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显瑶
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系统性、公益性事业,是面向农业农村开发人力资源,提升农民生产经营水平和增收致富能力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一、云南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现状
农广校体系作为农民培训主渠道和主力军,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按照“一主、三分、三选、十化”,形成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育模式,打造了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为推进云南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更多人力资源保障。
一是高素质农民队伍壮大。云南省自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以来,全省已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18万余人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6050人,从全省调训3130人分赴省外部级培训基地参训;各地围绕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民实际需求,适时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年均培训30万人次以上。
二是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明显。全省以三个着力点为抓手开展农民教育培训。一是助力产业扶贫。围绕贫困地区脱贫产业发展,面向贫困户开展培训,加大“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支持力度,开展脱贫带头人培育和建档立卡户技能培训,助力解决贫困地区制约产业发展的经营人才匮乏、技术难推广等问题,提高脱贫产业发展水平和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二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聚焦“绿色食品牌”,结合当地重点产业开展经营管理和技能培训,为当地产业发展培养人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三是提升乡村产业水平。根据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结合“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等重点工作和领域开展培训,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三是农民教育培育制度更加完善。建立健全了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工作环节,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三类协同”分类培养,初级、中级、高级“三级贯通”认定管理的培育制度框架。各地农广校通过积极探索,创新形成了很多高素质农民培育典型经验与模式。
二、开展农民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教育培训精准度不高,培训与实际需求存在脱节
培训质量还有待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亟待提高。现有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内容、方式、课程体系等与农业农村发展需要、与农民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的情况,培训跟踪问效做的不够,成效不够明显。原因在于学员选拔和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和师资选配不够精准,农民教育培训还需进一步创新机制,短期培训、分段教育、实践锻炼相衔接的灵活方便且实用有效的培育体系尚未构建完善。
(二)农民教育培育创新不够,信息化建设和培训手段滞后
我省农民远程教育工作及数字化建设远远滞后于发达省市,没有独立的线上学习平台,线上学习资源有限;线上学习覆盖面较少;没有建成全省农民教育培训综合管理系统,缺乏对培训的学员的有效跟蹤管理。
(三)农民教育培训统筹不合理,顶层设计和规划欠缺
一是各地开展的涉农培训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安排,培训项目任务多头安排,培训部门过多、培训内容重复性高、参训学员重复性高。二是数据管理跟不上,没有建立符合云南实际的学员数据管理平台;培训数据的录入采集重视不够。
(四)农民教育培训力度有限,培训投入和政策扶持跟不上
全省的农民培训除了依托全国高素质农民项目和中组部、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项目外,只有部分县区投入少量实用技术培训资金,近年来,省级农民教育培训投入几乎没有。
三、加强云南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
(一)创新培训模式提升培育质量。各培训部门应转变培训观念,从农民需求出发,推动农民教育培训从任务型向服务型转变,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转变培训内容,突出产中向全链条、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生产向经济社会全领域拓展。转变培训方式,从以线下为主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从灌输式向参与式、互动式转变,满足农民多样化学习需求,形成立体化培训格局。紧紧围绕各地的主导和主推产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绿色食品打造、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进行谋划布局,突出培育重点,统筹谋划好各类人才培育。实施精准化培训,根据培育对象不同、培育目标不同,做好培训需求调研,科学设置培训内容,确定培训课程,配置一流教师,抓实培训关键环节。丰富实训内容,提升培训质量效果。加强训后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帮助学员更快成长。积极探索农民教育培训走出去的路径模式。
(二)强化培育体系建设。构建“一主多元”农民教育培育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培训机构作用,强化专兼职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吸收农业产业发展带头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种养大户、土专家、田秀才、能工巧匠等作为兼职教师。推进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完善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管理规范,合理布局田间学校,突出田间学校核心功能,规范运行管理。
(三)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加强多媒体教学资源综合管理、开发应用和保障服务。促进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在内容、手段和形式上深度融合。加快信息化平台和在线学习资源建设,推进信息技术手段在农民培训中的广泛应用。
(四)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完善顶层设计,制定系统的扶持政策,梳理整合现有涉农优惠政策,争取更多部门将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设施、土地等要素供给与人的素质提升挂钩,推进土地流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扶持、金融支持等涉农优惠政策与人才培养、技能提升相关联,激发乡村人才内生动力。