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共情

2021-02-23 04:55林水河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43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林水河

摘要:作為近年来日渐为人所认可的一种阅读方式,大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也日渐增大。在大阅读背景下,读书将不再“孤军奋战”,而是具备了“共读一书”氛围。因此教师应当积极探索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教学中,以此营造大阅读氛围,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本文以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实际情况为依据,就如何让小学生爱上阅读提出了相关策略,以期为同行业人员提供教学新思路。

关键词:共读共情;大阅读;语文教学

前言:

共读共情是大阅读背景赋予学生的新任务,为引导学生完成此项任务,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寻求新方法,以提升学生阅读兴趣。为实现此目标,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兴趣点进行精准定位,同时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阅读方法,使其实现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与迁移,最终爱上阅读,让共读共情有效落实。

一、定位学生兴趣,激发阅读欲望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尚处于发展阶段,大部分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生活经验,加之成长于信息时代,所接收的信息更为庞杂,使得此阶段学生普遍思维方式较为灵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则需要教师对其兴趣进行精准定位,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激发其阅读欲望。对追求新奇的小学生而言,仅对文字进行阅读是一项相对枯燥的任务,为避免学生感到枯燥,教师即可从其兴趣出发,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为阅读创设更具趣味性的情境[1]。

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师可鼓励学生排演课本剧,将阅读文本中的人物搬上舞台。在排演课本剧环节,学生不仅需要动手改写剧本,更需要亲手搜寻常见的生活用品,将其制作为课本剧道具。改写剧本与制作道具的过程既能锻炼学生驾驭文字的能力,也能提升其动手能力,且潜移默化中也使其人际交往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同步提升。更重要的是排演课本剧为学生阅读环境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充分感知阅读的魅力,从而更乐于进行深入阅读。

二、培养阅读方法,倡导科学阅读

为使学生提升阅读兴趣,引导其形成科学的阅读方法尤为重要。大阅读背景下,语文教材仅扮演了“引子”的角色,要落实共读共情目标,教师仍需培养学生由教材出发而举一反三的能力,即倡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方式以单元主题为思路,在同一单元中,课文的体裁与内容、教学目标等方面都具备一定的关联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当引导学生从单元角度出发,通过学习几篇类似的课文而掌握同一类文本的阅读技巧,如说明文单元与童话单元、动物描写单元、小说单元等。在培养学生群文阅读能力的前提下,学生也能够完成由几篇同类别课文到同类别文本的迁移,从而逐步形成相应的核心阅读能力[2]。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三篇课文取自中外神话,与略读课文《女娲补天》相结合,可从分析故事情节与故事背景入手,引导学生对比中外神话中的人物特点,并深入探析神话所表达的感情。掌握相关分析方法后,学生再次阅读神话类文本时,能够顺利实现迁移式阅读,在对比文本与联想过程中完成举一反三的计划,从而实现触类旁通的目标。就神话文本而言,其大部分表达的都是远古时期人们的美好愿望,把握此观点后,教师可推荐《后羿射日》《阿波罗与月桂树》等各类神话故事,以此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引导其完成共读共情的目标。

三、重视阅读迁移,拓展阅读视野

大阅读背景下,阅读迁移已成为每位教师应当深入研习的重要课题,仅凭课内阅读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教师需从课内阅读出发,引导学生实现阅读迁移,最终完成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

(一)围绕文本实现阅读迁移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部分课文属于节选文章,教师可将此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围绕文本进行阅读迁移,在学习课文后及时进行课外阅读。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2课《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两茎灯草》,此篇人物描写文本节选自清代吴敬梓所作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此部长篇小说,从而进一步了解书中的范进、鲁编修、杜少卿等各具特色的人物,以此拓展学生阅读视野,使其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历史知识[3]。

(二)围绕作者实现阅读迁移

围绕作者进行阅读迁移是实现阅读迁移的另一方法,伟大的作品往往出自伟大的作家,因此以文本作者为切入点进行阅读迁移,能使学生对作者的写作风格与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具备更为深刻的理解[4]。例如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少年闰土》与《好的故事》皆出自鲁迅之手,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与《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则都是与鲁迅相关的文章。在此单元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围绕鲁迅进行阅读教学,并推荐相关作品,如《野草》《彷徨》《朝花夕拾》等,以此实现由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迁移。在对鲁迅作品进行深入阅读的基础上,学生也能相应熟悉鲁迅所处时代背景,并进一步掌握鲁迅思想的真实性与严峻性、深邃性,同时对鲁迅作品中的语言特色有所理解。在倡导白话文的初期,鲁迅作品往往存在文白夹杂的情况,既是时代烙印,也是作者有意为之。鲁迅写作时并不愿俯就过于平直的白话,而宁愿保留文言元素,且其作品中的语句普遍具备迂回曲折的句式和游弋的语感,所表达的含义往往是复杂而多义的,更能体现其思想的张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阅读背景下,阅读素养已成为衡量小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标准,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阵地,语文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落实共读共情目标,教师应当在工作中积极探索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完成由喜欢阅读到善于阅读的过渡,最终使阅读成为自身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勇攀书山高峰,让阅读伴随终生。

参考文献:

[1]雷艳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11):81-82.

[2]宋青.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方法分析[J].学周刊,2021(29):145-146.

[3]戴晓玲.小学生居家阅读与校内读书活动有效融合的实践探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09):25-26.

[4]朱建浩.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刍议[J].天津教育,2021(25):155-156.

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Z190241;龙岩市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课题《基于大阅读的“共读·共情·共育”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绽放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