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医脐针治疗干眼症*

2021-02-23 09:23张云舒张珊王子辰袁宏伟刘云霞李昕蔚
中医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八卦全息干眼症

张云舒,张珊,王子辰,袁宏伟,刘云霞,李昕蔚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

干眼症是一种常见的眼表疾病,是眼表的一种多因子疾病,以泪膜稳态的丧失伴眼表症状为特征。其病因包括泪膜不稳定、泪液高渗性、眼表炎症与损伤及神经感觉异常[1]。常表现为眼部干涩、异物感、疼痛、痒感、烧灼感、畏光、疲劳感、眼红、不能久视甚至视力受损,临床表现因人而异。对个人视力、社会生活及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甚至造成一定的社会经济负担[2-3]。美国2013年普查显示,美国成年人干眼症发病率为6.8%[4]。加拿大2016年抽样调查推测,加拿大成人干眼症发病率约为21.3%[5]。两项研究均提示干眼症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与种族、受教育程度及地域等其他因素无明显相关性。我国现有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干眼症的发病率为21% ~30%[6]。而且随着手机、电脑等视频终端的使用,干眼症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7-9]。目前国内外对干眼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有:补充人工泪液、自体血清替代泪液、眼表损伤修复药物、抗炎和免疫抑制剂、泪道栓塞/下颌下腺移植等手术、熏蒸/雾化/热敷/按摩/保存泪液镜等物理疗法及中药、针灸疗法[10-15]。易医脐针是一种新型针刺方法,通过在脐部施针治疗,临床治疗干眼症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现从干眼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证治入手,试述脐针治疗干眼症的思路。

1 干眼症的病因病机及证治

干眼症与中医的“白涩症”类似,又名“白眼”“干涩昏花”,是指白睛不赤不肿,而以自觉眼内干涩不适,甚则视物昏朦为主症的眼病[16]。白涩症一名首见于《审视瑶函·白痛》谓:“不肿不赤,爽快不得,沙涩昏朦,名曰白涩……此症南人俗呼白眼,其病不肿不赤,只是涩痛。”

眼作为五官之一,虽为局部官窍,却与整体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17]。《灵枢·大惑论》有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中医学认为,眼睛乃五脏六腑之精气向上汇聚而成,作为头面部官窍之一,为脏腑精气聚集及脏腑之神体现的地方。经络作为脏腑与肢体官窍、四肢百骸连接的通道,承脏腑之精气、津液至双目,精气系人体生命活动,包括视觉产生的重要物质基础。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灵枢·五癃津液别》言:“五脏六腑……目为之候……故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故眼睛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密切联系。

在五脏六腑中,肝、脾、心又与双目联系最为密切。在生理上,肝开窍于目。《素问·五脏生成》言:“肝受血而能视。”《灵枢·脉度》云:“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肝血充足、肝气畅达则气血津液可上输于目,目得所养方可荣润灵活、识物辨色。《素问·宣明五气》指出五脏化生五液,其中肝化液为泪,泪液的生成与排泄与肝亦有密切联系。且足厥阴肝经是十二经脉中唯一一条本经直接联系目系的经脉,在肝与眼的物质及功能联系上起到重要作用。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及上承清阳,脾运化及升清功能正常,气血生化有源,精微清阳得以上承,则眼受气血津液滋养而莹润目明,如《兰室秘藏·眼耳鼻门》中所述:“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秉受于脾,上贯于目。”心主血脉,主全身血液充盈、脉络通达,双眼丰富的血络亦受心所主,保证气血充养双目有足够的通道。且目又为心之使,与心神联系密切。在病理上,内因不外乎肝、脾、心三脏功能失常。肝血不充、肝气不畅甚至肝气郁而化火,则如《诸病源候论·目赤痛候》所言:“肝气有热,热冲于目,故令赤痛。”脾土运化失职、清阳不升,则目失所养。如《兰室秘藏·眼耳鼻门》中所述:“故脾虚则五脏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心无力主身之血脉时,亦无携带精微之营血上承于目,心神失守时,在双目亦可体现。如《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所言:“若悲哀内动腑脏,则液道开而泣下,其液竭者,则目涩。”三脏失调既可单独为患,又可并存或互相影响。外因致病以六淫之风、火、燥邪对眼睛影响最大。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眼位于头面上部,且肝应风木,目为肝窍,同气相求,易受风邪侵袭。《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有言:“又风邪内乘其腑脏,外传于液道,亦令泣下而数欠,泣竭则目涩。”火性炎上,最易耗液伤津,甚则迫血妄行,若火邪内应以心火或肝火,两阳合邪,热毒更烈,或合以燥邪,耗伤津液。《证治准绳·杂病·视珠外神水干涩而不莹润》言:“乃火郁蒸膏泽,故精液不清,而珠不莹润,汁将内竭。”饮食不节、劳倦不调及外伤、药物等因素亦对眼睛有重要影响[16]。

