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蕴慧 郭艳强
摘 要:泰州自古以来被誉为“儒风之盛,素冠淮南”,名门望族厚德载物的家德、浩然正气的家风绵延千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何济为代表的泰州泰兴黄桥何氏,以王艮、王栋为代表的泰州王氏。泰州与苏州同受吴文化的涵养,名门望族拥有共同的家族文化基因,具有“同宗同源”性,家风、家训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
关键词:泰州 名门望族 家风家训 同宗同源
吴文化从广义上来说就是吴地的区域文化,是吴地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及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它以荆吴和先吴的文化为基础,经过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以及隋、唐、宋、元历代的发育,到明代时便形成高峰。
苏州是吴文化的核心区域,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世家大族更是兴盛不衰。泰州古称海阳(西周时),亦属吴国,同样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与苏州文化同宗同源,名门望族、家风传统与苏州更是一脉相承。
一、泰州“贵廉有耻”的名门望族
泰州自古以来被誉为“儒风之盛,素冠淮南”,名门望族厚德载物的家德、浩然正气的家风绵延千古。“国重于家,德先于艺”是以梅兰芳为代表的梅家祖训,“诗礼传家,德才报国”是泰州溱潼一门三院士的李氏家训,“立身以品德第一,读书以济世至上”是泰州教育家胡瑗的胡氏家训,此外还有以郑板桥为代表的《郑板桥家书》、以顾昕为代表的黄桥顾氏等,都是泰州历史上不朽的精神财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何济为代表的泰州泰兴黄桥何氏,以王艮、王栋为代表的泰州王氏。
何济(1373—1451),字伯舟,号体素,为泰兴何氏七世祖。何济自幼聪慧,喜读书,尤其喜欢读佛经,常把劝人为善、有益于道德修养的话摘录下来传授于人。何济以为,一个家族“不以道义规于子孙,则非为自偾,而亦无以裕诸后矣”,因而制订成了《何氏家范》,又名《何氏家范条件十则》。其言曰:“孝父母、友兄弟、谨夫妇、叙长幼、敦善行、训读书、奖行谊、崇节俭、安生理、重茔祭。”虽然《何氏家范》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其修身、治家的理念对后世影响甚远,尤其是“训读书”一条,也是何氏家族人才辈出、兴盛不衰的根本。何氏家族从明代成化十六年(1480)到万历三十五年(1607)间,共有四进士、十举人、三十二贡生、三百多位秀才。他们大多知书达理、严于律己,为民洁身自好,为官清正廉洁。难能可贵的是,何氏以一家之善带动一地向善。泰州当地在何氏家风家训价值取向和精神文化的感召下,涌现出了一批批栋梁之材,如地质学家丁文江、物理兼戏曲学家丁西林。
王艮(1483—1541),字汝止,号心斋,师从王阳明,创立泰州学派,故后人又称王泰州。王艮哲学思想内容涉及以身为本的安身立本说、淮南格物论、百姓日用即道等方面。其中“修身,立本也;立本,安身也。安身以安家而家齐,安身以安国而国治,安身以安天下而天下平也”,不仅是儒家思想精髓的体现,而且对泰州优良民风、家风的养成也起到了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其族弟王栋更是得家学真传,继承和发展了王艮的哲学思想。王栋(1503—1581),字隆吉,号一庵,淮南王氏三贤之一,有着泰州学派“巨擘”的美誉。他非常重视对家族子弟的教育,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发,制定了族规家训——《六规训》,即《孝顺父母歌》《尊敬长上歌》《和睦乡里歌》《教训子孙歌》《各安生理歌》《毋作非为歌》。“泰州学派”,地以人闻,“派”以地名,以其浓厚的家风、人文底蕴影响着世人,孕育出了以李贽为代表的文人儒士、以徐光启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先驱。
二、苏、泰两地名门望族同宗同源
