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央企业改革与发展走势

2021-02-23 23:55李锦
军工文化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一流改革企业

李锦

2021年12月18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总结2021年国资央企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2022年工作任务。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认为,2022年央企的任务主要是“稳定器”“压舱石”,要求中央企业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中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更好发挥国民经济“稳定器”“压舱石”的作用。

2022年经济基调是央企要当“稳定器”“压舱石”

2022年的中央企业指导思想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致。从会议公报看,一是标题“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作出国资央企更大贡献”,二是导语“推动国资央企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作出更大贡献”,三是指导思想“突出抓好稳增长”,推动国资央企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作出更大贡献。对于稳,提出央企要稳得有力,确保全年稳健运行向好发展;要稳得有效,推动发展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本次会议提出实现“开门红、开局稳”是一个号召,也是表态。由于中央企业经济效益去年一季度断崖式下跌,2021年一季度超高速增长,所以2022年一季度乃至上半年稳增长的压力都非常大,实现效益正增长、稳住增長势头就是胜利。

高质量的主题没有变。2021年中央企业效益增长创下历史最好水平。按照部署,2022年的“两利四率”指标要努力实现“两增一控三提高”。“两增”即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增速高于国民经济增速;“一控”即控制资产负债率;“三提高”即营业收入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经费投入提高。质量体系显得完善、健全。2022年八大任务有鲜明的问题导向,仍以“稳”字诀为主。

经营上“稳”,将加快落地重大投资项目。优化经营策略,大力降本节支,持续推进“两金”管控,确保经营活动现金流合理充裕,持续提升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清退“两资”“两非”,加大亏损子企业治理力度,进一步压减收益率低于资金成本的业务规模。

科技上“进”,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一批重大攻关成果示范应用,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发挥科研院所转制企业作用,提升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服务能力,有效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更好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专业整合突出产业链。切实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加快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也是2022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据透露,2022年国资委将深入实施现代产业链链长行动计划。在加快第一批链长企业计划落地的同时,启动第二批重点产业链链长企业遴选。积极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促进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培育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系统推进数字化转型,打造一批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

改革上“稳”,突出公司治理与董事会。加强党的领导的各项要求,建设专业尽责、规范高效的董事会,决战决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聚焦重点难点抓攻坚,全面落实中央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的各项要求,建设专业尽责、规范高效的董事会。把董事会提到这么突出位置,有点出乎意料。

投资和生产经营“稳”,重视安全。央企投资力度将加码。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要加快落地一批“十四五”规划明确的重大投资项目,这表明2022年央企投资力度有望加码,而从“三新一高”导向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将是央企投资重点。稳健开展境外投资和生产经营,更高水平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市场化、商业化、法治化原则开展国际化经营,规范境外投资经营秩序,做好重点项目风险评估,切实保障境外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质量效益的“稳”。上市公司已经成为中央企业运营的主体,2020年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资产总额、利润分别占到央企整体的67%和88%。在稳定经济大盘中,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说,稳定了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质量效益,也就稳定了中央企业的质量效益。这方面,军工中央企业有较大的空间。

重要能源资源稳,起支撑托底作用。加大国内资源勘查力度,推动国内油气增储上产,加强油气、煤炭等储备能力建设,更好发挥重要能源资源生产自给的支撑托底作用。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推进钢铁、有色金属、石油石化、建筑、交通、建材等领域节能降碳。带头保供稳价,放在突出位置。全力做好迎峰度冬能源电力供应,带头保供稳价,保障好供热用煤用电和民生用气。高质量做好冬奥会服务保障。

防范风险的“稳”,强调守底线。坚决有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落实企业防风险主体责任,全过程、全链条完善风险防控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从严从实抓好各类风险防范,严控债务、投资、金融风险,严防安全环保风险,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严防国有资产流失,牢牢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要对照“明显成效”抓收官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增添了一大亮点。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国资监管体制向更加成熟定型迈出实质性步伐,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破冰。对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和企业实施方案及工作台账,强化指导推动、督查考核,确保三年行动任务在党的二十大之前基本完成,2022年年底前全面完成。要对照“三个明显成效”抓收官。

从2022年对“决战决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要求看: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要收官定论。习近平总书记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高度重视,多次作出指示。2021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70%的预定目标任务已经顺利完成,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必须确保圆满完成,也是为党的二十大的献礼之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要评估检验成效。2022年一季度,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将对中央企业截至2021年底的重点改革任务进展情况进行第一次考核,并对地方进行第二次评估。2021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70%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具体成效仍待评估检验。

