了,有的是那两个儿子,你就另眼照看他们些,别人也不敢龇牙儿的。”(16回,243)
〔释义〕即不敢乱发议论表达不满,或用反问句式“哪个敢龇牙”,也写作“呲牙”。
12.懒怠
《红》:宝玉道:“你也不用铰,我知你是懒怠给我东西。”(17回,265)
〔释义〕指主观上不愿意、不稀罕做某事,有“不屑”之意,常说“我懒怠理你”,也写作“懒待”,与“懒得”义同。
13.松泛
《红》:贾母听说道:“……才他老子拘了他这半天,让他松泛一会子罢。——只别叫他们拌嘴。”(17回,265)
〔释义〕指轻松,一般多指经济上宽松、活泛,也指精神上放松。
14.掏摸(陶澄)
《红》:(袭人)又说:“……若果然还艰难,把我赎出来,再多掏摸几个钱,也还罢了,……”(19回,294)
〔释义〕形容用花言巧语或其他方法小心翼翼地套取另一方钱财。一般多用于家人、亲友之间,有的版本写作“陶澄”。
15.靸鞋
《红》:次早,天方明时,(宝玉)便披衣靸鞋往黛玉房中来了。(21回,313)
〔释义〕启功等释义为“这里借作动词‘穿着,第二十五回‘靸拉着鞋是指‘拖着”。其实“靸鞋”是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靸拉着鞋”意义相同。
16.怕惧
《红》:袭人道:“谁说是安心呢!素日开门关门的都是小丫头们的事儿,他们是憨疲惯了的,早已恨得人牙痒痒,他们也没个怕惧,要是他们,踢一下子唬唬也好。”(30回,462)
〔释义〕就是害怕、惧怕,多说小孩儿。
17.匀净
《红》:袭人见说这话,将手一拍,道:“……还说:‘这是粗打的,且在别处将就使罢;要匀净的,等明日来住着,再好生打。”(32回,468)
〔释义〕指粗细、比例一致,即均匀。批评人动作不麻利、磨磨蹭蹭、不疾不徐、慢慢腾腾的状态,也常说“磨蹭得匀净”或“摸得匀净”。
18.值过儿
《红》:袭人连忙回道:“……二爷将来倘或有人说好,不过大家落个值过儿;设若叫人哼出一声不是来,我们不用说,粉身碎骨,还是平常……”(34回,507)
〔释义〕表示所有的付出、努力,不算太白费,还值得。也说“值个儿”,“个”在南方发guò音。
19.犯舌
《红》:他(薛蟠)母亲又说他犯舌,宝玉之打,是他治的……(34回,511)
〔释义〕指传闲话,搬弄是非。
20.丧谤
《红》:那玉钏儿先虽不欲理他,只管见宝玉一些性气也没有,凭他怎么丧谤,还是温存和气,自己倒不好意思的了,脸上方有三分喜色。(35回,522)
〔释义〕态度不柔和,用语言讽刺;也指没有好脸色,常说“丧谤着脸”。
21.上脸
《红》:平儿啐道:“好了,你们越发上脸了。”(39回,586)
〔释义〕指卑幼因娇宠、顽皮而不听劝告、纠缠、不知高低地与尊长者开玩笑,也稱“赛脸”“上头”。
22.能干
《红》:贾母听说,指着惜春笑道:“你瞧我这个小孙女儿,他就会画;等明儿叫他画一张如何?”刘姥姥听了,喜得忙跑过来,拉着惜春说道:“我的姑娘!你这么大年纪儿,又这么个好模样儿,还有这个能干,别是个神仙托生的罢?”(40回,597)
〔释义〕称赞孩子的用语,指有本领、本事、才能的意思。“干”发轻音。
23.茅厕
《红》:且说众人等他不见,板儿没了他姥姥,急得哭了。众人都笑道:“别是掉在茅厕里了?快叫人去瞧瞧。”(41回,623)
〔释义〕茅厕即乡间或简陋的厕所,读音为máosi。
24.不好过
《红》:且说刘姥姥带着板儿,先来见凤姐儿,……凤姐笑道:“你别喜欢。都是为你,老太太也被风吹病了,睡着说不好过呢。我们大姐儿也着了凉,在那里发热呢。”(东方出版社,曹雪芹著《脂硯斋全评石头记》,第42回,第507—508页,以下简称“脂本”,只标回目与页码)
〔释义〕是“生病了”的通俗说法,也说成“不伸躺”。常把在家生病说成“不好过在家”或“在家不好过”,即不舒服的意思,故有的版本直接写成了“躺着嚷不舒服”。
25.尽着
《红》:王夫人忙道:“老太太怎么想着好,就是怎么样行。”贾母笑道:“我想着,咱们也学那小家子,大家凑个份子,多少尽着这钱去办,你说好不好?”(42回,644)
〔释义〕意思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也不多花,也不节存。
26.填还
《红》:凤姐也悄悄的笑道:“……他们两个为什么苦呢?有了钱也是白填还别人,不如拘了来,咱们乐。”(43回,646)
〔释义〕指把财物白白地送给人,让他白白得了好处的意思,也说成“填活”。
27.牙子
《红》:听邢夫人道:“你知道,你老爷跟前竟没有个可靠的人,心里再要买一个,又怕那些牙子家出来的不干不净……”(46回,688)
〔释义〕就是人贩子,有的版本写作“人牙子”。
28.灯花爆了又爆
《红》:于是大家见礼叙过,贾母王夫人都欢喜非常。贾母因笑道:“怪道昨日晚上灯花爆了又爆,结了又结,原来应到今日。”(49回,732)