干眼症表现出的诸多不适虽为眼睛局部的症状,但因眼睛与五脏六腑及经络联系紧密,治疗时应以调理脏腑经络功能为本,改善眼睛局部症状为标,标本兼顾。中华中医药学会将白涩症辨证分为邪热留恋、脾胃湿热、肺阴不足及肝肾阴虚四型,分别使用桑白皮汤、三仁汤、养阴清肺汤及杞菊地黄丸加减治疗[18]。李欣航等[19]通过整理分析古今文献中针刺治疗干眼症的处方发现,古今选用频次最高的穴位均为睛明穴,所取穴位归经均以三阳经为主,古人选穴精简,今人多通过辨证论治增加配穴。亦有学者进行归纳总结发现,国内目前针刺治疗干眼症选穴以阳经居多、足三阳为主,眼周穴位作为首选,如睛明、攒竹、太阳、丝竹空、四白、承泣等,配以风池、百会、阳白等邻近选穴,三阴交、合谷、太冲、太溪、足三里、肝俞、肾俞等远端选穴[20-21]。

2 干眼症的脐针诊疗

脐针疗法是齐永教授提出的,通过针刺脐部调动人体先天经气,从而进行治疗的一种新的针刺方法。在传统中医学对干眼症的辨证诊疗基础上,加以脐针对易学、全息及时间医学的认识,使干眼症的诊治思路更加丰富灵活,且应用于临床具有一定优势。

2.1 脐全息规律在干眼症治疗中的应用[22]生物全息律认为生物的任何一个小的局部都包含了整体的缩影。脐针疗法认为脐是人体最大的全息元之一,肚脐作为人体的正中点、敏感点及先后天的连接点,包含了个体先天禀赋及后天生理病理状态等信息,与人体脏腑经络、肢体精神均有密切联系[22]。基于脐全息理论,以脐正中的脐蕊为中心,向脐壁的特定方位放射状进针,基于不同的方位起到相应的治疗效果。在干眼症的脐针治疗中,主要基于以下几种全息理念进行诊疗。

2.1.1 脐洛书全息齐永教授应用洛书的数字排列关系,将其纳入脐部,从而进行临床诊疗的一种全息方法称为脐洛书全息。《河图洛书》曰:“其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实为股),五居其中。”将《河图洛书》所描述的部位分布在脐部可全息投影出一个盘坐的胎儿,如图1所示。此全息方法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疼痛性疾病、体表性疾病等。在应用脐洛书全息理论指导治疗干眼症时,肚脐上部对应全息胎儿的眼部,且往往可于脐上部见一个至数个白点,称之为“眼点”。肚脐局部色泽的改变可反映机体该部位的病理变化,白色提示功能低下。于“眼点”进针平刺或斜刺,针尖方向对准上部的眼睛,其治疗意义与传统针刺在眼周局部取穴相似。在针刺过程中嘱患者配合患眼转动或用力闭目,可促进气至病所,增强即刻疗效。

2.1.2 脐八卦全息八卦是易经的主体部分,以八个符号将世界万物一分为八,以抽象的卦象来具体拟象事物、分方分类[22]。脐针所用方位为后天八卦,即“上离下坎,左震右兑,左上为巽,右上为坤,左下为艮,右下为乾”。又根据八卦取向与人体对应关系不同,分为脐内八卦与脐外八卦两种全息对应关系。外八卦与人体结构对应,源于《易·说卦》:“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见图2。外八卦的对应主要从病位着眼,不强调辨证。“离为目”,故在治疗干眼症时可取离位,恰与脐洛书全息对应相同的方位。内八卦则着重与脏腑的联系,是脐针治疗时应用最多的一种全息方法,其脏腑对应关系为:“乾为阳金应大肠,兑为阴金应肺,离为火应心与小肠,震为阳木应肝,巽为阴木应胆,坎为水以应肾与膀胱,艮为阳土应胃,坤为阴土应脾”。如图3所示。在脐周如发现异常变化,提示该区脏腑潜在病变,在治疗已知疾病时也可直接选取脐周相应部位实施针术。在干眼症的治疗中,考虑主要与肝、心、脾三脏相关,可选择震、离、坤为主穴,在调整相应脏腑功能的同时,3种方位又形成一种木生火,火生土的相生格局,增强补益中焦脾土的效力,脾气得运,气血生化有源,清阳上承,双目得濡。