苏州自古以来,人文昌盛、经济繁荣,名门望族贯穿历史长河,兴盛不衰,从春秋战国开始的言氏家族,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陆氏、顾氏、张氏门阀士族,再到唐、宋、元、明、清时期的范氏、王氏、文氏族等官商氏族,不胜枚举。其中,以言子为代表的言氏家族,以陆绩、陆逊为代表的陆氏家族,以范仲淹为代表的范氏家族,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归氏家族,以顾野王为代表的顾氏家族,以翁同龢为代表的翁氏家族,闻名遐迩。
据大量史料、人物志、地方志的记载,苏州和泰州不仅同受吴文化的涵养,而且名门望族具有“同宗同源”性。
(一)一脉传承的钱氏家族
据钱氏宗祠族谱记载,现居住在泰州泰兴黄桥地区的钱氏家族,可以追溯到北宋钱俶。钱俶归宋后,其小儿子因担忧会有“除根”之祸,举家先迁徙海安一带隐居,后又迁徙泰邑永丰镇(今黄桥),号商山老人。钱氏族谱记载,自七二公(四世)起,至今已有二十代世居黄桥。泰州钱氏和常熟钱氏同属吴越钱氏的后裔,其传承和遵守的都是武穆王钱镠当年所制定的钱氏家训。
(二)尚文崇德的翁氏宗祠
泰州泰兴黄桥镇西部,三千多名以上的翁氏子弟聚居在此,可以说是中国翁氏第一村了。黄桥翁氏宗祠,和常熟翁氏同宗同源,在大翁庄中部,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宗祠内,有“尚文崇德”的照壁,正厅悬挂着帝师翁同龢之玄侄孙翁宗庆手书“培德堂”金字匾额,堂中供奉着翁氏历代先祖,两旁对联“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体现了翁氏族人以读书为本、行善惠人的质朴家风。在常熟古城区翁氏故居“彩衣堂”里,悬挂着翁心存手书的相同楹联。翁氏族谱始修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由八世祖一邦公主修,一部有六册,黄桥翁氏宗祠中藏有一部。其家训曰“奉祭祀、敬尊长、正心术、端人品、爱兄弟、交朋友、尊师长、务本业、广教化、笃勤俭、尚质朴、睦乡党”,体现了翁氏知书达礼、励志好学、忠厚孝道、团结友爱、不断开拓进取的家族精神。
(三)至善至孝的顾氏
以顾忻为代表的泰州泰兴黄桥顾氏与昆山顾氏同根同源,同属于江苏顾雍一支。顾忻(888—?),又名昕,出生于诗书官宦之家。其十世祖顾野王,少时聪慧,熟读四书五经,长大后更是精通天文、地理等,后入陈,担任黄门侍郎、光禄卿。其祖父顾文龙,因擅长作画而闻名于世。其父为唐昭宗时东川节度使。据《宋史·列传·孝义篇》(四百五十六卷二百一十五章)记载:“顾忻,泰州泰兴人,十岁丧父,以母病,荤辛不入口者十载。鸡初鸣,具冠带率妻子诣母之室,问其所欲,如此五十年,未尝离母左右。母老,目不能睹物,忻日夜号泣祈天,刺血写佛经数卷。母目忽明,烛下能缝衽,九十余无疾而终。”他事母至孝的故事,在黄橋流传千年,家喻户晓,当地人都称他为顾孝子,以至于他的名字反而被许多人遗忘。据《光绪泰兴县志》(卷第二十)记载,其母为避战乱,带着十岁的顾忻“还吴,家泰兴之永丰里”。钱氏后来病重,顾忻就担起了照顾母亲的责任。至今,在泰兴地区,还流传着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永乐十八年(1420),明成祖朱棣闻其孝行,作诗并序,以资昭彰,由内府刊刻于《孝顺事实》(卷七)中。明嘉靖十三年(1534),泰兴知县朱篪建造顾孝子祠,并作《顾孝子祠记》,详细记录了这段历史。
三、苏、泰两地名门望族的家风家训一脉相承
苏、泰两地名门望族的家风、家训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这不仅是因为两地的名门望族具有同宗同源性,拥有共同的家族文化基因,而且是由于一些名儒名臣在两地为官时教化一方、正民化俗的深远影响。
(一)家族文化基因
1.书香传世
苏、泰两地均是千年文化古镇,都崇儒重教,读书蔚然成风,加之经济繁荣,出现了诸多“耕读世家”或“亦儒亦商”之族。两地的名门望族,尤为注重读书明理、书香传世。如苏州常熟钱氏家训“读经传则根底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强调读书对人的涵养作用。泰州何氏家族,世代以耕读为业,家传庭训有言曰:“务农而不读书,则子孙愚质。读书而不务农,则日用寥落。必先尽力于耕桑,然后专务于读书。二者兼备,为循理、保家之良规。”何氏子孙谨遵祖训,既耕且读。以王艮、王栋为代表的泰州学派,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更是重视读书教育。
2.正己修身