〔释义〕过去点油灯或蜡烛,灯芯或烛芯因烧时间长、油供不上而结花并崩开,称为爆灯花。民间认为爆灯花预示着喜事,就像“喜鹊叫”一样,往往预示着有稀客到来。
29.(长的)像水葱儿
《红》:晴雯……带笑向袭人道:“你快瞧瞧去!大太太的一个侄女儿,宝姑娘一个妹妹,大奶奶两个妹妹,倒像一把子四根水葱儿。”(49回,733)
〔释义〕水葱儿,一种水生植物,鲜嫩且细长,常用它形容女孩子长得美丽、水灵且窈窕。
30.兄弟
《红》:刚吃茶时,只见吴新登的媳妇进来回说:“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昨日出了事。” (55回,843)
〔释义〕金陵、江淮一带女性对弟弟的称谓,与一般所称的“兄弟”“弟兄”不同。第75回“北院里大太太的兄弟抱怨他呢,可怜他亲兄弟还是这样”,即指邢夫人的弟弟。
31.情长
《红》:紫鹃笑道:“我是合家在这里,我若不去,辜负了我们素日的情长。”(57回,881)
〔释义〕即长久以来的情谊。
32.花掰
《红》:他干娘益发羞愧,便说芳官:“没良心,花掰我克扣你的钱。”便向他身上拍了几把,芳官便哭起来。(脂本58回,691)
〔释义〕指以言语指责、羞辱。也作“话白”“划白”。
33.老了
《红》:芳官笑道:“……连他屋里的事都驳了两三件,如今正要寻我们屋里的事没寻着,何苦来往网里碰去?倘或说些话驳了,那时候老了,倒难再回转。”(60回,925)
〔释义〕“老了”一词在不同场合有不同意思,这里指关系僵了,翻了脸。启功等释义为“这儿是已成定局的意思”不对。
34.嘴碎
《红》:宝玉跌脚叹道:“……二则姨妈老人家的嘴碎,饶这么样,我还听见常说你们不知过日子,只会遭踏东西,不知惜福。”(62回,959)
〔释义〕指啰唆,爱唠叨。
35.花马吊嘴
《红》:(尤三姐)站在炕上,指着贾琏冷笑道:“你不用和我花马吊嘴的!咱们‘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 (65回,1011)
〔释义〕就是耍贫嘴,用花言巧语哄骗人。
36.能着
《红》:二姐因说:“没了头油,你去回一声大奶奶,拿些个来。”善姐儿便道:“……我劝你能着些儿罢!咱们又不是明媒正娶来的。”(68回,1053)
〔释义〕有的版本写作“哝着”,将就、对付着(使用、办),不要要求太高;能,音néng。启功等注音为“能(nàì)着”,注释为“忍耐的意思”。
37.人牙儿
《红》:尤氏见了他,也便笑道:“……这早晚园门还大开着,……因此,叫该班的人吹灯关门。谁知一个人牙儿也没有!”(71回,1098)
〔释义〕一般都用否定说法,即连个人影儿也没有。也写作“人芽儿”。
38.挫磨
《红》:邢夫人……陪笑和凤姐求情说:“……我想老太太好日子,发狠的还要舍钱舍米,周贫济老,咱们倒先挫磨起老奴才来了?”(71回,1101)
〔释义〕指折磨,不好好对待,虐待。
39.耳报神
《红》:凤姐听了这话……回头向赖大家的等冷笑道:“这是哪里的话?昨儿因为这里的人得罪了那府里的大奶奶,所有尽让他发放,并不为得罪了我。这又是谁的耳报神这么快?”(71回,1101)
〔释义〕民间传说中有一种附在人耳内,专门传报消息的神,通常指暗中通风报信,打小报告,充当别人耳目的人。
40.可着
《红》:鸳鸯道:“如今都是‘可着头做帽子了,要一点儿富余也不能的。”(75回,1154)
〔释义〕与之相近的词是“可丁可卯”,表示恰好,不多不少,严格按数量做。
41.心重
《红》:王夫人……因告诉撵逐晴雯等事,又说:“宝丫头怎么私自回家去了?……他这去得必有缘故,不是有人得罪了他了?那孩子心重,亲戚们住一场,别得罪了人,反不好了。”(78回,1203)
〔释义〕指心思重,容易把别人无心说的事放在心上。
42.老亲
《红》:宝玉忙问:“定了谁家的?”香菱道:“因你哥哥上次出门时,顺路到了个亲戚家去。这门亲原是老亲,且又和我们是同在户部挂名行商,也是数一数二的大门户。……都称他家是‘桂花夏家。” (79回,1233)
〔释义〕数代以前的亲戚称为老亲。
43.乍乍的
《红》:迎春道:“乍乍的离了姊妹们,只是眠思梦想;二则还惦记着我的屋子。”(80回,1248)
〔释义〕表示突然间的事情,一时还不能适应,有刚刚、突然、陡然之意。
44.嚼舌根
《红》:王熙凤……说道:“更有那一种嚼舌根的,说我搬运到娘家去了。”(83回,1284)
〔释义〕背后搬弄是非,说别人的坏话、不是。
45.啬克
《红》:邢夫人因又说:“论起那张家行事,也难合咱们做亲,太啬克,没的玷辱了宝玉。”(84回,1302)
〔释义〕也作“啬刻”,指吝啬、手紧,不愿把自己的东西与人。
46.一子儿
《红》:(鸳鸯)又拿起一子儿藏香,道:“这是叫写经时点着写的。”(88回,1350)
〔释义〕细长物体的数量,指量少,一小束。
47.老实头
《红》:凤姐道:“……珍大奶奶——不是我说——是个老实头,个个人都叫他养得无法无天的。” (88回,1354)