图1 脐洛书全息图

图2 脐外八卦全息图

图3 脐内八卦全息图

2.1.3 脐十二地支全息将十二地支对应于脐部八卦,结合子午流注中十二正经与十二个时辰相对应的关系提出的脐部全息规律(如图4所示)。人体生命和宇宙自然息息相关,人体的动态平衡与自然节律密切关联,即人在日周期、月周期或年周期中阴阳盛衰均有类似的规律,在治疗中因时制宜亦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思路。脐十二地支全息在临床上多用于症状有明显时间规律的慢性病,如有些干眼症患者眼睛不适症状主要表现在晨起时,活动后眼睛不适症状可缓解,则可根据其晨起时间调整定位方案:若晨起时间在卯时(5∶00-7∶00),可直接针刺震位;若在辰时(7∶00-9∶00),可增加巽位或以巽代震,在内八卦全息中巽应胆、震应肝,肝胆相表里,同属五行之木,在症状规律发生于7∶00-9∶00时可考虑以巽代震。另外有一些患者多在一天生活工作后,于17∶00-23∶00眼睛不适感加重,可根据其症状加重具体时间加以兑位(17∶00-19∶00)/乾位(19∶00-23∶00)针刺。

图4 脐十二地支全息图

2.2 脐针治疗方案的调整传统中医辨证治疗存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理念,脐针的治疗同样强调“因人治宜”。临证以震、离、坤3个方位为主穴,但具体到每一个患者时,应结合其脐部望诊、触诊及整体辨证,并可根据其兼见症状进行随症加减。脐针治疗较少运用手法补泻,注重定位治疗、方位补泻,且强调进针顺序。精准定位与方位的补泻配伍是脐针治疗的关键点,用针一般要求少而精,讲究“下针必有方向,进针需含补泻”。选定方位及进针顺序前可综合考虑主次症状、发病部位、脏腑辨证、五行生克制化、六十四卦象吉凶等,选择其中一个或综合多个全息进行选穴,依序针刺,或根据脐部某方位上的色变点,局部皮肤的褶皱、凹陷等异常点灵活定位进针,如果能将多个全息同时应用于一组选穴中,临床疗效更佳。

如患者干眼症以目痒为主症时,考虑为风邪上袭阳位,巽应风,可先在巽位寻找有无局部色变、突起、压痛点等,确定合适进针点后往往可于巽位一针取得良效。若患者以目赤疼痛为主症时,火热之邪上冲于目,离应火,在离位寻找恰当进针点(红色色变点或压痛敏感点)亦可一针见效。若患者眼部不适由心肝火旺、耗液伤津导致,可先取离位再取震位,一来符合“先取症状、次取系统、再取疾病的原则”,二来离属火、震属木,“实则泻其子”,又应五行之生克制化,增强泻热之效。当患者病程较长,病情缠绵时,需结合整体充分考虑是否存在脾气虚弱、营血精微无以上承于目的情况,治疗可依次取震、离、坤,子母相生,培补中土。在治疗具有明显时间规律发作或加重的疾病时,单纯应用脐十二地支全息往往即可取得显著效果,亦可结合阴阳消长变化进行辨证,配合他穴增强疗效。如晨起症状较重者,若患者兼见畏寒肢冷、分泌排泄物澄澈清冷等阳虚之症,考虑系人体阳气不能顺应自然界的阳长阴消变化而生发,除了依据时间选取震/巽位外,可配合坎、离两个方位,依坎、震/巽、离的顺序进行针刺,形成水生木、木生火的相生格局,又称“升阳三针”,助人体阳气生发。六十四卦是易经的中心,其卦由在上的外卦与在下的内卦两个八经卦排列组合而成,其念法是先上后下,六十四卦根据其卦意分为吉卦、平卦和凶卦,应用六十四卦象吉凶针刺时,进针顺序按照卦的排列顺序,一般取吉卦的卦意来治疗疾病,如地天泰卦和天地否卦均由乾、坤二位组成,在治疗时当先取坤位、后取乾位卦意更佳。当患者病情复杂,数次治疗效果不明显时,还需考虑精神情志因素对患者主观症状的影响,必要时注意身心同治,可运用雷风相薄(震位和巽位)等处方调畅情志。另外,虽然脐针疗法一般从脐壁进针,但亦可将诊察范围扩大到脐周围甚至腹部,若存在明显异常反应点,可针刺增效[23]。

3 结语

随着各类电子产品的普及与使用的日益频繁性,干眼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与低龄化,且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与生活质量。易医脐针作为一种新型的针刺技术,治疗干眼症疗效确切,且具有安全、疗效持久等特点,为干眼症的治疗,尤其是长期慢性、难治性干眼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尝试从干眼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入手,探讨脐针治疗干眼症的思路,即基于人体脏腑、部位及疾病发作时间规律等与脐内全息对应关系选取相应穴位进行治疗,为进一步研究干眼症的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猜你喜欢
八卦全息干眼症
长期玩手机小心得干眼症
全息? 全息投影? 傻傻分不清楚
药膳调理干眼症
刮痧疗法在干眼症治疗中的应用
伏羲创八卦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全息技术在公共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世相八卦
世相八卦
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眼症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