正己修身是个人道德品格的修养,具体表现为:家族子弟居家尽善尽孝,为官尽忠尽职。两地都以儒家“忠、义、礼、智、信”为核心内容规范家族子弟,正正心,明明德。常熟钱氏家训教导子弟“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泰州王艮则将“修身立本”作为“格物致知”的本源,尤其强调“止至善者,安身也。安身者,立天下之大本也”。纵观两地官员为官之举,无论是在本地为官,还是外出到全国各地为官,清正廉洁者居多。究其根源,两地家训都要求家族子弟为官要淡泊名利,廉洁自守,不怙势弄权。常熟翁氏家族秉持清正廉洁的优良传统,强调“福禄贵知足,位高贵知止”。泰兴黄桥何氏家族的何斐,在福建浦城任县令时,用自己的廉洁建立威信,在当地仿古制、建社仓、订乡规、崇儒办学,确确实实为百姓办实事。泰州王艮为官清廉不贪财、不依权势谋私利,一生以经世为怀,以改造社会为己任,明确提出“出则为帝者师,处则为天下万世师”,反对“独善其身”,希望士人无论为官与否,都应当尽自己的力量来改善民风民俗。
(二)名儒名臣的影响
出任地方官吏、对两地民风民俗产生巨大影响的名臣当属北宋名臣范仲淹。1023年,三十四岁的范仲淹任泰州西溪盐监衔知兴化县事;1027年,其因母亲去世而离任泰州。1034年,范仲淹回到苏州,出任苏州知府。范仲淹为官一任,兴修水利、兴学育人。他在泰州修捍海堤堰,在苏州疏浚和扩建太湖河道;在泰州建书院、办学校,开一代文风,在苏州新建府学,开东南兴学之风。范仲淹在泰州为官五年,在苏州为官一年,不仅对两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两地的家风、家训。范仲淹《告诸子及弟侄》中“不得欺事,与同官和睦多礼……莫纵乡亲来部下兴贩,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营私利。当看老叔自来如何,还曾营私否?自家好,家门各为好事,以光祖宗”的为官之道,更是影响着两地的清官廉吏。
范仲淹对泰州官吏或有提携之功,或有知遇之恩,其中泰州乡贤胡瑗与范仲淹渊源颇深。胡瑗(993—1059),字翼之,古泰州海陵人(今江苏如皋市),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先后在泰州、苏州、湖州和京师太学执教三十年左右。1034年,范仲淹新建府学之后,聘请胡瑗为教授,其长子范纯佑拜其为师。胡瑗在到任之后,制订了严格的校规,发展教育,很快,苏州府学就成为各地学府的楷模。苏州碑刻博物馆内至今还有一方元至正十年(1350)的石碑,上面刻着胡瑗的名言:“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1036年,朝廷要“更定雅乐,诏求知音”,范仲淹极力推荐布衣身份的胡瑗。1044年,范仲淹推行新政,取胡瑗教学法撰为《学政条约》颁行全国,并效法湖州的办学经验兴办了一所中央太学。范仲淹对胡瑗有知遇之恩,而胡瑗则视范仲淹为良师益友。胡瑗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加以传承和发扬,写下“不以一己为忧乐,所忧者天下,所乐者天下”的家训,教导胡氏后人。
参考文献:
[1] 钱复.钱氏家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2] 季铁铮.范仲淹[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3] 王艮.王心斋全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4] 吴震.泰州学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 周广智.家国千年——苏州历史上的家风与家规[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6.
[6] 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5.
基金项目: 本文系校研究性课程“苏州名门望族‘贵廉有耻家风家训研究”(编号:SZDYKC-200102)项目成果;吴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2020年度課题“苏州传世家训中的修身之道及其区域文化的影响”(编号:SVU2020WWH09)项目成果
作 者: 吴蕴慧,文学博士,苏州市职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郭艳强,苏州市职业大学管理学院18文秘1班学生,研究方向:吴文化。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