〔释义〕意思是特别老实,滥忠厚无用,别人不将其放在眼里。
48.灾祲
《红》:宁国府骨肉病灾祲 大观园符水驱妖孽。(102回,1531)
〔释义〕指无法逃脱、躲避的或大或小灾祸。
49.肐揪
《红》:宝钗听着,不觉的把眉头肐揪着,发起怔来。(116回,1708)
〔释义〕指紧皱眉头。
50.焦尾巴
《红》:众人道:“大凡做个人,原要厚道些。看凤姑娘仗着老太太这样的利害,如今‘焦了尾巴梢子了,只剩了一个姐儿,只怕也是现世现报呢!”(117回,1722)
〔释义〕也说“翘尾巴”,“死了”的蔑称,有“绝后”之意。
《红楼梦》中保存的南方方言与俗语还有很多,一些易懂,不至于产生歧义的便不在此阐述。
三、与南方方言、俗语有关的一点认识
百廿回程高本《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究竟是谁,历来多存争议。程伟元在程甲本序中记述:“原目一百廿卷,今所传只八十卷,殊非全本。……不佞以是书既有百廿卷之目,岂无全璧?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廿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榫,然漶漫不可收拾。及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红楼》全书始自是告成。”高鹗在是书叙中也予以证实:“今年春,友人程子小泉过予,以其所购全书见示,且曰:‘此仆数年铢积寸累之苦心,将付剞劂、公同好……”这里明确讲明后四十回是“搜罗”到的原稿,在此基础上同高鹗整理。此时距《石头记》抄本行世仅二十余年。但后世的红学家们多不买账,多称百廿回本为高鹗续书。近年来虽改称高鹗整理,但大多不承认是在原作基础上的整理,认为还有一位“无名氏”续写者存在。倒是白先勇先生“完全以小说创作、小说艺术的观点来评论后四十回”,“认为后四十回不太可能是另一位作者的续作”。
我们在考察后四十回中南方方言与俗语时发现,它与前八十回语言系统是一脉相承的。首先,前八十回中的人物在后四十回中,无论是太太、小姐还是丫头、仆人,其语言与说话方式基本上是一致的,符合其身份与教养,基本上没有违和感。其次,前八十回中的大量南方方言、俗语,在后四十回中一再出现,诸如撺掇、懒怠、尽着、心重、牛心、腌臜、承……情、洑上水、打饥荒、挫磨、掏摸、仗腰子、是(指所有的),等等。第三,后四十回中还出现了不少前八十回没出现过的、新的南方方言与俗语,如啬克、災祲、老实头、嚼舌根、焦尾巴、肐揪,等等。
我们知道,高鹗祖籍辽宁铁岭,青少年时期生活在京城或京郊,在整理《红楼梦》之前没有南方生活背景。他出任都察院江南道监察御史是在整理出版《红楼梦》后的嘉庆十四年(1809)。因此,后四十回中的江南方言、俗语,绝没可能来自高鹗。程伟元作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搜罗”者,百廿回本的出版者,他虽生于苏州,但根据他邀请高鹗参与整理的事实来看,恐怕并不具备整理这项浩大工程的能力。尤其是在语言选择方面,续写者模仿前八十回,少量使用方言词汇是有可能的,但能这么娴熟地驾驭南方方言、俗语,高鹗、程伟元做不到,其他的续写者也绝无可能,唯一有这种能力的只能是前八十回原作者。
参考文献:
[1] 胡适.点评红楼梦[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
[2]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 蒋勋.细说红楼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2011.
[4] 曹雪芹.红楼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 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该版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红楼梦》的第3版,将前两版的“曹雪芹、高鹗著”改为“曹雪芹著、无名氏续”)
[6] 吕其祥,林东海.红楼梦稀见资料汇编[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7] 曹雪芹.脂砚斋全评石头记[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作 者: 李道海,广州工商学院基础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