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第九中学 张晓燕
《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的影响,不仅仅只是为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学习,更是为了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道德即学生的个人文化品德,良好的文化品德是学生处事为人的重要基础,而法治,即学生要学习相关的法律条文,更要知道法律存在的含义,普及宣传法律知识的同时,还要树立学生的法律意识,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人生的发展不单单是以成绩作为对比,学生的发展更看重其核心素质的培养,只有人格健全、三观正确的学生,才能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国家所需的栋梁。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点,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教师在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深切体会到《道德与法治》课程所拥有的科学内涵,详细全面地了解新的课程标准,要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具体目的和学科素养之间的关系理清楚,更要认识到对于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不能想着要某个核心素养点在一个极短的课程时间内就能让学生明白了解且进行实践。
对于教学目标有效性的评判,第一要看它是否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不是空洞的道理讲授,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内容是否和学生的成长特点相符合,对于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进行有效性的检测。
第二,课程内容和宽度是否合适学生的学习发展,目标的细化程度、相关内容知识点是否呈现多层次和多方面的特征,操作性的强弱。
第三,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是否符合,《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建设是否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只有内容知识在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之内,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第四,是否进行实践的课程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相关的课堂活动是否体现了课程所要表达的道理和知识。
所谓设置教学情景,就是要在教学的具体目标的引导中,通过对情景中所产生的事物进行分析,然后进行相关的知识归纳,从而达成《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的一种学习教育活动。这样的学习教学活动的特点就是,能够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学习启发性、学习针对性、学习趣味性,让学生能够认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新颖性,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让学生能够从实际开展的教学活动中学习到相关的课程知识,培养其核心素养,不断完善自我人格的发展。学习情景的设置,可以让学生融入具体的案例分析环节中,可以通过实践的活动获取到相关的学习知识,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模仿学习。
举例来说,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中,教学《增强生命的韧性》这一课程,这时我就会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具有探究意味的教学情景。
情景一:王同学在得到期中考试成绩后,经过和上学期成绩对比发现,有明显的退步,从那以后,王同学总是闷闷不乐,学习积极性也在不断下降。
情景二:李同学在班干部选举中,竞选班长职位失败,自从那次失败以后,李同学也出现了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暴自弃,有时还会违反班上的课堂纪律,甚至违反校规校纪。
针对以上两个情景,我提出了两个探究性的问题,即:如果你是王同学或者李同学,遇到这样的事情,你该怎么办?你觉得他们处理事情的方式合适吗?不合适的点,请说出来?这样的情景性问题,对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是非常贴近的,可以从平时自己所处的环境,对情景化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师生之间通过学习合作探究,得出相关的问题答案,然后派各小组代表进行课堂发言,教师进行简单的课堂发言总结之后,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
《道德与法治》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都是单一的且枯燥地对知识进行教授和讲解,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中,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出发,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如趣味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举一反三”教学方法等,这些方法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于新事物探索的好奇心理,能够大大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举例来说,我在《网上交友新时空》这一课程教学过程中,就把“网络交友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作为辩论活动的主题,然后学生之间通过对问题解读和网络社交的认识表明自己的观点,加入其中任何一方。双方选择组长和发言代表;然后,要求各方通过相关的资料收集和整理之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论据,梳理自己的发言思路;最后在课堂上将比赛规则进行简单讲解,展开此话题的比赛辩论。辩论结束之后,双方总结自己的观点,由教师进行点评,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竞争,因为学生之间是对于话题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所以在进行辩论的时候,就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要坚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改变原有传统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成长规律特点和兴趣爱好出发,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知识学习知识,从而提高自我的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