随着国企改革进入后半程的“深水区”,面临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好改易改的工作大多进展顺利,有的已基本完成。要善于算大账、算长远账,居安思危,主動走出“舒适区”。当前绝大部分央企和地方都有把握到2021年年底总体上完成70%的目标任务。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都要在各层级国企全面落实,不存在无须改革的“飞地”,更不允许搞“选择性改革”。

从各地国企改革情况来看,重组、混改、三项制度改革等方面都做出了可圈可点的成绩。“混”只是第一步,关键是“改”。混改沟通成本有时往往很高,方案审批有时变数很大;有的死守50%,有的混改企业寻找战略投资人时,因为上级单位出让比例出现反复,出现意向投资人退出等情形。也有的混改以后,仍然按照老的机制与办法管理,导致新股东无权;引战投给予股权比例太低,活力不足,使得与真正意义的混改质量与效果相去甚远。

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难啃的骨头是分层分类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包括混改企业的差异化管控等,另外还有国企重组之后的融合、实施中长期激励制度等问题。2022年7月份三年行动基本完成,之后是深化各项改革,把一些改革措施从形式上落到实处,比如,契约化经理人的考核与刚性退出等。

2022年包括提升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和价值创造能力,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动态调整,完善功能。经理层的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三年行动要求全面推进,所以各地纷纷签署了“两书一协议”;相比而言,职业经理人制度是在符合条件的国企里探索,难度更大,进展也更慢。把改革重要举措和经验以制度形式固化下来,将国企改革重要要求纳入公司章程和企业制度体系,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个站位有历史责任感,与中央确定的“权责法定”的要求是吻合的。

混合所有制企业尤其是国有相对控股混改企业的管理,是国企改革中一大难题,也是国企改革中最突出的短板、最明显的弱项。这个短板补不上,影响整个混改上不来、推不动。混改在各军工集团及企业间推广,军民融合新政策推动军工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社会资本已经参与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军工集团的混改,在国有相对控股、国有参股类别的企业,也将推进新的监管方法,这是提高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效益的重要途径。

未来自然垄断行业市场准入有望进一步放开,电网、铁路等领域混改将加速落地。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铁路是重要环节。在此背景下,电力、铁路行业需要进一步推动改革。对于竞争性业务,垄断企业可以积极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市场化程度。

“科改示范企业”成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的“领头雁”,下一步国资委将在现有209户“科改示范企业”的基础上提速扩围,再推出一批有改革代表性、紧迫性和必要性的国有科技型企业,在核心技术研发“揭榜挂帅”攻关、关键核心人才创新激励等方面加大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改革赋能支撑。

管理上提升创建世界一流示范行动和价值创造行动

盱衡经济大势,展望2022年走势,工作调子平稳,但是对标世界一流管理调子是高的。会议要求,中央企业要着力抓好“一个文件”“三个行动”。“一个文件”,即落实好即将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各企业要研究制订具体工作方案。

从2019年起,国资委先后确定航天科技、中国石油、国家电网、中国三峡集团、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移动、中国宝武、中航集团、中国建筑、中国中车集团、中广核11家企业作为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2020年国资委明确提出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的八大重点任务。从2022年对世界一流企业的政策导向看,重点是聚焦“围绕1个指导意见,开展3个行动,提升4种能力”:1个指导意见即《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据悉这一指导意见即将印发实施;3个行动是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创建示范行动、价值创造行动;4种能力是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全球竞争能力、管控治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郝鹏书记强调:“通过努力,2022年力争有一批中央企业率先成为世界一流企业,更多企业加快向世界一流企业进军。”对于打造世界一流企业而言,央企不仅是对标战略管理、组织管理、运营管理、财务管理、科技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管理等八个方面,更要在借鉴世界一流企业的经验中,深化考虑如何打造世界一流的总部、如何打造世界一流的董事会、如何打造世界一流的管控体系等。

会议提出的“着力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全球竞争能力、管控治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颇有新意,特别是价值创造能力是新的提法,表明对标世界一流管理实践的进步,值得深入研究。

在突破“创一流”关键环节方面,航天科技基本完成创建主体工作,部分技术世界领先。航天科技发挥航天技术策源地引领作用,推动中国航天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中国石油、中国宝武、中国建筑、中国中车等示范企业将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上体现更大担当、展现更大作为。

猜你喜欢
一流改革企业
“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后浪与前浪
2018上海企业100强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